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小结!通假字、一词多义、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之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3:18:33
求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小结!通假字、一词多义、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之类的)
求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小结!
通假字、一词多义、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之类的)
求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的小结!通假字、一词多义、活用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之类的)
《答谢中书书》学案
2010.11.21
教师寄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导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六、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号( )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青林翠竹 ( ) 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 ( ) 五色交辉( )
3.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五、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划线词语: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 cuì xiē yù huī
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作者从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营构,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5、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合作探究答案: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赏析:《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i90u9u8ti9tyy89y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