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从国学中学习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4:53:54
我们要从国学中学习什么?
我们要从国学中学习什么?
我们要从国学中学习什么?
专门针对“国学热”中的一些恶心人的事.而正儿八经的国学热却是需要的,据说,各地还为此成立了“国学研究(或教育)中心”之类的机构,以积聚力量,造成声势,为使国学一直“热”下去而建立阵地,并且在认真地提倡国学教育,推动国学研究.
我们说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问、学术.这东西可海了去了,不是有句成语叫做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吗?我们只捡要紧的说,国学无非儒、道两家,并且在好多情况下只指儒家,起码在汉代以后,“主旋律”就只有儒家一家了.
那么,儒家的学问是一种什么学问呢?我认为不管汗牛充栋也罢,浩如烟海也罢,归根结底就是教人如何做人.换一句话来说,是一种生命和生活的学问,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人关系的研究.正像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那样,西洋文化的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讲战胜自然、利用自然;中国文化的核心是解决人与人的问题,讲“孝悌慈和”、“礼让为国”.中国的先哲们最早考虑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这在儒家学说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讲“仁者人也”,“仁者爱人”,这是他为人生所树立的目标,他认为人应该有仁爱之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而“仁”的意思就是“爱人”,爱护别人,尊重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通观《论语》一书,讲的都是人生问题,都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问题.我们看“仁”字,由一个“人”,一个“二”组成,就暗含了处理二人以上人群关系的准则,就是先做人,自己堂堂正正的,然后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这有点“戏说”的味道,也算开个玩笑,但从中我们是否可以悟到深刻的做人的道理?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是自我修养的准则,“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而“义”的表现形式就是“礼”.所以讲“礼让为国”,“礼仪之邦”,对人是要讲礼貌的,要让人感觉到你的善意和人的尊严.人与人交往,互相以对方为重,主人尊重客人,所谓“座上客”、“奉为上宾”;客人也要尊重主人,所谓“强宾不压主”、“客随主便”.对亲人讲“孝悌慈爱”,对别人讲“和为贵”,且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老吾老以及其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其人之幼”.因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受环境的污染,人性的善良遭到蒙蔽,所以孟子讲要“求放心”,即找回来自己丢失的善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学说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明代一位儒者王艮说“百姓日用即是道”,更是把这种人文精神与民生福祉联系起来,很值得我们再三品味.
当然,国学也还应该包括道家的学问,虽然没有像儒家那样受到历代统治者更多的青睐,但道家自身凭借特有人生指导的魅力,也算是“传之久远”者.道家的鼻祖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讲人生修养的,他主张以自然为老师,自由地发展人的自然本性,返璞归真,无私无欲.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追求一种无所作为、自由自在的人格理想,对人的思想解放给予了积极的启发.
正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和学术,极大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成为中国人最具权威性的人生教师.现在提倡研究和传授国学正当其时.这是在国学遭受到制度性的破坏,经过百年沉沦之后的反思.近代以来,中国踏上了现代化之路,一切以西方之马首是瞻,人的私欲和功利心被无限制地释放,物质文明获得极大成功(这也是改变积贫积弱的旧面貌所需要的),但是精神文明却陷于迷惘和堕落的泥淖之中,如何挽救世道人心成为当务之急,而这个问题靠西方的文化是不能够解决的 人们回头看到了孔孟老庄,看到了被弃之如敝履的国学.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更是一种大循环之后的进步.当然国学中也并非都是精华,应当学什么,不应当学什么,是必须要弄清楚的.作为教育者,更应当懂得教给孩子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