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小康”和“中国”两词的出处和含义古人怎样看“小康”和“中国”两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09:22:04
请问“小康”和“中国”两词的出处和含义古人怎样看“小康”和“中国”两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请问“小康”和“中国”两词的出处和含义古人怎样看“小康”和“中国”两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请问“小康”

请问“小康”和“中国”两词的出处和含义古人怎样看“小康”和“中国”两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
请问“小康”和“中国”两词的出处和含义
古人怎样看“小康”和“中国”两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

请问“小康”和“中国”两词的出处和含义古人怎样看“小康”和“中国”两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康,作为一种理想和信念,伴随着中华民族第一缕文明曙光冉冉升起,在浩瀚如海的历史长河里,自由腾跃.而风起云涌的民族精英们,以关注民生疾苦的目光,探寻政通盛世的思索,不断为其披挂上绚烂的锦缎.
一个词,成为满载数千年文化的一艘旗舰;一种理想,孕育着芸芸众生对幸福的希冀.
【最早的出处】
“小康”作为一种文字符号,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周代《诗经》中首句便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华典籍中第一次出现.它的意思是人民已经很辛劳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此处的小康,“小”是稍稍的意思,而“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小康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符号.
【最早的阐述】
西汉儒家学者记载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行的《礼记•礼运》中,有段孔夫子对“小康”的专门论述.夫子参加祭祀活动后,对子游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话的意思是,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礼义而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并以此得以选拔.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为标准,表彰行事中规的民众,成全民众信义行事,同时还揭露民众在这方面的过失,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此指示人们要遵循礼义这个固定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当权者也会被罢免,老百姓会把不守礼者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康了.
可见,孔子所说的小康更多的是注重精神内涵,即“圣人定法、世人守法”,与现代所说的小康,无论从其本源,还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完全不同.
【此后的发展】
孔夫子所述的小康思想,成为其后2500多年儒家思想薪火相传的治世理想.这种思想扩大到民间,其意义有所变化,对其定义更具有现实性,就是丰衣足食,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这是小康的!
例a.《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而当时的“京师”正是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例b.《大雅·民劳》首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与“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对文.
例c.《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例d.《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例e.《三国志》:“驱中国士众”.
例f.《资治通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例g.《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多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测影台遗址),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2.[central state]:中央之国,含有正统、正宗一类的褒义.
例a.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
例b.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3.[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梵Madhya-desa]:古地名,即恒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语中,“中国”并不专指我国,还指称日本的一个地区,也称作中国.由于日语与我们的语言接近,很容易产生误解
这是中国!

你好,1、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2、“小康”的引人:是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

全部展开

你好,1、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2、“小康”的引人:是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目标,还确定了分步实施步骤,十六大报告对于今后20年的描绘,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他的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
3、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首先是范围不一样。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二、标准不一样。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GDP就要超过3000美元,符合世界银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中的中上等国家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5、全面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6765希望对你有帮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