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只需要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可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01:54:10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只需要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可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只需要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可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只需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只需要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可以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只需要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可以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只需要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可以
1、 大革命时期:
(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 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
(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3)区域:解放区
(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
(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3)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4)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
(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④结果及影响不同: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
(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
(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
(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
(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2)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
(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7)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8)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②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
(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
(一)史实: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
(二)认识:
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2、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
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
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原因是:①减租减息的根本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以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争取到抗日统一战线的联盟内。②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多数地主有抗日...

全部展开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原因是:①减租减息的根本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地主经济对农民的剥削,以调动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争取到抗日统一战线的联盟内。②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大多数地主有抗日的要求,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农民实行交租交息后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③富农是抗日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把富农的生产方式定性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使富农继续保有它的土地和继续它的生产方式。这一政策既有利于照顾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在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实行此项土地政策,是为了在抗战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当中就包括 农民阶级(包括富农,中农,贫下中农和贫农,这个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农贫下中农和贫农) 和 地主阶级
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本身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对立的。在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国共两党可以摒弃前嫌开始第二次合作。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各退一步。形成暂时的和谐与平衡状态,共同抗日。 并经阶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收起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土地革命时期:
解决:制定土地革命的总路线(依联限保消变),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党把农业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作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所需,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
②抗日战争时期:
解决: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全部展开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土地革命时期:
解决:制定土地革命的总路线(依联限保消变),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党把农业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作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所需,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
②抗日战争时期:
解决: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封建地租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双交双减)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根据地度过难关
③解放战争时期:
解决: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极大的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④过渡时期:
解决: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向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作用:通过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⑤探索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⑥新时期:
解决: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三化?
作用: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收起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农民的土地要求,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都采取相应的政策或措施,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为此中共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由城市转...

全部展开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农民的土地要求,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都采取相应的政策或措施,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为此中共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入农村,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起来。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配合武装斗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中共开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1937年)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适时地将“抗日反蒋”的方针调整为“逼蒋抗日”方针。这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基本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格局。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集中一半以上的侵华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野蛮的大“扫荡”。而国民党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包围、封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1941~1942年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为了渡过困难时期,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中共在根据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这就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转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1947年,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正是顺应了这种变化。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所以,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土地改革路线中又指出: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这说明此次土地改革具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另外,《大纲》中又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表明农民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次土地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没有要求建立公有制度。其经济思想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作为一个联系着的整体加以研究,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课题。本文拟从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发展和重要内容,邓小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考察,试图在这方面有所进展。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作为一个联系着的整体加以研究,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课题。本文拟从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发展和重要内容,邓小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考察,试图在这方面有所进展。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统一战线思想作为一个联系着的整体加以研究,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课题。本文拟从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发展和重要内容,邓小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考察,试图在这方面有所进展。
所谓政策,是无产阶级及甚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规范。所谓策略,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第二,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问题,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经常加以解决的问题。政策和策略是关系到统一战线和中国革命成败的大问题。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方针和策略原则,使统一战线这一有效武器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四.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主要特点有:采取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与中共以往的土地政策有明显的不同。这就有利于减少土改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的经济。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改基本完成。经过土改使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与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
(1)对富农的政策不同: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制富农;解放战争时期是打击富农;建国初期是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2)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不同:民主革命时期是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建国后是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不知道你需要这个干嘛?做题目那够了,研究的话这些教条可以无视,真正的答案必须研究历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才能找到

收起

主要是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实际斗争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只需要发生变化的原因就可以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所推行的土地政策有哪些变化及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所推行的土地政策有哪些变化及其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实行了怎样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不同的土地政策. 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不同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请教:请简述中国共产党分别在北伐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所推行的土地政策要求:包含政策的名称,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土地政策谈谈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对革命发展的作用,并简述其现实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简洁就好哦 论述近代论述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不同的土地政策及其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提出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关于中国建国前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求教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时期推行的不同土地政策.要求简述即可,包含政策名称和简单的内容,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如何改革的?对革命事业有何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论述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评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求求各为兄台了~~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敌后实行的土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