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林蛙的养殖技术要求在养殖的人员答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02:43:03
请求林蛙的养殖技术要求在养殖的人员答复!
请求林蛙的养殖技术
要求在养殖的人员答复!
请求林蛙的养殖技术要求在养殖的人员答复!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也叫圈养,是针对半人工养殖而言的,是利用人工办法在林蛙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推行一套人工养殖技术措施,达到人工养殖目的.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广大养蛙户经验的总结,证明了人工养蛙的技术是成功的,尚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继续研究解决和完善,人工养殖的林蛙二年成熟,达到商品蛙标准的占总数85%以上,按放养数量回捕率达46%以上,雌蛙占总数的80%以上,比野生蛙群高30-40%.经检测人工养殖的林蛙质量与野生林蛙的质量无差异.所以人工养蛙的产业发展较快,已在东北三省和其它地方发展起来.
人工养蛙主要技术环节都有哪些?
首先解决林蛙的饲料问题.目前,以黄粉虫为主体饲料,以自然昆虫和幼小动物为辅助饲料;选择山间溪流两侧平地或农田、菜地、庭院作养蛙场地;设置围栏解决逃逸和天敌危害;设遮阴、培育植被和充足水源,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推行快速育蛙和雌性诱变技术,提高养殖效益;推广多种有效的越冬办法,解决人工贮蛙大量死亡的问题;研究解决林蛙病害及防治办法,提高养蛙成活率.下面详细介绍:
(一)场地的选择及建设
人工养蛙的场地面积较小,但建筑设施较多,养殖密度大,需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尤其是要满足林蛙特殊需要的水陆两栖环境条件.在山林区养蛙场必须选择在气候湿润、接近自然的环境,比半人养殖要求严格,同处一地要有水池、草地、灌丛和树林等多层次遮阴的环境.场地的类型不同,决定采取放养方式不同,一般露天养蛙圈开放式养蛙,需要选择在山间平地,场内有溪流贯通或溪流从一侧通过,要求在大片森林附近,场内有疏林灌丛和草地,土壤肥沃,腐殖质层厚,有较好的地被物,有的场内要有搭头草甸或暖泉水流,有三面环山,背风向阳,交通方便,附近无高大建筑物和公路铁路.如果场内原有水池、塘坝旧房层等设施就更为理想.
另一种场地是在城镇、村屯居民区附近,可选用肥沃的农田、菜田或宽阔的庭院,也可以利用废弃厂址或蔬菜保护地.这种场地要采用遮阴或全封闭网棚养蛙形式,切忌在没有遮阴的场地养蛙.养蛙场的建设原则是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满足林蛙在森林中生活对温度、湿度阳光和食物等条件的要求.实例证明,模拟的养蛙场越像林下自然环境,养蛙就越有可能成功,收效越大.蛙场的基本建设有两项,即繁殖场和养蛙场.
1、林蛙繁殖场的建设
人工养蛙繁殖场与半人工养蛙繁殖场不同,通常把林蛙的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三池合一,也就是一池三用,占地面积小,放养密度大,要求修建的水池标准高,成列连片,便于管理.一种是土池子.场地土质不渗漏,按3米宽、6米长或4米宽、10米长,池深20-30厘米,周围埂高30厘米,埂的内侧坡度要缓,以利幼蛙上岸时爬行,减少掉在水中淹死;池底平实,中央留有埚底坑,根据繁殖蝌蚪数量确定建水池数量,按顺序排成1-2列,池间留有步道.
另一种是利用塑料薄膜铺底,上面放5厘米的泥土或砂土,周边在埂的外侧压实.为了灌排水方便,要水池修在地平面以上,池底整平之后,池的周边用木料钉起来或用砖砌起来,边沿高30厘米,池底和同边上塑料膜防止渗漏,池底放泥沙,水池的大小形状依场地和放养数量而定. 为了提早孵化,延长材蛙的生长时间,把水池修在塑料大棚内,池宽3米,每个池长5-6米,池深220-30厘米,几个池子连在一起,用塑料膜铺底.蝌蚪繁殖期用水量较大,场地水源一定要保证,最好使用井水,采用常流水串灌方式,使池水呈流动状态.蝌蚪的变态池建在养蛙圈中.
2、养蛙场的建设 养蛙场包括围栏、养蛙圈和越冬池(窖)
(1)围栏
是把林蛙的繁殖场和养殖场围在一起.永久性围栏采用砖墙、水泥板、稀土板和石棉瓦等坚固耐用材料,围栏的墙基要先铲平,墙基深30厘米以上,围栏板块接头要严实合缝,高60-80厘米,顶部要设向内折90度的角沿,长10厘米,墙外设一套电猫防鼠,电猫铁线距墙面和地面各5-8厘米.乌害严重地方要在鸟群经常出现地方设粘鸟网.如投资力度较大,围栏的材料利用铁筛网效果最好.在围栏的四周要种草植树,以阔叶树品种为宜.临时性围栏是利用塑料薄膜、纱网和纺织布等,用木柱固定,每年换一次材料,一般高度为0.8-1.0米,围栏修建办法与半人工养殖的围栏一样.
(2)养蛙圈的建设
养蛙圈是养殖幼蛙和成蛙的专用圈舍,养蛙圈分为永久性圈与临时性圈两种,根据投资能力和养蛙规模决定.永久性圈又分为露天开放式和全封闭网棚式两种.开放式永久露天养蛙圈的围墙用砖、石块等材米砌成,墙高70厘米,墙顶部向内外两侧出沿,与立墙垂直,顶沿长各10厘米,圈的大小一般以5×10米为宜,按顺序排成两行,中间利用一道立墙,形成一个养蛙小区,区间留有1-2米作业道,道两侧栽植两行树,以杨、柳树为宜,也可种植一些高秆作物,如向日葵等.简易临时性养蛙圈建设与永久性圈相同,只是利用材料不同,主要利用塑料布与木柱构造.每个养蛙区设一套电猫防御天敌.养蛙圈的灌溉设备有渠道或管道,喷水设备或微喷设备,圈内修建蝌蚪变态池,变态池的面积占养蛙圈的20%左右、有的兼作蝌蚪饲养池,夏季作为圈内贮水池,控制圈内的湿度,圈内地面控排水沟或作成二尺宽的大垅,垅沟放一些树叶、玉米秆等杂物,垅舌生长杂草或种植一些饲料菜或果菜类蔬菜作物.露天圈的顶部设阴带,距地面2米高,利用70-80%的黑色遮阳网,幅宽2米,幅间距2-3米,养蛙圈内或附近有较高树木,遮阴带可少设或不设.
建设封闭的网棚式养蛙圈投资大一些,养蛙成本较高.如果利用蔬菜日光暖室作养蛙圈需要改造,把原来塑料膜换成黑色遮阳网,这种遮阳网市场有售,每平方米售价1无钱左右,使用寿命2-3年.养蛙圈选在农田、菜田和庭院时最好新建网棚,实行全封闭养蛙.好处是节省场地,棚内有遮阴,调节温湿度模拟林下环境条件,减少林蛙逃逸和天敌危害,有利于高密度、集约化经营管理,但是养蛙一次性投资较大,一般建造一个100平方料的网棚需要600-700元,可养幼蛙5万只. 网棚建设办法:网棚宽10米,中间柱高1.8米,边柱高1.3米,长30-50米,支架材料用木杆或竹杆,顶棚为拱型或屋脊式,四周近地面高1米左右用尼龙纱网做围栏,上部和顶部棚面用80-90%的遮雨网,与纱网连接处用封口机扎死,顶棚和四周用尼龙丝线固定在骨架上,在一端设一个1.5米长的拉炼窗,南北两面留有几个0.5平方米的拉炼窗,白天作通风窗,夜间作诱虫口、棚内地面控蝌蚪变态池,面积为棚内面积的1/5,池的深度依土质情况而定,在不漏水的土地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洼地,池水深50-60厘米.在土质疏松漏水地方修变态池,采用塑料膜铺池,水深20-30厘米,池埂要扎实坡度要缓,便于幼蛙上岸.蝌蚪变态的变态池仍贮水作棚内水池.棚内地面要挖成十字或井字型水沟,沟深20-30厘米,沟内放一些阔树叶和其他杂物,作为干旱时幼蛙栖息之地,有雨小时可以排出积水,起到防旱防涝保湿作用.棚内用红砖或水泥块铺设2条人行道,其它地面为草丛植被,新建网棚早春来不及建造植被,要投放玉米秆等杂物,棚内要有喷水设备,最好安装微喷设施,也可以在网棚外设农田大型喷灌装置,进行大范围人工降雨,调节整个饲养场的温湿度.
(3)越冬池(窖)的建设 人工养蛙场位于溪流附近,可以按半人工养蛙越冬池修建和管理,这是当前最好的越冬办法.养蛙场远离有流水的地方,就地修建林蛙越冬池或贮蛙窖,越冬池有的建在露天的,也有修建在日光温室内的;贮蛙窖也有干贮法和水贮法两种,只要能够满足林蛙冬眠习性的要求,越冬成活率就高,否则就失败.下面分别介绍越冬池(窖)的建设.
①水贮法越冬池的修建
在露天修建林蛙越冬池的方法与半人工养蛙的修建方法相同,这里不重复.人工养蛙,在温室内修建越冬池,便于管理,容易看到林蛙的越冬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活率较高,但蛙体内物质消耗较多,蛙体瘦弱,种蛙在生殖体眠时死亡较多.在一个50米长的大棚内越冬池以4米×30米×0.8米合适,可贮蛙15万只.越冬池也可修成半地下式的,挖方深40厘米,坝埂高40厘米,用防水卷材或塑料膜铺底和坝埂内侧,池底要平,清除硬杂物,进排水口设在两端,进水口利用自流水或井水,排水口距池底高60厘米,保持水深50-60厘米,排水管道直接把水排除棚外,也可以排到棚内的渗水坑中,要经常保持池中水呈流动状态.水池顶部用木杆架在坝埂上,以盖草廉或苫布之用.棚内水池周围陆地要保留植被和遮敝物,作为林蛙上岸活动的地方.
温室或大棚内浅水池越冬法,在庭院内搭简易塑料大棚,其面积为越冬池面积的2倍,先修池后搭棚,池宽开口4米,挖深1米时向内缩小,中间2米宽的地方,再下挖1料深,这2米宽为池的有效宽度,上面有边沿1米的二层台,池底要铲平,铺大小砾石15厘米厚,设进排水口,进水为井水,排水管通渗水坑,池水深15-20厘米,呈缓慢流动状态.在二层台和池口顶部处用木杆架起来,盖草帘或苫布,大棚外和池外设双层电猫铁线,严防鼠害.
②干贮法窖藏越冬
利用干贮窖保护林蛙越冬的办法,目前失利的例子不少,主要原因是窖的深度不够,保温效果不好而冻死;有的窖内湿度不够而干死;有的被鼠害损失大半,也有的因出窖晚被水淹死.但也有的成功的,成功者具体操作为下:贮蛙窖深2-2.5米,宽2米,长4-6米,窖盖复土30厘米,两端设通风筒,利用铁炉筒或瓷管、塑料管做成,四周和窖门要设防鼠网,窖的外围设电猫防鼠,寒冷对方要在窖外盖塑料大棚.窖内搭4-5层排架,把贮蛙箱放在架子上,贮蛙箱用塑料 或木板制作,底部要有孔隙,起到通气漏水作用,贮箱50×60×30厘米,涞追攀饕?厘米,每箱贮蛙500-600只,窖棚顶设喷水管.贮蛙窖的四周可用砖石砌成,但窖底仍保持泥沙,有的将林蛙直接放到窖底,密度可大一些,每平方米可贮幼蛙4000只或种蛙1000只.
林蛙的越冬方法很多,但还是以河流的深水湾和有流动水的越冬池最好,能够满足林蛙自然越冬对水温和水中溶氧含量的要求,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遵循这条原则,否则越冬成海率就低.采用保温措施越冬方法,一定要把温度调控在0-5℃,低了冻死了,高了林蛙活动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呼吸受阻造成死蛙.
(二)林蛙繁殖期几个技术问题
林蛙繁殖期指产卵、孵化和蝌蚪饲养管理几个阶段,具体技术措施与半人工养殖相近,现将几个不同问题介绍如下:
1、种蛙、蛙卵和蝌蚪的运输 为了提高林蛙的引种、驯化的成活率,需要种蛙或蛙卵在短时间内运送到养蛙场,长途运输也要在2-3天内完成,包装要用木箱、塑料箱或纸箱都可以,但要底部和四周都留有气孔,每箱两层,底部放腐朽的树叶子,箱的规格为70×60×60厘米,雌雄分装,每箱可装1000只,运输过程中要将蛙体内分泌的白色粘液冲洗掉,保持蛙体湿润.种蛙的短途运输用编织袋或布袋包装,每袋200只左右,雌雄分装,用凉水冲洗,蛙袋平铺车内,运到养蛙场立即放入水中,按雌雄比例同放一池.蛙卵的运输包装主要是水桶或塑料袋,把同期产的蛙卵放在一起,最好是当天产的卵当天运输,装卵团时不放水,当天运不到场地时要放在阴凉处,并加入适量凉水,运到场地要立即放入水中.蝌蚪的运输距离不能太远,一般不超过2小时的路程,主要采用桶装,桶内先装1/2的凉水,每桶装蝌蚪3000只左右.变态幼蛙的运输包装要用水桶,桶内不放水,要放一些树叶或杂草,喷洒凉水,每桶装幼蛙2000只左右,运到场地时立即放入遮敝物中,让它自由活动和潜伏,喷水保湿.
1、挽救“沉水卵团”
塑料产卵池的底部放有泥沙,容易被种蛙或放卵团时把水搅混,有些卵团沉入水底并被淤上泥砂不能漂浮水中,这样的卵团的孵化率仅有40%左右,所以要把沉水卵团捞出来,用清水冲净后再放清水池中.
2、调正密度和食量
林蛙产卵孵化期每平方米水面放入4-5对种蛙或卵团,蝌蚪进食前要疏散出1/2,8日龄开始喂食,每平米4000-5000只,每天喂食一次,投食量250克;15-2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500-3000只,日投食1-2次,投食量600-1000克;25-30日龄,每平方米水面放养1500-2000只,日投食2次,投食量1000克.
3、调控湿度
在大棚内繁殖蝌蚪比自然繁殖蝌蚪能缩短15天,但大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5℃以下,防止高温烧死,所以大棚膜要适时通风或完全揭掉,有条件的要换上黑公遮阳网.
4、提高蝌蚪的整齐度
把同一天产的蛙卵放在一个池中孵化,这样孵出的蝌蚪基本一致,便于统一饲养管理,从野外采集的蛙卵产卵时间不同,先孵化出来的蝌蚪会吃掉未孵化蛙卵胶蛟膜,造成死卵,所以要及时把未孵化的卵团捞出,放到另外池中继续孵化,这样能提高孵化率,减少互食现象.
(三)幼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是指变态后的当年幼蛙.在变态蝌蚪进圈前要用1ppm的漂白粉全场消毒.变态幼蛙开始7-8天不进食,在变态池周围活动,要注意保温保湿,池边放一些玉米秆等杂物,利于幼蛙上岸活动,减少落水死蛙现象.要合理放养密度,首先要计算变态蝌蚪的数量,每公斤变态蝌蚪2000只左右,按80%成蛙计量,测算出养蛙圈的放养密度.一般蛙圈每平方米放养300-400只为宜,网棚养殖放养密度要大一些,每平方米放养400-450只,一个300平方米的网棚可放养10万只左右.养蛙圈的水源要有保证,变态池要不断换注新鲜水,防止断水和污染;每天要喷水1-2次,干旱炎热天气要喷3-4次,每次喷水量不宜过多,要以湿透地面和植被为好,防止地面积水.夏季网棚内温度过高,可以在棚外向棚顶喷水,起到降温保湿作用.幼蛙的开口食很重要,解决不好死蛙严重.露天蛙圈平均每天每只幼蛙喂食2-3龄黄粉虫1-2只,每天喂1次,在早晨4-5时或下午5-6时投食,阴雨天不喂食,雨后天晴地面无积水进再喂食,天气干旱时可以在喷水后2小时喂食.喂食要沿着作业道向全圈均匀撒放,在幼蛙集中的地方多放一些,要逐渐驯化成定时、定量、定位喂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随着蛙龄增大,投食量要增加,蛙龄40天后,每天喂2次,每次每只幼蛙喂4-5龄黄粉虫2-3只,每年每只幼蛙饲料成本0.10元左右.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幼蛙的食物来源,在养蛙圈内设置黑光灯诱虫,堆放蒿草、人畜粪便等招引和滋养昆虫.网棚养蛙的人工喂食量,要比露天圈喂食量增加,一般增加一倍左右,也可以在棚内设灯诱虫,饲养蝇蛆等幼小动物,增加幼蛙食物来源.露天蛙圈的天敌较多,要经常检查防御设施的完好情况,特别是围栏和网棚有元破损和洞穴,发现后立即修补,防止幼蛙逃逸和天敌危害.
(四)育成蛙的饲养管理
育成蛙是指越冬后的二年生蛙和三年生的小蛙,经过饲养管理当年达到商品蛙的标准.育成蛙与种蛙要分圈饲养,更不能与当年变态幼蛙同圈效率防止互相残杀以大吃小的互食现象.育成蛙的饲养要抓好以下技术环节:
1、投饵
育成蛙的饵料以黄粉虫的功虫为主,结合捕食自然昆虫和幼小动物.在露天蛙圈每年需要喂养5个月时间,共喂食黄粉虫6-7龄幼虫500只左右,重量为50克,成本0.50元左右.要掌握投饵时间和投饵数量,林蛙每天有两个捕食活动期,是投饵的最好时候,每天的上午4-7时和下午5-7时,露天圈每天喂一次,每次每只林蛙投饵3-4只.网棚蛙圈每天投饵两次,每次每只林蛙投饵2-3只.投饵方法,首先采取全面撒布,圈内地面均匀分布,逐渐驯化成定时、定量、定位投饵.
2、扩大饲料来源
为了减少投喂黄粉虫数量,降低生产成本,采取措施招引野生昆虫,如灯光诱虫、每圈设置一只黑光灯或白炽灯泡,灯距地面50厘米,每天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4时开灯,阴雨天不开灯,圈内地面堆放黄粉虫粪便或家禽粪便,滋生蝇蛆.养殖一些个体较大的活体动物饲料代替部分黄粉虫,如养蚯蚓,成本低,个体大,投喂方便.
3、合理放养密度
根据养蛙圈的具体条件和饵料来源情况,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露天圈每平方米放养200只,网棚圈每平米放养300只.种蛙每平方米不能超过50只.
4、管理措施
育成蛙的管理措施都有哪些?
主要管理措施有五防:防干扰、防干旱、防逃逸、防天敌和防病害.防干扰是防止人畜干扰破坏,坚持昼夜有人看护.防干旱主要是坚持每天喷水两次,干旱炎热天气要增加喷水次数,网棚圈还要在棚外大水调控棚内温度,但喷水时间不宜过长,每次10-20分钟为宜,防止地面积水.要经常检查内外围栏有无破损,发现裂缝和破洞要及时修补,特别要注意阴雨天的夜晚.防御育成蛙的天敌,主要有蛇鼠两类,要采取人捉,电捕和药杀等办法,发现蛇鼠及洞穴要立即清除,保持电猫经常有效.防治蛙病比较困难,要以予防为主,林蛙入圈前要全场消毒,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全场消毒,主要用漂白粉Ippm溶液,成蛙逃逸能力强,很容易与围栏碰撞受伤,感染疾病,要在围墙内侧再围一层塑料薄膜或编织布,特别是围栏的转角处,林蛙群居活沃,更易受伤感病,要加强防护.
5、延长养殖时间
利用网棚圈养蛙可以延长林蛙的取食生长时间,提高养殖效益.9月下旬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开始停止进食,寻找越冬场所,这时将遮阳网换成塑料农膜,可以提高圈内温度,使林蛙继续取食,延长喂食时间10-20天.早春4月越冬后的幼蛙要暂存10-20天才能送到露天养蛙圈,如果采用塑料大棚,可以把林蛙早入圈10-20天,这样春秋两季可以延长林蛙生长一月有余,全年林蛙可以进食生长180天,林蛙个体重量可增加5-10克,养殖效益可提高15%以上.
(五)林蛙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林蛙在饲养圈内常发生多种疾病,目前对蛙病的防治研究的较少,防治效果也不太理想,现将近年来观查到的病害及予防办法介绍如下:
1、浮水病
病蛙皮下充气,全身鼓成球状、漂于水面,蛙体失去活动能力,生活一段时间后死亡.多发生在春秋两季,目前还无办法防治.
2、黄皮病、烂皮病
患黄皮病的林蛙皮肤由黑褐色变为黄色,很快死亡.患烂皮病的林蛙背皮溃烂脱落,眼睛变白色,失去视觉,潜伏于阴暗处,用指端搔患处,导致出血死亡.主要病因是感染坏死性杆菌而死.主要发生在生殖期的成蛙.目前没有较好的防治办法,用1.5ppm的漂白粉溶液对场地消毒,用抗生素药物和维生素A有减轻病害作用.
3、红腿病
病蛙伏地,精神不振,不进食,大腿内侧及腹部皮肤出现红斑,有并发炎症.于养蛙圈内发生,污染性强,死亡率高.主要感染假单胞杆菌和坏死性杆菌所致.发生在夏季饲养期间.防治办法:用Ippm漂白粉全区消毒;用0.7ppm的硫酸铜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5%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24小时;用磺胺半米1克拌虫1000克喂蛙3天;用增效联磺1片加酵母2片,与饲虫拌匀连喂3天;也有的用土霉素氟哌酸、畜用病毒灵等消炎抗菌药剂,每1000克饲虫拌药1克,喂蛙群有予防作用.
4、溃烂病
有的病蛙吻端溃烂,首先在吻端皮肤发生溃烂白点,逐渐扩大到鼻孔附近,严重时死亡.多发生在夏季饲养圈内,可能与碰伤感染所致.还有的病蛙四肢溃烂,导致死亡.常发生在饲养期.病因不详,经常对蛙圈消毒,减少蛙体创伤都有减轻效果.
5、曲线虫病
病蛙头抬起向上,往一面歪斜,焦躁,跳跃往一边使劲,严重时死亡.是同曲线虫菌类侵染而致.有0.7ppm硫酸铜全场消毒,每周一次,连续三周,用土霉素1.5克、磺胺米1克兑水拌饲虫1000克喂蛙5天有效.
6、寄生虫
水蛭又称蚂蟥,叮咬在蛙体皮肤上,吸允蛙体液体,影响林蛙健康和越冬,严重时造成林蛙死亡.在水中用叶蝉散喷洒,每公顷用6-7.5千克,兑水50升,能杀死大量水蛭,对蝌蚪和成蛙无害.还有一些寄生虫在林蛙体腔内,用丙硫比唑防治,每1000克饲虫兑药5片,连喂3天有效果.
(六)林蛙越冬方法及管理
人工圈养林蛙于9月下旬天气变冷,气温降到10-15℃时,蛙群开始不进食,到处乱串,寻找冬眠场所,有的潜伏在遮敝物下面,气温升高时再出来活动,此时需要确定越冬办法并作好一切准备.
1、露天水池越冬法
采用露天水池越冬办法需要提前作两件准备工作,一是准备临时贮蛙池,从9月下旬到11月中旬历时30-40天时间,林蛙需要在浅水状态渡过入水期和散居冬眠阶段,气温降到3-5℃时林蛙进入深水区冬眠.如果把养殖的林蛙从养蛙圈捕回来立即放入深水中,会造成大量林蛙死亡.第二件是准备林蛙从养蛙圈到附近越冬池的绿色通道,在养殖期就需要种草植树培育这条植物带.林蛙离开养蛙圈之前要对全场消毒,对浅水贮蛙池和绿色通道也要进行消毒.经过浅水贮蛙池的林蛙,在天气变冷时适时将蛙群送到越冬池,尽量减少碰伤蛙体,把捕捉来的林蛙先放到水池边沿,让蛙体自由活动,不能立即强行放入水中,随着气温继续下降,林蛙自动进入深水区,进入深度冬眠.冬季管理主要是看护越冬池,防止人畜破坏,冰面减少震动,冰下水层保持1米以上,池水保持流动状态.
2、蛙笼水库越冬法
利用蛙笼贮存种蛙越冬是个好办法,选择水库或塘坝的水质清洁深水域,最好距进水处较近,将蛙笼的系绳拴在木柱固定.蛙笼规格70×60×50厘米,笼底放阔树叶,每笼放种蛙500-700只,装幼蛙可放1000-1500只.这些蛙必须是经过浅水贮蛙之后的,在水面有结冰的时候,将蛙笼放入水中.在较深的水库蛙笼不能放到水底部,这是很关键的.因为深水区水中溶氧不足,林蛙容易窒息而死,蛙笼入水深1.5米左右为宜.蛙笼出库时间要比自然水域林蛙出河时间提前10-20天,防止出库晚了死蛙现象发生.
3、保温棚内水贮法越冬
在塑料大棚或网棚中建水池,有深水池和浅水池两种办法.越冬蛙较多,采用深水池越冬,把需要越冬的林蛙从圈中取回,放到越冬大棚内的陆地上,让林蛙在水池周边的植被或遮敝物中活动,由于棚内温度较高,林蛙继续进食,要喂食黄粉虫,气温下降使棚温降到5℃左右时,林蛙开始进入水中生活,气温升高时蛙群还要上岸活动,呈两栖生活方式,一般在12月初水面有结冰,林蛙入水冬眠,有的在水中短游.此时要盖好草帘和苫布.经常检查水口是否有断流,用水泵补水的水池,要把握好补水量,使池水呈流动状态.早春和冬初水池表面夜间都有冰层,昼夜出现冻融交替现象,严冬季节水池表面冰层较厚,要注意冰下补水.早春冰层化开,林蛙开始水中活动,有时上岸活动,呈两栖生活方式,这时要加深水层,使水面距池埂顶部不超过20厘米,水中和岸边放一些漂浮和,供林蛙栖息,棚内陆地要保持湿润,适时喂食,加强棚内管理,防止高温烧伤和天敌危害.
棚内浅水池贮蛙越冬,林蛙入池前要经过浅水贮存之后,经过全面消毒放入池中.越冬过程中保持水温0℃-5℃,水深15-20厘米,以蛙体在石块上吻端能伸出水面为宜,但水池不能干涸,水池进出水口不能断流,上下两层草帘或苫布要苫好,四周防鼠电猫是否有效,大棚膜有无损坏,发现洞穴及时修补.贮蛙密度可大一些,每平方米贮蛙1500-2000只.种蛙和幼蛙要分开贮存,早春注意池水温度,适时出池进入饲养圈.
地窖干贮法越冬
经过浅水贮存之后的林蛙,要进行对蛙体和地窖全面消毒之后,放入冬贮窖.利用窖底一层贮存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000-4000只,利用排架立体贮存,要装箱摆放在架子上,贮蛙箱用塑料或木板制作,周边和箱底留有通气漏水孔,规格为50×60×30厘米,每箱放500-600只林蛙,越冬过程中要注意调控窖内的温度和湿度,主要通过调整通风口和喷水的办法,窖温保持1-4℃,湿度90%,箱底放入阔树叶,以利保持湿润.干贮法的主要天敌是褐家鼠,要严加防护,早春出窖要比水贮蛙提前几天,在窖温升高到3-5℃,林蛙开始活动之前及时出窖,防止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