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3:28:59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对联,也叫“楹联”、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 “门对”、新年贴的也叫“春联”、“春贴”,它由来已久,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相传在古代有“荼”和 “郁垒”两兄弟善於捉鬼,所以五代以前,人们们在除夕之夜,为避邪、御鬼,就把他俩名字,写成“神荼”、“郁垒”(为了对称,在荼之前加一神字),刻在桃木上,挂在门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元日施桃板著户上,谓之仙木,以郁垒山桃百鬼畏之故也”.第二年,再以新换旧.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此景的写照.
  第一副春联起源于何时呢?贴春联之风又昌盛於何代呢?说法不一,有八、九种之多.现在介绍两种: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所作.这位眼看要被赵匡胤灭掉的皇帝,有一爱好,每年除夕,他召集大学士们来寝宫,让他们在寝宫的桃符上题词.这一年他对大学士们的题词很不满意,于是自己动笔写了两句话: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便是后人认为的第一副春联.这位皇当时是写者无心,只是为了吉祥喜庆,写出了这么两句话,不想有两件事被他无意中说中了.这就是,新年过后,北宋大将吕余庆率领大军把他这个后蜀灭掉了.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宋王朝.这位皇帝登基后,要把他的生日定为全国的一个节日,起名为长春节.你看,这不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吗?
  有人说不对,对联的起源还要早几百年,应算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的妹妹刘令娴的门联.根据《谭嗣同全集 • 石菊影芦笔记》中记载:刘孝绰被罢官,躲在家中不出,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闲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刘先生妹妹刘令娴女士也贴了一副对联是:“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人们说这才是对联的鼻祖.我们从诗律发展中看到,南朝梁代时,已出现了讲究对仗工整和平仄声韵的“永明体”新诗了,把这样贴在门上的对偶句子,看作是春联之始,也是不无道理的.
  春联真正昌盛起来是到了明、清时代.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个皇帝,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皇帝酷爱春联,被后人称作“对联天子 ”.清人陈云瞻在他《簪玉楼杂记》中就记载了这位皇帝曾下了一道圣旨,令首都金陵,不管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除夕家家都要贴春联,而且这位皇帝还微服出宫,到大街上亲自观赏各种春联.据说,他来到一家门前,发现这家没贴春联,仔细一问,原来这家主人是阉猪的,因为不识字,又请不到人写,故此未贴.皇帝一时雅兴大发,挥笔替这家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过去贴春联是有许多讲究的.在北京,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平民百姓一律用红纸,守制者(即有父丧或母丧)要用蓝纸,庙宇则要用黄纸.
  写对联必须符合对对子的各种要求:(1)上下联字数要一样;(2)词性要一致﹐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次,形容词对形容词等;(3)句法要相同﹐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定语对定语;(4)平仄声要反对,上联平声字要对下联仄声字,有些字可以通融时,也要符合韵律规则;这样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5)对联上联最后一字要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
  对联在生活中运用极其广阔,除了过年时人们贴春联,表达吉祥喜庆,歌颂美好春天外,还广泛运用在其他各种活动中,如:(1)祝贺寿诞时的祝寿联;(2)结婚时的新婚联;(3)生子、生女时的贺喜联;(4)筑屋乔迁时的喜庆联;(5)宅第装饰的大门联,厅堂联,重门联,楼阁联等;(6)各种名园,名阁,名楼等楹联;(7)各种行业店铺用的门联;(8)哀悼逝者的挽辞、墓辞联;(9)艺苑戏台、剧场、庙宇等楹联,真是随处可见.
  对联是汉语汉字一支奇葩,它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