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用简单的白话解释一下华严经到底说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5:30:05
能否用简单的白话解释一下华严经到底说的是什么?能否用简单的白话解释一下华严经到底说的是什么?能否用简单的白话解释一下华严经到底说的是什么?以下是开悟的月溪法师讲解关于华严宗与《华严经》一文:  华严宗

能否用简单的白话解释一下华严经到底说的是什么?
能否用简单的白话解释一下华严经到底说的是什么?

能否用简单的白话解释一下华严经到底说的是什么?
以下是开悟的月溪法师讲解关于华严宗与《华严经》一文:
  华严宗
  是把《华严经》当做本典的一宗,本宗把五教十宗之目判释释迦一代底教相,把四法界之目区分其教义,把「事事无碍法界」当作本宗的教义,把「十玄缘起」、「六相圆融」论述事事无碍底法门,隋朝的杜顺和尚就是这宗底祖师.到唐初,他的门人至相寺智俨大显扬宗旨,但是那时刚值玄奘初从印度归来,鼓吹新译经论,所以智俨不能十分开显《华严》底妙义.到则天武后时,法藏出,著《五教章》,把五教十宗分判一代底佛教,制《华严探玄记》,以「十玄六相」发挥法界底妙理,说「重重无尽、主伴具足」不可思议底法门,滔滔不绝.因此,以法藏为本宗高祖,就是世所称为贤首大师或香象大师.但是门人静法寺的慧苑和法藏见解稍有不同,作《华严刊定记》,刊师说创新意,祖承差不多断绝了.这时,有居士李通玄研究《华严经》,作论百卷,世人称之为《李长者底华严论》,但是这论并不遵奉贤首.德宗时,清凉澄观出,博通八宗而专弘华严宗,遥继贤首底绝脉,阐扬「性起」底宗风;同时又有圭峰宗密,起初学荷泽底禅,后就澄观弘华严,於是本宗顿复兴.武宗会昌五年,废佛毁释,后唐末五代,又复骚乱相继,诸宗都有中绝的样子,本宗也仅仅於五台山中维系一缕的命脉.到赵宋一统四海绍隆三宝,才复向隆兴的气运,这时长水子璿出,继宗密底遗绪,晋水净源又踵出,唱华严之学,道亭、观复、师会、希迪等就是所称为宋朝四大家的,制疏、造章、研究贤首底教义,后通元明时代,本宗教义底研究不绝.
  教义
  (一)本经宗趣
  华严宗是从《华严经》立的,关於这经底宗趣,古来所说不同.贤首国师依据光统之说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趣,而这「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之说,远超过他经所说之义,以故清凉特加以「不思议」之称,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不思议」为宗旨.所谓因果是甚麼呢?一经三十四品凡有五周的因果,其一,最初的二品是所信的因果;其次,<如来名号品>以下的三十品是修证的因果,其中,在前的二十八品明住行向地之法门,是为第二差别的因果;其次,普贤「性起」的二品,明「非因非果」之法门,这是第三平等的因果;其四,<离世间品>是成行的因果;其五,<入法界品>是证入的因果.这样一经通明因果之法门,总括说来是舍那和普贤的法界,普贤之法界为因,舍那之法界为果.一经之始终,不外平明舍那、普贤因果之法门,这就是所谓因果.
  其次「缘起」如上所说因果之法门,是「缘起融通、无碍自在」,因一法即一切法,一行即一切行,一德即一切德,一位即一切位的缘故,所以虽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次,但是一位一位各摄一切位,初发心和究竟的佛果丝毫没有两样,不同他家说初住分见法身.本宗谈信满成佛,於初发心时使成究竟正觉,这盖因「六相圆融、十玄缘起」无碍之法门的缘故,这就是说因果缘起.
  其次「理实法界」,上面的「因果缘起」为事,「理实」为理,因这理、事都是法界缘起的实德,以故理也是法界、事也是法界.总括之,则为唯一法界;开之便是事法界、理法界;更开之,便是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称为四种法界.这样,《华严经》一部的宗趣,在於明了「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之法门.就这一部总标题说来,那「大方广」是理实法界,《华严经》是「因果缘起」,以明「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之法门的缘故,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
  (二)教判
  华严宗立「五教、十宗」以判释一代佛教.「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小乘教是说生定之理而不知法空之理的《阿含经》、《娑沙论》、《成实论》等所说;大乘始教是大乘初门的浅近教义,「空始教」是指《般若经》、《中论》等所说的空教;「相始教」示诸法之性相,说事相隔历的《深密经》、《瑜伽论》等的有教;终教是说大乘终极之法的《楞伽经》、《起信论》等之说.这始、终二教,是大乘渐教中的始终;顿教是说一念不生即成佛而教理行果皆顿之教,《维摩诘经》等所说便是;圆教是圆满周备无碍自在之教,《华严》之一乘教就是.这华严一乘之教流出而为别的四教,四教是入而成华严一乘之教的.
  「十宗」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俱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其上面六宗都是小乘教,因其於我法之上有无之见各别而分的;第七的「一切皆空宗」当於始教;「真德不空宗」当於终教:「相想俱绝宗」当於顿教;「圆明真德宗」当於圆教.盖「五教」和「十宗」其内容是一致的,但「五教」是由法义判教的,「十宗」是就其法义之理趣而分的.这「五教十宗」之判,正出於贤首的《探玄记》中<五教章>,而且五教根据杜顺底《五教止观》,仿於光统渐、顿、圆之三教,天台之藏、通、别、圆之四教.又十宗中,前八宗和慈恩之八宗大致相同,到清凉,后之四宗其名称和次第就有更改了.
  (三)二种法门
  华严宗有「性起法门」、「缘起法门」之二种,这在《华严经》中说来,<普贤行品>是「缘起法门」,<性起品>是「性起法门」;缘起是因,性起是果;缘起是普贤之法门,性起是舍那之法门.先说「缘起法门」,缘是机缘、是因缘,起是生起、是说起,就是「机缘说起」、「因缘生起」,由这二义叫做缘起.其中把不可说之性海果分随机缘而说起,是「机缘说起」之缘起;而此法即由因缘和合而起的,便是「因缘生起」之缘起.但是虽说是「因缘生起」,如真如为因,无明为缘,论真妄和合之缘起的,是终教位之「一相孤门」之缘起论,今华严别教一乘,不那样的别立因缘.本宗说:「因有力,缘便无力;缘有力,因便无力.有力无力,相入相由,缘起重重无尽.」这样,虽然有「机缘说起」、「因缘生起」之差别,要之,缘起法门是就缘起现前之末位,对於普贤因分之机而立的法门,是观无尽之缘起而由因向果的法门.
  其次,性起法门并非由因向果的,乃一直观达本来果相,就一心之心性本来出缠,显出其为佛果.以无障碍天眼观之,十法界中无一逆倒者,一切众生界都具如来之智慧德相而本来成佛.世尊始成正觉时,以天眼观法界,见一切众生全都成佛,世尊便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之心中皆具如来之智慧德相.」这是性起法门之妙趣.
  以上「性起」、「缘起」二门,「性起」是本,「缘起」是末;「性起」是果,「缘起」是因.虽然有这样本、末、因、果之别,但因所谓心、佛和众生是三无差别,为《华严》之根本教义,所以都是依据.唯心这法门是一样的,但「缘起门」是因位之唯心,「性起门」是引上之於果海的如来藏之一心,这就是不同之点.又把这华严底「性起」和天台之「性具」比较之,盖法华元是摄末归本之法轮,以故以因心之本具为主;华严是从本垂末之法门,以故染净之诸法常.引上之於法性之本源,就是天台「性具」之法门,引下佛果之果德於九界之迷;而「重」、「具」之一字华严「性起」之法门,引出九界之迷於佛果之上,著重在「起」、「之」字.如果再仔细比较,还有数多的异点.要之,天台是语因心之本具,华严是论果上之显现,这是相差的要点.
  (四)诸法之说明
  华严宗把一切无尽之诸法,总摄在「十义」之中,「十义」在五教章是「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师弟法智」、「主伴正依」、「随生根欲示现」、「逆顺体用自在」(这十门底名目在《十玄门搜玄记》、《探记》、《华严旨归》、《文义纲目》等互有出入异同).以上十义都各各具有十义,以这十门为首,摄一切无尽之诸法,就是这十义,是这十玄门所依之体事.十义各具十玄,十玄又各有十义,这样便成为重重无尽之缘起.
  所谓十玄门:(一)、是「同时具足相应门」,这在一门十玄底首位,而为后九门底总句.就是:前面十义之诸法同时相应,而能具足於一法之上,以成诸法一缘起,而且前后、始终等差别,炳然不滥,这就是所谓「同时具足相应门」.以下九门,各各以别义表无尽缘起.(二)、「一多相容不同门」,是关於用之相入.(三)、「诸法相即自在门」,是约体之相即.(四)、「因陀罗微细境界门」,以帝网喻显体用之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五)、「微细相容安立门」,是 〔 约 〕 相的.(六)、「秘密隐显俱成门」,是约缘的.(七)、「诸藏纯杂具德门」,是约行的.(八)、「十世隔法异成门」,是约世的.(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是约心的.(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是约智的.虽然这样,九门各显别义.
  总说起来,都收入於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以显一切诸法同时相应、重重无尽、主伴具足而无所缺,这称之为「法界缘起」.这样,「十玄」之法门,所以缘起圆融无碍自在,是依於「六相」之法门的缘故.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相就是由三对成的,这就十玄门说来,第一门是总相,其余九门是别相,这是总别一对;九种的玄门同成圆融,九玄而且相异的是同异一对;九玄都成圆融之法,九玄差别而各住於自位,是成坏一对.这三对之中,总别约体,同异约相,成坏约用.总、同、成之三者是圆融门,别、异、坏之三者是行布门.行布圆融互入而无碍自在,以故十玄缘起,圆融无碍而重重无尽,具足主伴,遂成一切诸法,同一法界缘起.
  (五)修证底次第
  华严宗有「约位」、「约行」、「约理」的三种成佛,出於《探玄记》卷三.这是释普庄严童子得法分齐的文.普庄严童子是释迦如来之前身,唐译叫做「大威光太子」.三种中第一「约位」之成佛,是所谓信满成佛,「十信」之终心胜进分之后,进入於「十解」之初位,便为成佛,因为「十解」之初位是三乘终教不退位的缘故,约於这位而以一乘六相融摄,具后面的诸位而谈究竟成佛.第二「约行」的成佛是诸位融即之所谈而不别依位的次第,但从「自分胜进」之究竟而谈成佛.就所谓「自分胜进」,《探玄记》卷二有七重的分别,其中此刻所说是第七的因果分别,就是「因成」叫做「自分,入於果是「胜进」,不另说位.第三「约理」的成佛,就是旧来本成之所谈,性德本满,诸相皆尽,一切众生皆已成佛,竟不更待新成.和以上三种成佛义约略相同的,便是「行位」,也立三义,出於《五教章》卷下.三义是「寄位」、「约报」、「约行」,其中「寄位」和「约行」和上述的相同,缺乏「约理」而出「约报」,因既明行位差别的缘故.上述的三种成佛缺掉「约报」,是因普庄严童子没有「约报」之义的缘故.「约报」之行位是「见闻」、「解行」、「证入」的三生成佛.《探玄记》卷八就善财童子的得法分别之,道:一、见闻位,就是善财次前的生身,因这见闻是如普贤之法的缘故,成解脱分三善根.二、解行位,是善财此生修五位之行法而顿成的.三、证入位,就是因位究竟而没同於果海,为善财的来生.这三生成佛是华严别教一乘不共之谈,在余教中所不曾有过的.
  但《华严问答》卷下说:「见闻等之三位,从三乘之位说,如果是普法之正位,便是无住、无不住,一切的六道三界,一切的法界法门都无非是普法之位,又是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位之法门是这样,一切教行义等法门也都这样,盖虽说三生,不必是三世隔生.经上说:「初发心时使成正觉.」就是信满,初发心时解行满而证入究竟之果海.有甚麼隔生之义呢?凡是别教一乘之义,在以分段身直到佛果,但是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道:「我当来世成正觉时,你当见我.」且因为要显三生行布之差别,约於因果之前后,说果在於当来,以故《五教章》卷下结释三生成佛之义道,当如此约因果之前后分二位,所以前位但是因圆,果在於后位,所以说:「当见我.」并非必定说隔生可以见了.《华严问答》由这个意思,说见闻等之三位是依三乘而说;若普法之王位,便是无住无不住.那麼,约於报而说三生成佛,是且关於行布门而显因果之前后差别;如果约於圆融之实义,那是所谓初发心时使成正觉,更不待於隔生.如果又约之於舍那所照之境,那是所谓旧来本成,一切众生都具如来之智慧德相,本来成佛竟,更没有新成.
  (六)佛身佛土
  华严宗的佛身是十身具足之佛,关於这十佛有解境、行境之两种,解悟照了境的佛叫做「解境的十佛」,解趣修证的佛是叫做「行境的十佛」.第一「解境的十佛」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出於《华严经.十地品 》 之第八地之下.「众生身」是众生世间,「国土身」是国土世界,「业报身」举业而略惑,就是众生和国土二世间能感之因缘;其次「声闻身」以下的七身是智正觉世间,以故十身名为融三世间的佛.其行境的十佛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信佛」、「如意佛」,出於《华严经》的<离世间品>,这正是解绝而修证的佛.以上二种的十佛,为解行相即、融三世间的一大法身云,这便是「毗庐舍那如来」,以故叫做「十身具足融三世间的佛」.
  其次,华严宗分佛土为两种:一是国土海,二是世界海.国土海是十佛之自境界,这是不可说之界分;世界海是摄化之境界,这是因分可说之土.世界海之中分三类: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海」.第一、「莲华藏世界」是证入身之土,因为既是证入果海之世界,所以正是果分不可说之境界,但是和次之见闻解行并肩的果海,所以属之於可说之位,虽然属於可说之位,但因这并非异於不可说之可说,所以并非是一相寂的世界,乃是主伴具足而重重无尽.第二、「十重世界」是这解行生的土,「十重」约於「十地」,就是於解行生诸位中,就「十地」而明其土.第三、「无量杂类世界」是见闻生的土,流类非一故叫做无量杂类世界.
  以上三类的世界海是卢舍那十身摄化的境界,而这三类并非在於土体有别,乃把唯一的华藏世界,约於机之所见而分为三类.就是如果直约於果人,那所严则为染净而通局并为无碍,这是第一类;如果约於「解行生」的人之感见,那是庄严殊胜的净土,而并非杂秽的娑婆界,故说是三界之外,其实并非说有别处,这便为第二类:如果约於「见闻生」的人之感见,那是无量杂类的世界,这便为第三类.就是把一华藏界约於三生的人而分为三类,而名这三类为世界海,以和国土海分别.因为国土海是性海果分之土的缘故,显土体圆融不可说,直说是国土;又因世界海是缘起因分之土的缘故,缘起的土体显有差别分隔而叫做世界.以上是华严宗教义底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