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20:12:19
《白杨礼赞》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白杨礼赞》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白杨礼赞》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

《白杨礼赞》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
《白杨礼赞》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

《白杨礼赞》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礼赞,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使人感觉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卓尔不凡.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抛开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紧接着,作者用一个简洁的过渡段,点出了白杨树,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二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照应开头.
白杨树正式出场了.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非常自然.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最后两段,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又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从正面点明了主题.两个“相似”是排比句,“不但……尤其……”是散句,句式富有变化,与文中感情的波澜相适应.文章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与开头形成呼应.作者所描述的白杨树的意义,由于抒情性的议论的点染.

坚强 刚毅

性格特征:伟岸正直朴素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