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1 19:31:27
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三国志卷二十二魏志二十二桓阶陈群(子)泰陈矫徐宣卫臻卢毓桓阶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任郡功曹.[魏书曰:

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
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

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志二十二桓阶 陈群(子)泰 陈矫 徐宣 卫臻 卢毓
桓阶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任郡功曹.[魏书曰:桓阶的祖父桓超,父亲桓胜,都当过管理州郡的官.桓胜当过尚书,在南方很著名.]太守孙坚推举桓阶为孝廉,任命为尚书郎.父亲去世后返回故乡.恰逢孙坚攻击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险去见刘表,请求要回孙坚的尸体,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就将孙坚的尸体给了他.后来太祖和袁绍在官渡相对峙,刘表带领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做事情不用道义为根本,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带领诸侯尊奉周王室,晋文公驱逐叔带而护送周王返回都城.现在袁绍违背道义,而刘牧响应他,这是白取祸患的做法.明府您一定想建立功劳,申明大义,要保全幸福,远离祸患,就不应该和他同流合污.”张羡说:“既然这样,那麽我能倾向谁呢?”桓阶说:“曹公力量虽然弱小,但他主持正义而起兵,解救朝廷的危难,奉行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您带领四郡守护三江,等待曹公到来,做他的内应,不也可以吗?”张羡说:“好.”於是带领长沙以及邻近的三郡抗拒刘表,派遣使者去见太祖.太祖非常高兴.恰逢袁绍和太祖接连交战,太祖的军队不能南下.而刘表加紧攻打张羡,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陷,桓阶於是就躲藏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徵召他做从事祭酒,打算把妻妹蔡氏嫁给他.桓阶说自己已经结婚,拒绝而不接受,於是藉口有病辞官回家.
太祖平定荆州后,听说是桓阶为张羡出谋划策,很看重他,徵召他做丞相掾主簿,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刚建立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没有确立,而临菑侯曹植受到宠爱 .桓阶多次向太祖说文帝品德优秀,年龄也大,应该立为太子,公开规劝私下进谏,前前后后态度非常诚恳.[魏书说桓阶上谏曰:“当今太子仁义超过所有您所有的子,名声在全国显扬,仁德圣明,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全天下没有不知道的;而大王您刚才却拿曹植来问臣子我,臣实在感到迷惑不解.”因此太祖知道桓阶专一于恪守正道,更加敬重他.]又毛玠、徐奕因刚强正直,朋友很少,被西曹掾丁仪所反感,丁仪多次说他们的坏话,全靠桓阶帮助才得以保全.桓阶顺应情势扶正挽救,大多是像这样的.升任尚书,掌管选举.曹仁被关羽围困,太祖派遣徐晃援救他,没能解围.太祖打算亲自南征,向大臣们徵求意见 .大臣们都说:“大王不赶快出征,就会失败了.”惟独桓阶说:“大王认为曹仁等人能够判断局势吗?”太祖说:“能.”桓阶又说:“大王担心他们二人不能尽力吗?”太祖说:“不.”桓阶又说:“既然这样,那麽为什麼要亲自前往呢?”太祖说:“我只是担心敌人太多,徐晃等人形势不利罢了.”桓阶说:“现在曹仁等人处在重重包围中而拼死防守,毫不变心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大王在远处摆出增援接应的声势.处在生命极其危险的境地,一定会有拼死争斗的决心;内心怀着拼死争斗的决心,外面有强大的救兵,大王控制六军来显示自己还有充足的兵力,何必担心失败而要亲自前往呢?”太祖认为他的话很对,将军队驻扎在摩陂.贼军於是就撤退了.
文帝登皇帝位后,桓阶升任尚书令,封为高乡亭侯,加授侍中.桓阶得病,文帝亲自去探视,对他说:“我正要把我的儿子托付给您,把天下的命运寄托给您.您要尽力保重!”转封安乐乡侯,食邑六百户,又赐给桓阶三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桓佑因是嫡长子没有进封,后因病死,又追赠关内侯.后来桓阶病重,文帝派遣使者当即授任太常,桓阶去世,皇帝为他流下眼泪,谧号称贞侯.儿子桓嘉继承爵位.任命桓阶的弟弟桓纂做散骑侍郎,赐给关内侯的爵位.桓嘉娶升迁亭公主,在嘉平年间,以乐安太守的职位和吴国在东关交战,军队被打败,桓嘉战死,谧号称壮侯.儿子桓翊继承爵位.[世说新语曰:桓阶的孙子桓陵,字元徽,晋武帝时代很有名气,官做到荥阳太守去逝.]
陈群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很有名望.[陈寔字仲弓、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魏书曰:陈寔在当时德行出众,陈纪、陈谌一齐在当时名气很大.陈寔做太丘长时,遭到党锢之事,去了荆山隐居,不论远近的人都尊崇他,以他为师.汉灵帝去世,何进辅朝政时,引荐任用天下的名士,征召陈寔,想让他做参军,他因为老病,于是没有屈节(降低身分相从)去当官,陈谌当了司空掾,很早就去世了.陈纪当过平原相、侍中、大鸿胪,著书几十篇,当时世人称他为陈子.陈寔死时,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一起制作缌麻,行子孙礼.四面八方到的车有几千乘,自太原郭泰等没有不到此的.傅子曰:陈寔死了,天下人都来吊唁,参加他葬礼的有三万人,制缞麻的人有一百多.先贤行状曰:大将军何进遣人来吊祭,谥号叫文范先生.当时,陈寔、陈纪高名一并有名,又配上陈谌,世人称为三君.每次宰相府征召,总是同一时间到,送征召的礼物羊羔大雁的人成群地来,丞掾之类属官一齐来到.豫州百姓都用图画着陈寔、陈纪、陈谌的肖像.]陈群还是个孩子时,陈寔就经常对他的才智感到惊异,他对同族父老说:“这孩子一定会使我们宗族兴盛.”鲁国的孔融才气大,非常高傲,年纪在陈纪、陈群之间,他先和陈纪交友,后又和陈群交友,就改拜陈纪作长辈,陈群因此扬名.刘备掌管豫州时,徵召陈群任别驾.当时陶谦病死,徐州的官绅迎接刘备去掌管本州,刘备打算前往,陈群劝阻刘备说:“袁术还很强大,现在东去徐州,必定会和他相争.吕布如果袭击将军的后方,将军即使得到徐州,事情也一定不能成功.”刘备还是去了徐州,和袁术交战.吕布果然袭击下邳,派遣军队援助袁术,把刘备军队打得大败,刘备后悔没有采纳陈群的意见.陈群被推举为茂才,授任柘令,他没有就职,跟随陈纪到徐州避难.等到吕布失败,太祖徵召陈群任司空西曹掾属.当时有人推荐乐安人工模、下邳人周逵,太祖徵召他们.陈群退回太祖徵召这二人的教令,认为王模、周逵道德败坏,最终一定会败亡,太祖不肯听从.后来王模、周逵都因为非作歹而被杀,太祖因此向陈群道歉.陈群推荐广陵人陈矫、丹阳人戴乾,太祖都任用了他们.后来吴人反叛,戴乾坚持忠义,为国殉难,陈矫终於成为很有名望的大臣,世人都认为陈群善於识别人.陈群被授任萧、赞、长平令,因父亲去世离开官任.后来任司徒掾时在官员考核中被评为优等,担任治书侍御史,转任参丞相军事.魏国建立后,升任为御史中丞.
当时太祖提议恢复肉刑,下令说:“哪裏能得到通晓事理,了解古今的人,让他评议恢复肉刑这件事呢?以前陈鸿胪认为死刑比笞刑好,可以显示朝廷的仁爱恩惠,正是说的这件事.御史中丞能申说你父亲的见解吗?”陈群回答说:“臣的父亲陈纪认为汉朝废除肉刑而增加笞刑,本来是发自仁慈恻隐之心而死的人更多,这就是所谓名义上减轻而实际上加重了.名义上减轻了,那麽老百姓就更容易犯法,实际上加重了,那麽就会伤害老百姓.《尚书》说:‘希望慎重地使用五刑,以成就三德.,《易经》提到劓、刖、灭趾的刑法,是为了用来辅佐政事、帮助教化,惩治邪恶、停止杀人.况且杀人偿命,合乎古代的制度;至於伤害人体,或者毁坏身体、剪去头发,就不合情理了.如果使用古代的刑法,使淫乱的人受宫刑送入蚕室,偷盗的人受刖刑砍掉双脚,那麽就永远没有淫乱放荡和穿墙偷窃的丑行了.古代的三千条刑法,虽然不能全都恢复,像以上这几种,是当时人所害怕的,应该先施行.汉朝刑律规定要杀的罪大恶极的犯人,是仁爱所不能给予的,其他涉及死罪的犯人,可以使用肉刑.如果这样做,那麽犯人受到的刑罚和得到的性命就可以相互抵消了.现在用鞭笞致死的刑法代替不杀的肉刑,这是重视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生命.”当时钟繇和陈群的见解相同,王朗和参加议论的人大多认为不能施行肉刑.太祖非常赞同钟繇、陈群的意见,因战事没有停息,考虑到众人的意见,所以恢复肉刑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下来.
陈群转任侍中,兼任丞相东西曹掾.在朝中不偏不倚,不分厚薄,仰仗名节道义,不将不合道义的事情强加於人.文帝在东宫为太子时,对他十分敬重,用朋友交往的礼节对待他,常感叹地说:“自从我有了陈群,就像孔子有了颜回,门人对我一天比一天亲近.”等到文帝登魏王位,封陈群为昌武亭侯,转任尚书.制定九品官人的法令,是陈群建议的.文帝登皇帝位后,陈群升任尚书仆射,加授侍中,又转任尚书令,晋升为颍乡侯.文帝征讨孙权,到达广陵,派陈群兼任中领军.文帝返回时,授给陈群符节,统领都督水军.回到许昌后,任命陈群做镇军大将军,兼任中护军,总领尚书事.文帝病倒在床,陈群和曹真、司马宣王等一同接受遗诏辅佐朝政.明帝继位,进封陈群为颍阴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户,和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一同设立官署,自置属官.不久,任司空,仍旧总领尚书书.
这时,明帝刚刚亲理朝政,陈群上疏说:“《诗经》称‘只有效法周文王,万国诸侯才会信服’;又说‘先做妻子的表率,再推广到自己的兄弟,然后才能治理好宗族和国家,.治国的道理也一样,先从近处开始施行,然后才可以在天下普施教化.自从战乱以来,战争没有停息,老百姓不懂得国家教化的根本,恐怕它已经衰败到了极点.陛下正值大魏的兴盛时期,继承太祖、高祖的基业,天下人向往大治的局面,只有推崇德政,施行教化,体恤百姓,那麼老百姓就幸运极了.而臣子们随声附和,是非不分,是国家的大患.如果臣子们不和睦就会形成敌对的集团,形成敌对的集团就会没有根据地进行诋毁或赞誉,没有根据地进行诋毁或赞誉,事情的真假就会失实,这不能不严加防备,想办法杜绝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太和年间,曹真上表打算兵分几路讨伐蜀国,从斜谷攻入.陈群认为“太祖以前到阳平攻打张鲁,多收豆子麦子补充军粮,可是张鲁还没攻破,军粮还是不够.现在军粮的筹措既没有依靠,而且斜谷险要,难以进退,运送粮草一定会被敌人劫夺拦截,多留士兵把守要地,就会减少参战的士兵,这不能不深思熟虑”.明帝听从了陈群的意见.曹真又上表要从子午道进攻蜀国.陈群又陈述这样做不合适,并说了关於作战费用的建议.明帝下令把陈群的表章交给曹真,曹真按陈群的建议率领军队出发.恰逢连日下大雨,陈群认为应该诏令曹真返回,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后来明帝的女儿曹淑去世,追封谧号为平原懿公主.陈群上疏说:
寿命的长短是命中注定的,人的生死是有定数的.所以圣人制定礼制,或者抑制,或者放开,以求适中.孔子对设在防地的父母合葬墓不加修饰,表现出俭朴的风尚,延陵季子将儿子葬在嬴、博之间,远离家乡.圣人一举一动合乎天地的法则,给后世留下楷模,而且人在重大的节操上不能超越礼义的界限,这是由於他们的举动要成为后人师表的缘故.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死了,不具备丧葬的礼仪,何况不满月的孩子死了,却要用成人的礼节送葬,加上制作丧服,满朝百官穿上白衣,早晚号哭哀悼,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而且陛下还要亲自去察看陵墓,亲自参加祭祀路神、抬棺上车的仪式.希望陛下放弃这种无益有害的事情,只需完全听任大臣们送葬,乞求车驾不要出行,这是天下臣民的最大愿望.听说陛下要去摩陂,实际上是到许昌,两宫的上下人员,全都要东去,满朝大小官员,没有不感到奇怪的.有的说这是想藉此避灾,有的说这是想在方便的地方迁移宫室,有的不知道是什麽原因.臣认为吉凶有命数,祸福靠人为,通过迁移求得平安,这也得不到益处.如果一定要迁移避灾,修缮清理金墉城西宫,以及孟津别宫,都可以暂时居住.可不必把整个皇宫的人暴露在旷野裏露宿,不致农忙季节裏荒废损害养蚕务农的大事.而且吴、蜀两地听说这件事,以为是皇帝崩逝.加上迁徙的耗费,不可计数.况且吉士贤人,遇上盛衰的时期,处在安危的境地,都能坚持正道,信从天命,不靠迁徙家室求得安宁,乡邑百姓跟随他们改变了风气,不生恐惧之心.何况帝王是万国的君主,静则天下安定,动则天下纷扰;行踪举动,难道能够轻率吗?
明帝不肯听从他的劝告.
青龙年间,营建宫室,使老百姓错过了农作时节.陈群上疏说:“禹继承唐尧、虞舜的盛世.仍然住简陋的宫室,穿粗劣的衣服,何况现在是在战乱以后,老百姓人口极少,和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相比,不超过那时的一个大郡.[臣松之考证:汉书地理志说:元始二年,天下户口数最多,汝南郡是个大郡,有三十多万户.那么文帝、景帝的时候不能像这个时侯多了.又查证晋太康三年有关地理的记载,晋朝户数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户不可能占一半.拿这个来说明,魏即使开始承受了时势政局动乱,比起晋朝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长文这翻话,因此是说得太过分严重.]加上边境有战事,将士很辛苦,如果发生水灾、旱灾的祸患,就会成为国家极为忧虑的事情.况且吴国、蜀国没有消灭,国家不得安宁.应该趁他们没有出兵进犯,讲习武事,鼓励农耕,做好准备来对付他们.现在放弃这当务之急而先营建宫室,臣担心老百姓会更加困苦,将靠什麽来对付敌人?以前刘备从成都到白水,修建了很多传舍,耗费大量人力,太祖知道他这样做是使老百姓疲惫.现在我们魏国役使民力,也正是吴国、蜀国所希望的.这是关系安危的重要事情,希望陛下慎重考虑.”明帝回答说:“建立王业和营造宫室,也应该同时完成.消灭吴、蜀贼寇以后,只应当结束防御,难道能再兴起劳役吗?因此您的职责,和萧何监督建造未央宫差不多.”陈群又说:“以前汉高祖只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灭以后,宫室都烧毁了,因此萧何修建武库、太仓,这都是那时急需办的重要事情,然而汉高祖还是指责修建得太壮观华丽了.现在吴、蜀二虏还没平定,实在不该和古代相同.[孙盛曰:按照周礼,天子的宫室,有斫蹐[砍削磨光]之规定.但是质朴与华美的之装饰,随着时代一起变化.汉承接了周、秦之弊害,应当推崇简约之风俗,而谴责装饰宫室,向后继者显示奢侈.这正是汉武帝修了千门万户的缘故,真是原来的不能再有所增加说法吗?况且魏国正有对付吴、蜀之困难,四海正受到涂炭之艰辛,而引用萧何之有过失建议,将其作为好的规定,难道不是在正确的道理上疑在辨别得失时糊涂吗?致使百代君主,都在奢俭上迷惑,这是为什么呢.诗云:“(白圭上面有了污点,还可以把它打磨干净;)人的语言要是有了错误,那就难办了啦!”这是说这个吧!]人想要做的,没有不说个理由的,况且您是天子,没有谁敢於违抗.以前想拆掉武库,说是不能不拆掉;后来又想建造武库,说是不能不建造.如果一定要营建宫室,自然不是臣下的言辞就能使您改变主意的;如果稍稍留神,卓越不凡地回心转意,也不是臣下所做得到的.汉明帝打算修建德阳殿,钟离意劝阻,汉明帝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才又修建它;大殿完工后,汉明帝对大臣们说:‘钟离尚书要是还在,就不能建成这个大殿了.,帝王岂能害怕一个臣子,这是为了百姓.现在臣却不能使陛下稍稍留意倾听臣的意见,比起钟离意差得远了.”明帝於是减少了宫室的营建.
起初,在太祖还健在时,刘虞因弟弟和魏讽谋反获罪,应当处死.陈群向太祖为刘废说情,太祖说:“刘虞,是有名望的大臣,我也想赦免他 .”於是恢复了刘虞的职位.刘虞非常感激陈群,陈群说:“议论刑罚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私情;况且赦免你是明主的意图,我知道什麽呢?”他心胸坦荡开阔,不自夸,都像是这样的.青龙四年陈群去世,谧号称靖侯.儿子陈泰继承爵位.明帝追思陈群的功德,分出陈群的食邑,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魏书曰:陈群前后多次秘密上言得失,每次上书封事章奏,马上就削毁他的草稿,当时的人和他的子弟都不知道.议论的人有的讥讽陈群占着官位拱手沉默无所事事,正始年间皇上下诏编撰群臣的上书奏章,将作为名臣奏议,当朝士人才见到陈群所谏之事,都叹息不己.袁子曰:有人说“前少府杨阜难道不是忠臣吗?见到君主的不是,就勃然发怒正色触犯君主,与别人说话话语没有不说的,这难道不是所谓的‘作为帝王的臣下,办事不是为了一己之私’的人吗!”答曰:“这可以叫做正直之人,忠诚那我不知道了.仁爱的人爱护他人.对君主施行的话又叫作忠,对于亲人施行叫作孝.忠与孝,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有仁爱的人,君主和亲人有过失了,上谏内容而没有不提的,重复再三去求,不得已才说的,不忍心宣扬.现在的人臣,见到人主的过失,直接谴责他的不是而传播宣扬他的不好,可以称得直士,未必称得上忠臣.前司空陈群就不是这样,他与人谈论一天,也不曾尝说人主的不是;上书超过几十次但外人不知道 .陈群就是君子所谓的长者吧.”]
陈泰
陈泰字玄伯.青龙年间,授任散骑侍郎.正始年间,转任游击将军,任并州刺史,加授振威将军,授给符节,任护匈奴中郎将,安抚夷族百姓,很有威望和恩惠.京城有很多达官贵人寄来钱财,托付陈泰购买奴婢,陈泰把钱财都挂在墙上,不启封,等到他被徵召入京任尚书时,将这些钱财全都归还.嘉平初年,代替郭淮任雍州刺史,加授奋威将军.蜀国大将军姜维带领人马依托麴山修筑了两座城,派遣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把守这两座城,聚集羌胡的人质等侵扰边境各郡.征西将军郭淮和陈泰商议抵御敌人的办法,陈泰说:“麴城虽然坚固,但离蜀国遥远,路途艰险,必须运送粮草.羌夷担忧姜维加给他们的劳役,一定不肯归附他.现在包围攻取这两座城,可以刀不沾血地拿下来;虽然他们有救兵增援,但山路险阻,不是行军作战的地方.”郭淮听从了陈泰的计策,派遣陈泰带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人进军包围这两座城,截断敌人运粮的道路和城外的流水.句安等人挑战,陈泰也不答应应战,城裏的将士陷入困境,靠分配少量粮食和积聚雪水来拖延时间.姜维果然前来救援,从牛头山进军,和陈泰相对峙.陈泰说:“兵法贵在不用交战就使敌人屈服.现在截断牛头山,使姜维失去退路,他就会成为我们的俘虏.”下令各军各自坚守营垒,不要和敌人交战,又派遣使者告诉郭淮,打算自己南渡白水,沿着河边向东,让郭淮直奔牛头山,截断他的退路,这样可以一并打败姜维,不仅仅是句安等人而已.郭淮赞同他的计策,带领各军前进驻扎在洮水.姜维害怕,逃跑了,句安等人孤立无援,於是全都投降.
郭淮去世,陈泰代替他任征西将军,持符节统领雍州、凉州各军事.后年,雍州刺史王经禀告陈泰,说姜维、夏侯霸打算分三路向祁山、石营、金城进攻,要求进军为翅,派凉州的军队到袍罕,讨蜀护军向祁山进军.陈泰估计贼人的兵力一直不能分为三路,而且兵力忌讳分散,凉州的军队不宜越境作战,就答覆王经说:“要弄清敌人的确切消息,知道他们的去向,等到我们东西两面的军队会合后才能进军.”当时姜维等人带领几万人马到达枹罕,直扑狄道.陈泰下令王经进驻狄道,等大军到后,再商议攻打敌人的办法.陈泰进军陈仓.恰逢王经带领的各军在故关和贼人交战失利,王经便渡过洮水.陈泰认为王经不能坚守狄道,一定有其他变故,就同时派遣五营军队先向前进军,陈泰带领各军随后跟进.王经已经和姜维交战,被打得大败,只得带领一万多人退守狄道城,其余的入都逃散了 .姜维乘胜包围了狄道.陈泰驻扎在上邽,分兵把守要地,又日夜向前推进.邓艾、胡奋、王秘也到达了,陈泰便和邓艾、王秘等分为三军,进军到陇西.邓艾等人认为“王经的精兵在西边战败,贼军士气很旺盛,乘胜的军队不可抵挡,而将军带领乌合之众,跟在战败的军队后面,将士们丧失了斗志,陇右动荡不安.古人有这样的话:‘蝮蛇咬了手,壮士就砍掉自己的手腕.’《孙子兵法》说:‘军队有时不去进攻,地方有时不用把守.,这是在小的方面有损失而在大的方面得到保全的缘故.现在陇右的灾难,比毒蛇还要过分,狄道这地方,不只是不能把守的问题.姜维的军队,这是我们应该避开的锋芒.不如分割险要防守,观察敌人的破绽,等待敌人疲惫,然后再进军救援,这才是获胜的计策.”陈泰说:“姜维带领轻装的军队深入我方,正想和我们在野外交锋,以求一战取胜.王经应该加固壁垒,挫败敌人的锐气.现在就和他们交战,致使贼人的计策得逞,打败了王经,把他围困在狄道.如果姜维凭藉取胜的威势,进军向东,占据梁阳储存的粮食,派出士兵收纳降卒,招引羌、胡部族,又向东争夺关、陇,向四郡传送声讨的文告,这正是我们所忌讳的.可是姜维带领取胜的军队,在高城下遭受挫折,我方锐气正盛的士兵,尽力拼命作战,攻守的事态已经改变,客主的位置已有不同.兵书说‘修治大盾牌和攻城的战车,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筑起土山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完工’.这确实不是轻兵深入,凭姜维的诡计所能仓猝办到的.姜维孤军深入,粮食供应不上,这是我们迅速进军打败敌人的时机,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是必然的形势.洮水环绕在外,姜维等处在裏面,现在我们占据高处,依仗有利形势,进逼敌人的要害,他们必定不战而逃.敌寇不可放纵,包围不可持久,你们怎麽说出这样的话?”於是进军越过高城岭,隐密行进,夜间到达狄道城东南方的高山上,燃起许多烽火,鸣响战鼓号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到救兵到来,都振奋欢跃起来.姜维起初认为魏国的救兵应等到大军会合后才出发,可是现在听说救兵已经到了,认为发生了意料不及的变化,是对方预先策划好的计谋,全军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惧.自军队从陇西出发时,陈泰认为山道深险,估计贼人必定设下埋伏.陈泰假装要经由南道,姜维果然布置埋伏了三天.[臣松之案:此传说“认为魏国的救兵应等到大军会合后才出发,可是现在听说救兵已经到了,认为发生了意料不及的变化,是对方预先策划好的计谋,全军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惧.”,此处说救兵到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如果不知道救兵到了,那为什么在深险的地方设伏兵才三天?设置埋伏在那等候,那就不是不知道了.此处语句就说不通了.]陈泰使军队镇静,隐密行进,突然出现在狄道的南面.姜维於是沿山很快赶来,陈泰和他交战,姜维后退撤走.凉州的军队从金城以南到达沃干阪.陈泰和王经秘密约定日期,将要一同攻向敌人的退路,姜维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就逃走了,狄道城中的将士得以出城.王经感叹地说:“粮食已维持不到十天了,如果在这关键时刻得不到接应,全城的人都会被屠杀,一个州就会沦陷丧失了.”陈泰慰劳将士,先后将他们调遣返回,另派军队镇守,同时修治城墙壁垒,然后返回驻守上邦.
太长了,应该留个邮箱才行.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外语学习 > 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