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8:48:45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同在蓝天下
人类期盼着和平与幸福.但是当今的世界并非太平,战争的阴影还笼罩着一些国家和人民:当地时间29日下午,戒备森严的韩朝边境突然传出数声枪响,这立即震动了全球媒体,韩国方面称,当日下午5时26分许(北京时间下午4时26分),朝鲜哨所的士兵突然向对面的韩军哨所开了两枪,后者立即还以三枪.这起短暂的交火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声,时时使我们警醒.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梨,和平永驻?
我渴望和平,渴望一没有流血与眼泪的世界,渴望一个安祥、温馨的世界!在我渴望的和平天堂里,有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无论何种民族,何种肤色,人们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人与人互相携手,和平就是友谊的桥梁.和平就是清清的小河水,绿绿的芳草地;小鸟在湛蓝的天空自由飞翔,骏马在辽阔的原野尽情狂奔;和平从绿色的地球延伸,向着未来,向着宇宙,想着美好.噢,和平像看不完的画,是写不尽的诗!
逼近眼前的生死抉择 和平是人类最持久最朴实的追求.和平意味着生存的机会.人只有在和平的状态下才能正常从事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建设性活动,生命的尊严也只能在和平状态下才有条件得以普遍展现.然而对和平的持久追求本身也表明了人类长期被战争所伴随的不幸事实. 战争,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最大灾难之一.无论战争因何而起,它都不仅是手执武器的人互相残杀,更是平民的无辜受难.战争造成的惨烈后果——生灵涂炭、村庄被焚毁、城市成废墟……——从来就是要由人民来承受的.对于人民来说,战争意味着动荡、恐怖和死亡阴影.但战争却总在发生,人民防不胜防. 在人类历史上,和平与战争犹如一对连体儿.一方面,战争手段的运用之普遍和经常,使它几乎成了人类一种常规活动.阿里斯托芬曾通过剧作《和平》发出感慨:“一直在将你期待,一直在将你找寻;非同寻常的期待,非同寻常的找寻.”这正是频繁的战争造成和平稀缺的一个佐证.另一方面,人们从未停止过创造和平局面的努力和在战争的间隙中创造生活的努力.在和平与战争的交替中,是创造与毁灭的悲剧性交替.如果说过去这种悲剧性交替中,人类还可以在战争的间隙中重建生活,如今当足以毁灭整个世界的生化武器、核武器被发明出来,诱发战争的因素又愈益增加,核战呈一触即发之势,“生存还是毁灭”这个似乎过于形而上的问题已经逼近眼前,成了全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毁灭性的核战阴云笼罩下,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存在于制止战争和争取持久稳定的和平的努力之中. 二.和平与反战的思想探索 战争使人类历尽苦难而期盼着和平.但持久稳定的和平有赖于许多条件.对战争这一横贯全部人类史、称得上人类常规的活动进行反省并对诱发战争的原因进行探究,有助于为和平创造条件的努力. 在人类思想史上,和平与战争是一对永恒主题,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所涉内容,十分广泛.尤其人们熟知的那些杰出思想家深具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作为思想家,他们不是简单地赞颂和平谴责战争,而是致力于对战争根源的挖掘和对战争性质的剖析,致力于探索摆脱战争的可能性和持久和平得以实现的条件,阐释的思想对于我们理性地认识战争和争取和平有着重要启示. 1.战争根源探究 思想家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人性等多方面对战争根源作了探寻,揭示了贫穷与战争之间存在着联系,种族、文化、宗教信仰冲突往往成为引发战争的因素,战争与人的攻击性和冒险精神,特别存在于某些人身上强烈的征服欲和野心有着关联.但我认为对战争根源所作的最重要探寻,是揭示了专制政体与战争的内在关系.这一思想在西方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指出专制僭主通过挑起战争使人民需要一个领袖.稍后,亚里士多德把专制政体判定为要靠战争来维系稳定的政体.十八世纪,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揭露了专制统治者和教权主义者为着权欲、为着征服、为着所谓主义把人民推入战祸的真相,并指出对外的战争和征服与对内的独裁专权相互支持这一事实.当代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则不约而同指出近现代一个事实:专制国家不仅屡屡到处挑起战争,而且彼此之间也经常爆发战争,哪怕意识形态相近甚或相同也难免兵戎相见,这与战争从未发生在民主国家之间呈耐人寻味的反差.这一反差对战争是专制政体的内在本性提供了颇为独特且有力的证据. 专制政体之成为战争根源,乃因作为这种政体特色而存在的专断权力在根本上处于无制约无制裁状态以及这种政体本质上的不正义和扩张、征服倾向.事实上,权力占有者对内的不义统治本身就酝酿着内战.对外,由于专制政体的权力来源、是否进行战争的抉择方式和取得战争经费的方式与共和政体判然有别,两种政体下民意的分量和人们生命的分量更是迥然不同,这使得战争决定如康德所指出的,在共和制下是最艰难的决定,但对专制者来说,却可以成为“全世界最不假思索的事情”.①所以,一旦实力具备或者以为实力具备,战争几乎是必然的选择.而对发动征服战争的人来说,战争可能带给他们的东西与带给人民的不一样.胜利带给他们的是财富、土地、荣耀和统治权的扩大,为取胜所必须付的代价却要由人民来支付;如果战败,战争发动者不必为后果负责,其惨烈后果将全部转嫁给人民,尽管人民从来没有机会对是否进行战争表达意见;如果面临灭顶之灾,“绑架”整个国家作“人质”,甚至拉全体人民作陪葬——这在历史和现实中都不少见.专制体制下权力与责任之间荒唐的不对称决定了使战争永久化是形形色色的专制统治者的共性. 但专制制度成为战争根源还不仅在于上述原因,还在于这种制度具有把某些作为战争发生可能性的因素刺激、挑逗起来引向战争的倾向.其实,无论人性中固有的攻击好斗性、冒险性,还是某些人的野心和征服欲,或者种族、文化、宗教信仰差异,都并不必然使人走向战争,它们都只是一些潜在的可能.但专制制度注定要把这些潜在可能变成现实的战争因素.因为这种制度既给了统治者凭借权力强制性驱赶人民上战场卖命从而使他们的野心和征服欲得以兑现的条件,又使他们可以利用欺骗、煽动和暴力思想的灌输使人性中原本可能通过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式释放的攻击性冒险性采取暴力的破坏性发泄方式.至于在不同种族、文化、信仰之间制造隔膜、挑起仇恨,加深误解和冲突,把差异变成战争的理由,更是专制国家惯用手法. 关于专制制度与战争的关系,专制制度导致战争是问题的一方面,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战争对民主国家的自由构成最大威胁.威胁不仅来自外部专制国的战争倾向,还因为战争将不可避免地会破坏民主国家作为人民自由之制度性保障的权力平衡.这就是托克维尔指出的那种危险:战争将不可避免地使参战的民主国家把对一切人的指挥权和对一切事物的管理权强制性地集中到行政当局.而一场持久的战争则势必把权力向行政当局集中的危险趋势固定下来. 战争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多侧面关系,提示了避免战争、实现持久和平的最重要思路. 2.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 要避免战争、争取和平,需对战争本身抱理性态度.为和平而谋划的思想家们并不一概反对战争,他们中不少人赞成在某些情况下进行战争并为之辩护.最重要辩护是对战争作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区分.把战争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的,与对战争的谴责一样源远流长,而且不光众多思想家作这样的区分,一般民众也自发地倾向这种区分.尽管在“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的问题上分歧重重,但人类还是逐渐取得一些基本共识,如:侵略战争、征服战争,出自压迫、掠夺目的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基于自卫,为保卫和平和家园、为了自由和尊严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杰出的思想者就战争问题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所作的是非辨析推动了基本共识的形成.从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开始达百年之久的希波战争,对希腊人来说,不仅是反抗侵略,而且是一场为着捍卫自己的城邦制而与强大的专制帝国进行的殊死斗争.斗争的胜利使希腊的独立城邦幸存下来,并创造了对全人类影响深远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基于这双重的正义性,希腊哲学家、诗人们,包括深刻揭露了战争残酷性的三大悲剧诗人无不引以自豪并为之辩护.即使反战立场最鲜明,以一系列喜剧鞭挞讽刺愚弄人民、鼓吹城邦之间内战的政客的诗人阿里斯托芬也对希波战争中抗击波斯入侵者的勇士大加赞扬.世界各大宗教创立者都反对战争,但也认肯了自卫的权利,尤其基督教一些著名神学家,如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他们都对这类权利作过有力论证.阿奎那不仅从战争理由、目的等方面梳理了使一场战争具有正义性的条件,还通过指出暴君在臣民中制造倾轧和纷争是犯了严重的叛乱罪,为推翻暴政的行动作了辩护.在十七世纪思想家洛克眼里,战争状态是一种敌对和毁灭的状态,这种看法表明了对战争的反感,但他同时坚决反对为了和平让无辜者乖乖地任人施暴.在他看来,这种由强暴和掠夺构成的和平无异于要民众充当驯顺的羔羊,不加抵抗地听任豺狼咬断自己的喉咙.人道主义者雨果主张以博爱促进和平,向往不再有持剑的士兵、不再有国界,整个宇宙为一家的和平前景.但他坚定表示,决不要低头屈膝的和平、专制下的和平、王朝下的和平.1869年的洛桑和平大会上,雨果提出和平的首要条件是解放,并认为为此“也许还需要最后一次战争”.二十世纪初,法国社会党领袖饶勒斯就日益逼近的战争对社会党人提出了双重任务:当战火还只是遥远的威胁时,应该用斗争来防止战争,但危急时刻就应该发动捍卫民族独立的战争.至于投入正义战争的必要性,爱因斯坦以反纳粹的战争为例作了透彻的表达.
你自己整理修改一下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