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注意:不是于丹的!字数20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1:00:31
《论语》心得体会注意:不是于丹的!字数2000字左右
《论语》心得体会
注意:不是于丹的!字数2000字左右
《论语》心得体会注意:不是于丹的!字数2000字左右
原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却不知到或不了解,我也不恼怒,(我)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嘛!
体会:我觉得还应有一种解释,就是别人的知识少,修养不够,或反应慢一些,面对这样的人我也不恼怒,而应该耐心指导他,在指导别人的时候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原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注释: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是不会冒犯长辈和上司的.
体会:确实,应该孝悌第一,才学第二,德才兼备,德在才先.
原文:无友不如己者
注释:不与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
体会:我不是完全理解或赞同(原文或译文),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谁跟你交朋友呢?!每个人都有长处,哪怕一点点,取长补短是正确的.当然,交友勿烂——要有底线,比如不孝悌者勿交;勿太多——精力不够,太多了就不能交叫友了,只能叫熟人、认识而已;古代,交友不慎是要丧命灭族的,《资治通鉴》中三国那部分提到不少,以后补充.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体会:确实,一是要尽可能了解和理解、宽容别人,因为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都不同,所以行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总想着别人的问题和错误,多想自己做好没有,做到最好没有,自己做好了,别人自然会看到、知道和感觉到,别人也自然会努力做好了.
原文:…,四十而不惑,…
注释:…,四十岁时已经明了各种事情而不会感到疑惑,…
体会:确实,我的目标也是这样.准备花几年时间把历史、传统文化的书籍都研读一遍;多沟通;多思考.
原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注释:子贡问怎样算是君子,孔子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去兑现,兑现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一个君子”
体会:有道理.我应该这样去做.
原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质地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才是一个君子.
体会: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重要,内容是基础,形式是表象,搭配好就更吸引人了;做事情,方向和方法都重要,方向错了是大错,方法错了是小错;做人,思想和外在打扮都重要.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懂得某种学问的人比不上喜爱这种学问的人,喜爱这种学问的人比不上研究这种学问产生快乐的人
体会:非常有道理,我自己的亲身实践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的英语、计算机水平一般,却从事信息化工作十年,且小有所成;
? 虽然我是工科出身,但是,近期,我喜爱并研究起红山文化和历史来,如醉如痴,乐此不彼.研究文献、逛博物馆、遛古玩城和地摊,写文章阐述我的观点,等等.估计要成为一个文史学者了.呵呵
? 我做事情从来不想钱,我只是喜欢去做,做下去,必然会有价值,价值必然会最终体现到金钱上,但价值绝对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其实,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本身就体现了巨大的价值.一句话:不要为钱和别人的喜好去做事,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原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聪明的人喜欢水,经常活动,心情愉快舒畅;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恬静、健康长寿
体会:观察自身和周边人员的性格、行为等,这个观点很正确.我总体上来讲属于‘知者’,对水有感觉,爱运动,积极乐观,再不顺心的事情,打场球就完全快乐起来了.
我喜欢水,跟我小时候的经历也许有关吧,小学的时候,有时只上半天课,那半天就跟父亲到附近河里用网挂鱼,河在山根下顺着山势流动,从兴安岭里出来,汇到鸭鲁河、嫩江、松花江、黑龙江,到海.河里挂鱼、河边玩耍、看着山和云,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总体上来讲‘知者’重人生的质量;‘仁者’重人生的长度.‘仁者’让世界稳定,‘知者’让世界多姿多彩!
原文:子曰:自行束修xiu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只要是带着薄礼来求见我的,我从来没有不给予教诲的.
体会:看来送礼是传统啊,圣人也喜欢送礼,圣人也是人,也需要生活啊.不知道送厚礼的话,孔子会如何对待.呵呵
原文: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fei)不发.举一隅(yu)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不能弄明白的时候,我不去点拨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体会:相关的言论,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核心是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启发式教育.关键还是要弄清楚你的孩子、学生、下属和你要培育的对象的性格、智力、兴趣等,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可惜,我们国家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巨大,封建王朝不是选拔皇帝,而是培养、辅佐皇帝,全国人民陪着皇帝成长,这个皇帝不坏就算全国人民幸运,否则,全国人民将陷入无边的灾难之中.培育孩子也一样,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要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培育孩子的事情再专题阐述.
与谁共事?
原文:子曰:“暴虎冯ping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与我共事的一定要是临事能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体会:能控制的莽撞之人还是可以适当用用的,一线战士就是需要勇和执行力;谋划是领导层和谋士的事情,大领导主要是用人和明辨是非,决策吧.谋划清楚了,意志就坚定了,行动计划就有了,就可以争取到需要的资源,所有工作就可以顺利开展起来了,所以,谋划是根本.而谋划需要思维、思想和学识、经验、调研、沟通等.有些人小心倒是小心了,但不能谋划或谋划不清楚,就成了犹豫不绝.结果贻误战机和机遇,每天就只能干些下属能干的事情,下属嘛,就再干他的下属该干的事情,结果整个团队就成了无头的苍蝇,勤奋、忙乱和瞎撞.
孔子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我也在50岁的时候再学《易》吧,太难看懂了.呵呵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寻求来的啊.”
【体会】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我也要象孔子那样,要象个小学生一样来认真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而不是仅仅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这方面我是大学毕业),可是,在人生、人文、社会这所大学里边,我现在可能刚上小学.
孔子(前551-前479),距今2500多年,我们觉得孔子就是标准的古代人了,可是,在孔子眼里也有古人,包括《论语》里提到和引用的话语好多都是《诗、书、礼、易…》等书中的.也就是夏商周的人在他那里就是古人了.在夏商周的人眼里,红山文化及红山先民应该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吧.其实,几千年下来,科技日新月异,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呢?人性!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体会】书上的评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我觉得有道理,中国人喜欢做一个良民,只要还能吃上饭、没冻死就不会起来造反.反映到商品社会里,就是中国缺乏认真的消费者,吃饭硌了牙、麦当劳的薯条软塌塌都不当回事儿,工业品、日常用品都是这样,能用、能对付就行了,没人去较真,结果就是厂商也不想着提高产品质量了;更体现在中国人的政治意识淡漠,20年的市场经济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吸引到经济方面去了,温饱——小康——大康…,破坏环境来换钱,人文、文化成为沙漠,政治更是不知为何物.个人认为,美国崛起和强大的原因就是有一个良好的政治体制.
只抓经济,不抓教育;抓教育就是升学和灌知识,不塑造人,不提人文,结果培育的大多是知识机器.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罢了;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人是这样;在下位,谋上政,乱;在上位,谋下属的政,更乱.呵呵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困惑、疑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体会】 有道理,但我认为‘知’ 是根本和关键.‘知’是知识、智力、智慧、思维、思路、方法等,具备这些,工作、生活都会清楚、简单,人生就是做事,事情就是做和不做,为什么做,为什么不做,做和不做都有有利有弊,不是要找到一种没有弊的解决方案,而是要分析怎么做的利大于弊,利最大.做事需要资源、时机,分析清楚了,信心坚定了,资源就来了,事情就顺利了,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当然不必要惑、忧、惧.
我自身的工作、生活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个道理,有几年,很努力,可是效果不理想,于是困惑、忧虑,甚至恐惧.近1-2年各方面加强学习、沟通、思考后,好多了.我现在做事之前,充分调研、分析,做这个事情的意义、价值、紧急程度、相关人员的需求、需要的资源、时机等等,弄清楚后,如果要做,就有条不紊地沟通和推进之.对我来讲,没有什么难事,只有做和不做的事情,决定做了,去做就是了,做就做成.人生,活的就是一个品牌和形象,和企业一样需要经营.
达
原文: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所谓达,那是要天性质朴正直,内心喜爱道义,善于揣摩对方的话语,观察对方的神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体会:这也许是做臣子的道理,打工之人应该遵守的道理.
【原文】攀迟问知.子曰:“知人.”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体会】了解人、用人的能力对领导来讲很重要.封建王朝重在选拔大臣,不可能选拔皇帝,选拔也只是在皇帝的儿子里选,大多数也选不了,立长子为太子,省事.导致家天下中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末代皇帝都生不出孩子了.
而美国事选‘皇帝’——总统,选上还要受到监督,而且还不许你干太长的时间,厉害.中国封建王朝的好多想法好有一比:一群老鼠想了一个好主意,如果给猫脖子上戴一个铃铛,猫一来就听到响声了,老鼠们为这个主意高兴、欢呼,高兴后研究怎么做到的时候,傻眼了.而美国的宪法虽然没有提人权、民主等,但几条基本的政治制度却实实在在地保证了人权和民主.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体会】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这么干,基层员工不充分地培训、训练他们就开始工作了,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机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更糟糕的是,中、高层领导,因为亲信、关系、业务高手等原因到了领导岗位,实际上是从业务、技术、无知等转型到管理和领导,可是自己没有这个意识,提拔他的人也没有这个意识,放任自由地就干什么了,结果就是乱糟糟.
要做好事情和事业,选合适的人,然后培训、指导之.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体会】确实,我以前就是这么想的,做了点事情就到处张扬,很怕别人不知道.其实,做了对‘别人’(同事、家人、社会、民族…)有利的事情,别人最终都会知道,而且肯定会有与你的付出相适应的回报,只是回报的周期有长有短,且回报周期越长,收益越大!(大家想一想,小时工按小时计算报酬、星期工、按月拿工资的上班族、按年计算收入的经理人、规划多年发展的企业家、老板,不计收入得失的政治家和领袖,如:孙中山、毛泽东…)但收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同样,做了对‘别人’不利的事情,同样会得到不好的回报.
当然,如果你不是一个团队中的领袖、大领导的话,也存在一个‘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问题,既要跟有胸怀、魄力、魅力…等的领导和明君,这样,你的付出才有合适的回报,因为这样的领导看得见你的付出,他们是研究人、关心人的需求的领导,而不是天天忙于做事情的‘领导’.
《资治通鉴》中有许多谏臣,忠君,但丧了命,甚至灭门,是愚忠、蠢忠!为什么?因为他的君不明,自己又不讲方法、策略.
总之,无论领导和下属,不是看你嘴上说什么,而是看你实际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了,别人自然知道,只是知道的周期而已.
人活着,活的是什么?品牌、信用!和企业一样,只有人的品牌、信用是跟着人走的,好的品牌和信用到哪里都能够取钱!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塑造和维护好自己的品牌和信用,而不需要存储过多的金钱.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体会】我觉得这就谈到了管理和领导,对待下属(经过招聘筛选后的人员),应该这样.但肯定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员工中有责任感、进取心的人基本不需要管理,约占20%;要即使发现和辞退不适合这里工作的员工(极少数是不太好,大多数更适合其它方面的工作,或者文化不兼容),约占10%;中间的70%员工需要的是激励、指导、引导,促使他们工作和进步.
【原文】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体会】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我还是赞成‘以德报怨’的,也就是要理解、宽容那些性格怪僻的人、伤害了你的人,因为你不能做到理解和宽容,你就已经受伤害了,且会持续地受着伤害!我们还应该教化他们,让他们觉悟,爱他们.但要注意,不要搞成农夫和蛇的关系和下场.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体会】 也就是要计划和规划,做一件事情要这样,工作、公司经营也是这样,特别是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应该及早思考,并在合适的时候相对地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否则,就如一叶小舟飘荡在海上,即使努力划浆,也极有可能原地打转.
如果说最近有什么忧虑的话,那极有可能是以前没有谋划.事前谋,成!
【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反省自己,而少省察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体会】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关键是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怎么对待.我现在认识到,任何时候首先要省察自己,找出自己做的不好和改进的方面,比如说话方式、方法、时机等,自己的言行是否端正,说到底就是修身,修自己,自己修好了,一切都好了.
别人看到你自己修身,遇事总是寻求改进自己,那么,人家也会如此,大家都省察自己,就和谐了.
有的人会说,我已经做的好了,可是别人还是不配合、不理解等.其实,自己做的是否够好,是否足够好,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应该由别人评论,用事实说话,和谐了就说明你真的做好了.
当然,如果碰到无法礼遇的人,我们只能暂时避而远之;但一个人是否无法礼遇,不是一个人来认定的,应该由大家来认定.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体会】 说话好听的人不一定是对你好的人,但总说让你高兴的话的人基本上不是对你好的人;说话难听的人不一定是对你不好的人,但总是说难听的话的人肯定非上品.
最终还是要察其言,观其行,透过现象看本质.
论语就是教人:忠,信,礼,义,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
全部展开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你看,盘古在天地之间“一日九变”,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着。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