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怀恋母亲 原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16:20:23
哪有怀恋母亲原文哪有怀恋母亲原文哪有怀恋母亲原文怀念母亲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

哪有怀恋母亲 原文
哪有怀恋母亲 原文

哪有怀恋母亲 原文
怀念母亲
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寻梦
季羡林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
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chán chán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怀念母亲
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

全部展开

怀念母亲
本文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住在一座叫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