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8:52:36
滁州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滁州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滁州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

滁州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滁州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滁州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思考: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陈朝: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陈后主骄傲自大
  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意义(影响、作用)(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1)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秦朝)
  (2)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
  (3)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
  (4)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 “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空白(图)
  3、意义:
  (1)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2)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4、评价:
  积极方面:意义
  消极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5、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间.
  6、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欧洲、美洲、印度洋沿岸和大西洋西岸各国间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7、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之处:
  (1)都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3)都兴建了重要工程(4)都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都因为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8、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
  2、概况: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定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2、原因:表格
  3、内容:
  政治上 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 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
  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
  法律上 修订法律、宽省刑法
  民族关系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
  2、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图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政绩和他与魏征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表格
  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第3课 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一、 女皇武则天巩固统治
  1、加强中央集权:①重用酷吏,使用恐怖政策;
  ②将唐初的《贞观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
  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武举
  2、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史称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4)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在整个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候)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2、手工业
  (1)丝织业:以蜀锦最有名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冶铸业
  3、人口:唐初300多万户到唐玄宗时1000多万户
  四、唐朝疆域
  五、唐朝几位皇帝的顺序: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
  1、产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 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三、科举制的影响
  四、衣食住行时尚
  1、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天可汗”
  1、突厥: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
  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
  (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
  (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
  (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
  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十分仰慕中原文化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 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② 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
  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三、点苍山会盟
  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
  四、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突厥 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 蒙古族
  吐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南诏 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7、民族首领名称:匈奴——单于 突厥、回纥——可汗 吐蕃——赞普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朝与天竺(玄奘西游)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大唐西域记》
  三、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
  3、发达的对外交通.(从陆路、海路可以到达亚洲、非洲、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
  四、都城长安
  唐都长安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市建筑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宫城: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中央各政府部门办公的地方)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两市营业时间:中午12点到日落前半天时间.)
  五、中国人被称为唐人:说明唐朝的强盛和对外国影响大.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是唐朝发明的.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作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金刚经》868年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比欧洲(1423)早近600年
  二、火药
  1、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三、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安济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比欧洲早700多年.
  四、 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1、唐朝帝王大都喜爱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这就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杜甫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3、白居易称李白、杜甫的诗歌“吟咏流千古,声明动四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五、雕刻艺术
  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以佛教故事为主,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1、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2、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1、秦朝与隋朝相似2、唐朝与西汉相似3、北宋、南宋与西晋、东晋相似
  (前朝的皇族建立)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 过游牧为主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北宋与契丹:①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②契丹南侵: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到达澶州,东京受到威胁,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1005年,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
  (3)澶渊之盟的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3、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西夏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进行贸易.
  二、 碰撞中的融合(民族融合)
  (1)奖励垦荒,学会农耕(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3)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916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汴京、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1、 辽太宗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2、 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 金 政权,定都会宁.
  2、“靖康之变”: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及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
  3、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
  4、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5、1140年,郾城大战,南宋VS金
  6、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的意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7、三个抗金英雄:李纲、岳飞和韩世忠(不要说成民族英雄)
  8、南宋时,北方民众自发组织的抗金义军主要是王彦领导的八字军.
  9、绍兴和议:1141年
  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0、金朝变革女真习俗(民族融合)
  (1)目的: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管理.
  (2)内容: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鼓励与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上向汉族靠拢.
  11、杨家将抗辽(北宋,辽);岳飞抗金(南宋,金);文天祥抗元(南宋与元)
  1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出民众对岳飞的崇敬和对奸臣的憎恶.
  13、南宋、北宋的共同点:①给少数民族纳岁币(都要给金)②两宋都有:金、西夏
  ③都被少数民族消灭
  第12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开始于:三国时的吴国(魏晋南北朝);最终完成是在:南宋.
  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并且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苏州,湖:湖州)
  3、原因:(1)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技术、工具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优越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雨水较多)
  (4)南方统治者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5)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两宋时的经济发展
  农业:①劳动力大量增加(人口超过一亿);②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秧马的作用: 坐在上面比弯腰劳作节省体力,还能加快速度)③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④引进新的农作物—占城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手工业:①人们把煤称为石炭,并且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② 同时在金属冶炼中,铁和铜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宋朝铁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C欧洲各国 产量的总和.
  ③陶器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④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商标、广告意识.
  商业:
  ①城镇的兴起②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海外贸易:①在重要港口设三蕃:蕃坊、蕃市、蕃学,②政府专门设立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③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广泛, 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④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1.宋代由于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使得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2.宋代瓷窑有五大名窑,在北宋景德年间兴起的最著名的瓷都——景德镇.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4.北宋,煤不仅用于冶铁、制瓷业,在都城东京大量用于居民生活.
  5.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材料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国家根本,养给东南.
  (1) 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苏州、湖州 水稻
  (2) 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
  南宋
  (3)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
  (4)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6.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区.唐朝时坊是分开的,北宋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并且 出现了早市、夜市.
  7.纸币产生的原因:商业的繁荣和内外贸易的兴盛.
  纸币产生的意义:轻便、便于携带,有利于商业的繁荣;是世界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8、“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的主要目的是讽刺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