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科学第4章1~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不用太长几十字就OK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6:55:26
七下科学第4章1~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不用太长几十字就OK了~七下科学第4章1~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不用太长几十字就OK了~七下科学第4章1~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6小节的

七下科学第4章1~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不用太长几十字就OK了~
七下科学第4章1~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
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
不用太长几十字就OK了~

七下科学第4章1~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6小节的知识点总结不用太长几十字就OK了~
在每章单元后面不都有知识总结吗?一般都是在那里的!
  不过,我倒可以给你这章复习卷: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
  6.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即区时,又叫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原则:东加西减
  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
  (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有几处转折的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为了使1800经线通过得国家和地区处于同一日期,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因此它是曲折得.
  (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
  (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 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 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中午最大,杆影最短.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 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5.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日历上的科学
  1.年、月、日的科学概念.
  (1)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 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2)人们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
  (3)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
  2.历法的种类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阴阳历: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和月相变化周期
  公历属于阳历,农历属于阴阳历,农历中的月,属于阴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
  3. 闰年(闰日):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公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闰年多出1天安排在2月,平年2月28天,闰年就29天.
  4.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将四季更替的周期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15日)叫做一个节气,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2.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
  (1)分布: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2)原因:地壳变动
  (3)防震自救的措施: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要冷静、快速地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板快构造学说: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建.
  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1.常见的地形.
  地形类型 特 征
  山地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显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较小
  平原 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
  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
  2.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密集处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缓坡.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的平坦区域
  峭壁 等高线相交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低凸出
  (2) 等高线分布特点
  3.地形的变化
  (1)地形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它能使地表起伏加大.
  (3)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主要是指风力、流水、波浪、冰川作用、生物等,它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如黄土高原的纵横沟壑,溶洞,三角洲和平原.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漠.
  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