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的由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8:01:52
周姓的由来
周姓的由来
周姓的由来
周:
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国、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古周国.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之臣有周昌和周书,他们都是周部落的人.周部落就是古周国,当属黄帝族.黄帝时代我国西北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技术.黄帝之臣周昌和周书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的首领,他们发展了农业,是当时重要的部落.周字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型像水井和水渠流道.因此,黄帝时代的周部落是以显示其氏族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之徽号,进而成为氏族之名.周氏族一直活动于山西临汾(亦称太原)一带,也是周昌的古周国之地.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
第二支出自姬姓.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是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之先祖.姬姓周的历史始于后稷,后稷名弃,是虞舜时代种稷的农官.稷即谷子,去壳为小米,是当时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粮.后稷管理农业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称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闻喜、万荣和运城四地交界处.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夏王朝已衰落,后稷的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迁移,进入古周国之地山西临汾地区,吸取了黄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创作了区田,发展了农业,壮大了氏族,史称大周.后又越吕梁山进入屈地,今山西吉县及石楼县屈产河一带.进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刘率族人西迁到豳,即今陕西旬邑县西,亦到过陕西武功县的稷山,先周部落开始形成.商朝后期,公刘的后裔古公直父南迁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正式称周.经历三代,即古公直父(周太王)、姬昌(周文王)和姬发(周武王),东进灭商,建立了长达800年之久的周朝.在夏商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动在山西境内,直至商朝末期,才西迁和南移进入陕西长安以西地区.先秦,周氏族的名人稀少,史书中仅出现过商末太史周任一人.
正式大批使用周姓是在周朝灭亡之后,也有2 300年的历史.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洛阳,史称东周.平王少子姬烈封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至十八代孙姬邕,秦灭周,子孙遂姓周.到了汉朝,汉武帝刘邦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封之为汝坟侯.从此以后,这支周姓发展很快,在汉唐时期形成以汝南郡为核心的十几个著名郡望,成为周姓中最大的支派,子孙已经分布到河南、河北、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区.随后在唐朝初进入了福建和广西,唐末周姓已经出现在四川.清初开始进入台湾地区.
周朝亡国之主周赧王被迁于惮孤,今河南临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后东迁江苏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国的周姓群体.汉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汉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周亚夫均为周赧王的后裔,这是周姓自得姓以来最辉煌和发展的时期.
另一支姬姓周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东周庄王时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执政,在周庄王时政变失败而被杀,其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周.这支主要居于山东曲阜一带,后代默默无闻,不见于史书.
第三支源自外族的改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周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周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北魏献帝之兄的普氏,以及鲜卑姓普屯氏、贺鲁氏等,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随后金时女真人傲国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周延氏族后来均集体改姓周.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周姓汉族了.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5839.html?wtp=tt
周姓起源
一、 寻根溯源:
周姓是当今常见姓氏之一,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一。
周姓历史悠久,姓氏起源十分复杂,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这里收集了十一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于姬氏,以国为姓。黄帝之后裔后稷,后稷的裔孙周太王古公...
全部展开
周姓起源
一、 寻根溯源:
周姓是当今常见姓氏之一,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12%,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占第九位。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其他地区要高。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一。
周姓历史悠久,姓氏起源十分复杂,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这里收集了十一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于姬氏,以国为姓。黄帝之后裔后稷,后稷的裔孙周太王古公(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到了周平王时,子姬烈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第二种说法:源于周郝王。另一种说法,是源于周朝的最后一个天子周郝王(第24王),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於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第三种说法:源于周公黑肩。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东周时期,周公黑肩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子孙仍旧袭爵,在朝中作官。后来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第四种说法: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第五种说法:源于普乃氏。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普乃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都后,被改成了姓周。
第六种说法:源于成姓。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第七种说法:源于“暨佐时”氏。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第八种说法:源于贺鲁氏。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第九种说法:源于姬姓。唐玄宗李隆基于712年,因避讳「基」,下诏改天下的姬姓为周姓;
第十种说法:源于苏姓。唐朝末年,福建人苏益,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另外,元朝末年,福建泉州有叫苏卓周的人改姓周,因为住在武功,被称为“武功周氏”。
第十一种说法:源于朱姓。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音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二、 迁徙分布
一般,人们认为周族始祖是后稷。
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十一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周初,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
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
三、 郡望堂号
河南汝南郡,安徽庐江郡,湖北寻阳郡,江西临川郡,河南陈留,江苏沛郡,山东泰山郡,河南河南郡。
宽和堂:。
四、 历史名人
周勃(?—前169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被封为绛侯。为人质仆敦厚,为汉高祖刘邦之重臣,和陈平合谋平吕氏之乱,立文帝刘恒,为一代忠臣。
周亚夫[?一前143],西汉名将。沛县(属今江苏)人。周勃子,初封条侯。文帝时,匈奴东进,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军令严整,被誉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丞相,谢病免。后以子私买御物所累下狱,绝食死。
周 处[约236-297]:西晋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氏,字子隐,吴时为东观左丞,晋平吴后,历任新平太守,迁御史中丞,后任建威将军,平西将军、周孝侯,当地至今流传着他改恶从善、射南山虎、斩长桥蛟之传说,京剧传统剧目《除三害》就是表现他的故事。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氏,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后人称其濂溪先生。他依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创始人。著有《爱莲说》。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氏。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写法新颖,被词学界推誉为“巨擘”,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 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的名画家,出身显贵家族。其画风为“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宋代的米芾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三人并称为"四大人物画家"。
周 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氏,三国东吴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万大军,创造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精音乐,时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树人[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氏。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世孙。
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生于江苏清江浦。京剧艺术家。
周恩来 (1898~1976)字少山,又字翔宇,化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南开大学肄业,留学巴黎,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归国后,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代理主任。在中国共产党任军事部长、组织部长、政治局书记。日军入侵后,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共抗日寇。抗战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胜利后,至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人谦朴,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周敦颐的第三十三世孙。
周培源[1902.8.28-1993]:江苏宜兴人氏。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7年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
收起
【周】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
全部展开
【周】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