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怎样帮病人把脉的我想知道医生帮病人把脉是怎样来判断病人身体哪里不适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1:12:53
医生是怎样帮病人把脉的我想知道医生帮病人把脉是怎样来判断病人身体哪里不适的``!
医生是怎样帮病人把脉的
我想知道医生帮病人把脉是怎样来判断病人身体哪里不适的``!
医生是怎样帮病人把脉的我想知道医生帮病人把脉是怎样来判断病人身体哪里不适的``!
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这样,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 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触诊
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1.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2.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3.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正常情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不表示病态.
按心下,即按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软硬压痛与否,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属虚.
4.腹部触诊:辨病变的部位、腹痛及症瘕积聚的性质.
病变在脘腹(中上腹)属胃、在两胁下(左右侧腹)属肝胆,在脐周围属胃或大小肠,在小腹属肝、膀胱或肾.
按压后疼痛减轻的(喜按),多属虚痛,按压后疼痛加剧的(拒按),多属实痛、热痛.
腹部有块物,按之软,甚至能散的,称之为瘕或聚,多属气滞,部位固定,按之较坚,不能消失的称为瘕积,多属瘀血、痰、水等实邪结聚而成.
5.按俞穴:脏腑病变可以在相应的体表穴位出现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发现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如肝炎病人在期门和肝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胆俞穴有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三里穴有压痛,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在阑尾穴(足三里下一寸)有明显压痛等等.
小结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对病体的神色形态、舌质、舌苔、排泄物、分泌物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的变化;闻诊是听病人语声大小,呼吸粗细,咳嗽的轻重及闻某些气味,以了解病情;问诊是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病因、病情变化、诊治经过及既往史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切诊是通过切脉、按肌肤、四肢手足、胸腹、俞穴等,以了解疾病的变化.
运用四诊时,要把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偏废.脉诊、舌诊虽是中医诊断的特殊方法,但不应把它神秘化,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较全面掌握疾病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正确的诊治提出必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