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翻译《与元微之书》《送天台陈庭序》《察今》的全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1:00:41
谁能帮我翻译《与元微之书》《送天台陈庭序》《察今》的全文
谁能帮我翻译《与元微之书》《送天台陈庭序》《察今》的全文
谁能帮我翻译《与元微之书》《送天台陈庭序》《察今》的全文
《与元微之书》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眨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材,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在特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侯,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送天台陈庭序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唐峡、滟濒堆之类的忧惧.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抖颤.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年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
浙江天台籍人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庭学入川以后,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时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到了壮年可以出蝣的时候,四面八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光老大体力衰惫,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山巨壑、奇美壮丽已经超过了山水之外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那时候,庭学君将一定会给我更多的新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
察今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