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 崔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9:14:55
登黄鹤楼崔颢登黄鹤楼崔颢登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崔颢头像  [1]晴川历历③汉阳树,芳草萋萋④鹦鹉洲⑤.日暮乡⑦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⑧.  

登黄鹤楼 崔颢
登黄鹤楼 崔颢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崔颢头像
  [1]晴川历历③ 汉阳树, 芳草萋萋④鹦鹉洲⑤. 日暮乡⑦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⑧.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3.返:通返,返回. 4.悠悠:飘荡的样子. 5.川:平原. 6.历历:分明的样子. 7.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8.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9.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0.乡:故乡. 11.愁:乡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白日下汉江(平原)之碧树清晰可数,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我发愁.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黄鹤楼(今 全景)(1张)作者简介
  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编辑本段戒显-登黄鹤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黄鹤楼》 【年代】明末 【作者】戒显 【体裁】诗
  诗词原文
  谁知地老天荒后,犹得重登黄鹤楼①. 浮世已随尘劫换,空山仍入大江流②. 楚王宫殿铜驼卧,唐代真仙铁笛秋③. 极目苍茫渺何处?一瓢高挂乱云头④.[2]
  注释译文
  ①地老天荒:亦作天荒、天荒地老,比喻时间久远.宋杨万里《谒永佑陵归途游龙瑞宫观禹穴》诗有句“禹穴下窥正深里,地老天荒知是非.”即此意. ②浮世句:谓尘世间已经改朝换代了.此处尘劫借指明亡清兴. ③楚王宫殿:代指朱明王朝.铜驼:典故.西晋索靖有远见,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将会看到你在荆棘丛中.唐代真仙:指吕洞宾.传为唐京兆人,名岩,咸通中及第,曾任县令,后修道于终南山.元明以来称为八仙之一.传说他曾登临黄鹤楼,并在楼头吹铁笛. ④极目句:谓极目远眺,远处是一片苍茫,不知通往何方.一瓢:出家云游僧人所用取水盛水之具,此处以之代指僧人,即显公自己.此句谓自己就此隐居于荒山野岭之中.[3]
  诗词鉴赏
  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北端.详见禅僧《黄鹤楼》之说明.这首七言律诗是显公诗歌代表作品.本诗借黄鹤古楼千年屹立,阅尽世事沧桑,借万里长江亘古长流,淘尽千古人物,来寄寓显公自己深沉的国亡之恨,家破之仇.诗写得慷慨悲壮,雄浑有力,很有气势和力量.即使在历代咏黄鹤楼的诗歌中,亦可称得上为上乘佳作.[4]
  后世影响
  沈德潜评该首诗:“起有撼山岳、吞云梦之概.具此胸襟手笔,不管崔颢诗在上头也.惜无诗稿,于卷轴中得之.”这赞美推崇.
  作者简介
  戒显(1610-1672),明末清初江西建昌云居山僧.号晦山,灵隐具德弘礼禅师法嗣.俗姓王,名瀚,字符达,娄东(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家世巨族,以儒为业.及长,为诸生之冠.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攻入燕京,明亡.显公得讯,尽焚平日所习诗文制艺,舍俗出家.依佛门泰斗千华三昧老人,受具足戒.参具德弘礼禅师,得法为嗣.入匡庐,挂单于东林、西林、圆通、归宗诸名刹.清世祖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应聘由庐山归宗寺转云居山真如寺,任住持.于此兴残起废,易故鼎新,先后六年,重现唐宋祖庭道场.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移住湖北黄梅双峰寺,主持和发展四祖道场.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继弘礼禅师住持浙江杭州灵隐寺,主修《灵隐志》,审阅《云居山志》.圆寂后,葬衣冠于西湖灵隐,其灵骸归葬云居山,塔墓至今犹存.显公家世书香,出身名士,兼通儒释,学殖渊博.著作丰富,主要有《云居赋》、《云居锻炼说》、《匡庐集》、《楚游录》、《现果录》等.
  编辑本段登黄鹤楼有感
  记得黄鹤楼,原本是因为喜欢唐代诗人崔颢的诗.我知道,在岁月的流逝中,诗词深藏一种慑魄的力量,一种神秘的韵律,像一双幽幽的眼睛与你对视,让你不由得怦然心动.不久前的一天,我便走进了诗的意境. 崔颢当年游黄鹤楼,留下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因为是题了壁的,故而读之者众,以至而令李白读而却步.《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李白,世称诗仙,却无骄横之态,看到崔颢的诗题在楼头,自度不能过之,便敛手不题.笔者既为李白谦逊、明智之举叹服,又为崔颢在诗中流露的苦叹而砥砺感奋.我总以为,记住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记住了一种胸襟,一种抱负.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为61.7米的蛇山西端,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楼分五层.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个翘角层层凌空,五层的飞檐斗拱潇洒大方.伫立在黄鹤楼前,前尘往事,在我眼前刹地幻化成道道生动的流韵…… 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魏、蜀、吴三国大战犹酣.在吴江夏长江汉水交汇处对面的黄鹄矶上,一座供军事了望用的戍楼突兀而起.50多年以后,吴为晋所灭,戍楼失去军事作用.由于它临江负险,高标卓立,随着江夏郡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登临游憩的场所.因为时代的变迁,黄鹤楼亦几经迁址,且由于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构筑,建筑风格亦发生变异,楼中大厅内陈列的历代黄鹤楼模型——宋楼的雄浑,元楼的堂皇,明楼的隽秀,清楼的奇特,无疑帮助游客弥补了时空造成的缺憾.自然,五座模型中,当数现在的黄鹤楼最为多彩多姿,其形态壮观,美丽别致,自不待言.楼的周围,楼群鳞次栉比,争着拔地而起,似乎在迎合城市高涨的情绪.可它们谁也没有超过她的高度,黄鹤楼依然“鹤立鸡群”,这便是天下名楼的无限魅力. 在黄鹤楼正面入口.一副楹联让人颇觉别具一格.这是由刘海粟大师书写的传为吕岩旧题的楹联,曰:“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这副楹联飘渺神奇,颇有道骨仙风之韵.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八仙”之一.历史上确有其人,且得过功名,当过县令.他与黄鹤楼的关系无从考查,但在有关黄鹤楼起源的神话中,却是个十分注目的人物.传说他成仙后,曾多次到黄鹤楼来想点化度人,有时变作卖桃老翁,有时是售墨货郎,但遇到的尽是“肉眼凡胎”,无人可度,于是题下这副楹联,忿然而去,绝迹不来. 登黄鹤楼,一种踏唐履宋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层又一层楼,你会感到那是一部部线装书,而你则穿行在一个诗街词巷里,每一步都踩着唐诗宋词.你甚至感到有一种发自于唐宋甚至于更远更远的光束,穿过时间隧道,把黄鹤楼这座名楼照得通亮通亮.那是一种目光,一种鉴古知今、永不疲惫的思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