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先生传 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0 01:47:46
文木先生传 翻译
文木先生传 翻译
文木先生传 翻译
作品原文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1).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2).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3),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4),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5),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6),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汪京门、樊圣谟辈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7),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8),时周之(9).方秋,霖潦三四日,族祖告诸子曰:“比日城中米奇贵,不知敏轩作何状.可持米三斗,钱二千,往视之.”至,则不食二日矣(10).然先生得钱,则饮酒歌呶(11),未尝为来日计.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12),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13),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与余族祖绵庄为至契(14).绵庄好治经,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曰:“此人生立命处也.” 岁甲戌(15),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 (16):“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17),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先数日,裒囊中余钱(18),召友朋酣饮.醉,辄诵樊川“人生祇合扬州死”之句(19),而竟如所言,异哉! 先是,先生子烺已官内阁中书舍人(20),其同年王又曾毂原适客扬(21),告转运使卢公(22),殓而归其殡于江宁(23).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子三人,长即烺也,今官宁武府同知(24). 论曰:余平生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25),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26).窒其躬(27),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1]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全椒:今属安徽省. (2)弟子员:汉代称太学生为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 (3)赵公国麟:赵国麟,字仁圃,山东泰安人.康熙年间(1662—1722)进士.乾隆年间(1736—1796)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4)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这里指1737年(乾隆二年)举行的一次. (5)乡举:乡里举荐. (6)环堵:四周的土墙.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7)城堞(dié):城墙.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8)丽山先生:程丽山,与程廷祚(绵庄)是同辈,事迹不详. (9)周:通“赒”,救济. (10)不食:这里指断炊. (11)歌呶(náo):歌喧. (12)辛酉、壬戌:指1741年(乾隆六年)、1742年(乾隆七年). (13)时文:科举应试之文.明清时指八股文. (14)绵庄:程廷祚,字启生,号绵庄.乾隆(1736—1796)初期以诸生召试鸿词科,未考中.从此不应乡试,闭户终老一生. (15)甲戌:1754年(乾隆十九年). (16)新月:初出的月亮. (17)悢悢(liàng):惆怅. (18)裒(póu):聚集. (19)樊川: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官至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杜樊川”.所引诗句见《纵游淮南》. (20)烺(lǎng):吴烺,字荀叔,号杉亭,吴敬梓长子.中书舍人:明清时掌书写诰敕等事. (21)同年:科举时同榜考取的人.王又曾:字受铭,号毂原,浙江秀水人.乾隆年间(1736—1796)进士,官刑部主事.著有《丁辛老屋集》. (22)转运使卢公:指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东德州人.当时任两淮都转盐运使. (23)殓:给死者穿着入棺.殡:埋葬.江宁:今江苏南京市. (24)宁武府:今山西宁武.同知:知府的副职. (25)橐(tuó):盛物的袋子. (26)掩映:遮掩衬托. (27)窒:遏制.躬:身体,引申为本身.[1]
作品译文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有时冬天寒冷.没有酒可以喝,他就邀请五六个好友,乘着月色从南城门出去,绕着城郭步行数十里,一起放声歌唱,遥相呼应.等到第二天,从西城门进入,各自大笑分开,每天晚上都是这样,他们称这为暖足.我的伯父程丽山和先生有联姻,时常的周济他.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2]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文木先生就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这是吴敬梓的好友程晋芳为他写的传.这篇传记生动地描绘了吴敬梓“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的相当特殊的性格特点:他“倾酒歌呼穷日夜”,不为来日计;苦寒无酒食,邀同好友绕城暖足;他像痛恨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为后人了解《儒林外史》的创作提供了相当生动而又珍贵的作者史料.[1]
作者简介
程晋芳(1718—1784),初名廷鐄,字鱼门,号蕺园,安徽歙县人,徙居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家世殷富,好学,喜藏书.1742年(乾隆七年)召试,授内阁中书.1752年(乾隆十七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迁员外郎,荐为四库全书馆纂修官.书成,擢翰林院编修.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乞假游西安,卒于关中.程晋芳曾学古文于桐成派散文家刘大櫆,问经义于程廷祚,与袁枚等唱和.晚年专心治经,经学著有《礼记集释》、《诸经答问》、《春秋左传翼疏》、《诗毛郑异同考》、《尚书古文解略》、《尚书今文释义》及《周易知旨编》等.诗文作品有《蕺园诗》、《勉行堂文集》等.[1]
the biography of Mr WEN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