如何做好哲学主观题(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7:35:08
如何做好哲学主观题(转)如何做好哲学主观题(转)如何做好哲学主观题(转)在思想政治学习和考试中,学生对主观题解答很头疼,尤其是哲学常识部分,观点太多,而且容易混淆,很多学生面对题目束手无策.这要求教师

如何做好哲学主观题(转)
如何做好哲学主观题(转)

如何做好哲学主观题(转)
在思想政治学习和考试中,学生对主观题解答很头疼,尤其是哲学常识部分,观点太多,而且容易混淆,很多学生面对题目束手无策.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予以正确的指导,培养学习的思维习惯,提高其解题能力.在此,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例,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高二学生参考,并希望得到诸同仁共赐教.
一、阅读题目要三看. 主观题一般由材料和问题构成.尽管老师一再要求学生要仔细审题,但很多同学还是习惯在阅读材料时思考相应的哲学观点,而忽视了认真读问题.其实认真阅读问题非常重要.材料蕴涵着知识点,而问题却规定着答案的范围和角度. 比如下面这道题: 某贫困地区县政府要组织群众开垦荒山,可是荒山上长满了一亿多株的酸枣树,新树种不活,老树又挖不掉.于是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对荒山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借鉴外地经验,从外地购入枣树进行接穗.经过5个村的试验,使经济价值不大的酸枣变成了经济价值很大的甜枣.“一花引来万花开”,试验成功后,调动了农民承包荒山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得该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 如果不看问题,可以写的知识点要比实际答案多得多.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等都可以写.但此题已经做了限制,即“运用矛盾分析法的有关知识”,所以答案就不能多写. 另外,问题提问的角度也很重要.一般说来,提问不外乎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难度看是逐渐加深,从知识点看“是什么”和“为什么”侧重于原理,“怎么样”侧重于考方法论意义.从能力要求看,“是什么”主要考查知识能力,“为什么”主要考分析能力,“怎么样”更倾向于适用能力,所以,不同的提问角度要求考生作出相应的不同的解答.上述题目提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可见,审题时仅仅看材料是不够的,还要认真看范围规定和提问角度. 二、提炼观点两步走 在“三看”之后,要提炼出与问题相适应的哲学观点,这其实也是审题,而且是审题最关键的步骤,正因为其重要,在这我把它单独提出来讨论. 按照我们一般的做法,在读完材料后,想一下,写几个哲学观点.这样做,经常会不全面,导致漏写或错写,更为保险的做法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对材料做全面分析的基础概括出其大意,用单句或词组写出来.具体做法是:每一句概括为一个短句或词组,全段再概括出一句或几句,划出重复部分.这样做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其所蕴涵的哲学观点.如上题,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四个短句或词组: 第一句:开荒困难,老树不让新树.第二句:考察、借鉴、接穗.第三句:试验、(接穗)酸枣边甜枣.第四句:经验推广、脱贫致富. 第二步更为关键.在第一步概括的基础上,对每一句或词组作分析,提炼出哲学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并非一个句子或词组只能提炼一个观点,在哲学常识中,一种现象可以用几种观点来解释是很常见的,而且有几个现象共同反映了一个观点.比如在上题: “开荒困难,老树不让新树”可以得出“矛盾普遍性”的观点;“考察、借鉴、接穗”反映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接穗)酸枣边甜枣”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试验”和“经验推广、脱贫致富”共同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观点.这种提炼观点的方法看来有点机械但是显得很有条理性,尤其对那些面对主观题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组织答案四注意组织答案是题目最终的完成,也是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展示,因此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结合材料 组织答案时,首先要写出观点,而且表述要到位,关键词不能漏,当然仅仅写出观点还不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是很重要.有些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结合,最简单的方法是摘录材料中的句子,指出体现什么观点. 2.注意角度 答题角度一定要根据提问作出应对的.如上题问的是“该县政府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答案就要从方法论意义上阐述,并且紧紧围绕“如何”这一问题.这样才做到紧扣题眼,不至于“答非所问”. 3.语言规范 关于语言,首先要简洁,句子要通顺、达意,同时要注意学科性,答题时一定要运用一些学科术语,体现“哲学性”和“政治性”.如果没什么把握,尽量用课本上的原句. 4.价值取向 由于哲学常识是思想政治课,所以有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这要求在答题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关于环境,人口等问题时,态度要明确,在阐述观点,结合材料之后,旗帜鲜明地表达个人倾向.总之,哲学常识主观题的解答是教与学中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研讨,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得分率.材料型主观题的解答 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考试中,主观题因其能比较全面,准确地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而一直长期使用,并且占有相当大的分值.纵观近年的高考试题,在简答题、论述题、甚至是辨析题中常常以材料型的形式出现.材料内容往往涉及国内国外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具有鲜活性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原则.要求考生能辩明材料的主旨并能把材料与所学内容灵活的结合起来. 考生在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时,容易犯以下毛病:1, 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没有联系背景材料.材料型的主观题其中一个答题特点,就是要求理论联系材料,切忌原理与背景材料脱节,泛泛而谈.2, 审题不明确,答题不到位.对于材料的中心思想,层次含义把握不准,答错原理观点或只沾了一点儿边.3, 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答题主次不分,层次不明,把不该答的也答上,费时费力却没有成效.针对以上情况,本文试对材料型主观试题的解答方法作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思路和方法一般如下: 一, 运用分层阅读法,审清材料内容. 读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审清材料是解答材料型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否读懂了材料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的作答.所以,我们特别要走好这关键性的一步. 题目所给的材料有长有短,如果是较长的材料,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分层阅读法审题.也就是把一段或几段材料分成若干层次,通过读懂每一个层次的意思来把握材料主旨,以求做到化简为繁,化整为零.以以下一道简答题为例. 江泽民在《关于改进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式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请结合材料说明,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材料主要强调了什么观点? 我们可把例题中的材料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第一句)是说,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第二层(第二,三句)讲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前进,对它的认识也在前进.第三层(第四句)说明要坚持实践标准.第四层(第五句)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向前发展. 二,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的范围和方向 设问一般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但通过审清楚设问,我们可以在短短的话语中寻找到许多可以帮助我们解题的有效信息. 审设问,一要审清题目要求我们所要运用的知识范围.即是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的具体知识来回答或是兼而有之.二是要审清答题的方向,即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方面的那一面或是三者兼有.三是审设问中是否有其他的特殊要求,如是否要联系国家和个人的实际等. 上例中,设问所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是哲学中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答题的方向是“是什么”即材料体现了何种观点.此外,它要求分析的是材料所折射出来主要观点,而不要面面俱到. 三, 设问与材料相结合,寻找题眼. 把设问带到材料中,寻找题眼(即关键词),以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主旨.如上述例题中,我们可以找到下列关键词:“实践”、“源泉”、“不能停滞”、“标准”、“目的”. 四,回归课本,筛选出适当地原理与观点 把在审材料与审设问中获取的信息回归书本知识中去,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原理与观点.通过分层阅读和抓关键词,我们可以知道,例题中所要运用的原理是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中的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观点.五, 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把材料的具体内容与筛选出来的知识一一对应.例题: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理对应.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相对应.坚持实践标准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原理相对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原理相对应. 六,组织、修改、完善答案.把打好腹稿的答案用文字表述出来,并加以修改,查漏补缺,力求完备.如例题的答案如下: 材料主要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实践作用.“理论创新的源泉是实践”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用实践发展去发展本本”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坚持实践标准”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