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急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0:26:04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急找,《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急找,《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急找,诸葛亮的空城计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急找,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急找,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急找,
诸葛亮的空城计
  蜀国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失去街亭后,只有2500 名军士驻守在西城县.忽然,哨兵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15 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位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大惊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军分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立即传令道:“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的,杀!大开四个城门,每个城门用20个军士,扮为百姓,打扫街道.如果魏军到时,不可乱动,我自有计谋对付.”
  传令下去后,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引两个少年携带一张琴,来到城头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军的前哨急忙将这个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自己飞马向前了望.果然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面一个少年,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少年,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仅有20余名百姓,低头打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怀疑城中有重兵,连忙指挥部队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故意这样的?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板着脸说:“诸葛亮平时一向十分谨慎,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然冲进去,必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呢?还不快退!”
  诸葛亮见魏军远去,哈哈大笑起来.众官员问他说:“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今统率15万精兵来到这里,见了丞相,慌忙撤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葛亮说:“他料定我平生谨慎,从不冒险,见我们这样镇定,怀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并非在冒险,只因为不得不这样啊!”
  大家敬佩地说:“丞相的计谋,鬼神也不能预料啊.如果我们来指挥,必定会弃城而走了.”
  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 人,如果弃城而走,必定走不远,不是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吗?”
  诸葛亮木牛流马
  诸葛亮屡次讨伐中原,路途遥远,为了供得上粮草,除用牛马外,还设计了人拉手推的车子,称作“木牛流马”.
  这一天,诸葛亮命令部将引1000 名士兵驾着木牛流马,从剑阁直抵祁山大寨,往来搬运粮草,供应蜀兵.司马懿得到哨兵的报告:“蜀兵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人不大费力,而且那牛马也不用吃草.”
  司马懿大惊,忙命令两个部将各引500 名军士,夜间伏在蜀兵运粮的必经之路,夺下数匹木牛流马.然后令巧匠100 多人,当面拆开,依照它的尺寸长短厚薄,仿造木牛流马.不满半月,造成2000余只.接着命令几个部将带领1000军士驱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来来往往,没有断绝.再说蜀兵回去报告诸葛亮说木牛流马被抢去几匹,诸葛亮却笑道:“我只费了几匹木牛流马,以后就得到魏军的许多粮草呢!”部下大惑不解.
  几天后,部下向诸葛亮报告:司马懿派兵驱驾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诸葛亮大喜,道:“果然不出我的意料啊!”使命令部将王平说:“你带领一千军士,装扮成魏兵,星夜偷越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直接到运粮的地方,将护粮的军士杀散,马上驱赶装满粮草的木牛流马回来.这时,魏兵必定追赶,你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了.你们抛下它们就是.魏兵赶也赶不动,牵也牵不动,抬也抬不走.我再派兵前往,你们就再回身将木牛流马之舌扭转过来,长驱直进,那时魏兵必定疑神疑鬼了.”
  王平领兵走后,诸葛亮又吩咐部将张嶷道:“你带领五百军士,装成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一手执绣旗,一手举宝剑,身上挂着葫芦,里面藏些能引着烟火的东西,埋伏在山脚.待木牛流马到时,放起烟火,一齐拥出,驱赶木牛流马.魏兵见了,必定怀疑你们是鬼神、不敢来追赶.”
  张嶷奉命走后,诸葛亮调兵遣将,准备去接应王平、张嶷,并布置一些部队去断绝司马懿的归路.于是按照诸葛亮的计谋,果然,蜀军夺来了魏军的大批粮草.
  刘备三请诸葛亮
  刘备屯军新野期间,谋士徐庶和名士司马徽先后向他推荐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是辅佐君主成功统一天下大业的奇才.刘备喜不自胜,即日带关羽、张飞去隆中恭请诸葛亮出山.
  他们第一次来到隆中卧龙岗诸葛亮的茅屋前,书僮出门说:“先生今早出去了,踪迹不定,归期也不知道.”
  刘备很失望,嘱咐书僮说:“如诸葛先生回来,只说刘备拜访.”便带关羽、张飞回新野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派使者打探消息.使者回报说:“卧龙先生已回来了.”
  刘备很高兴,传令备马.
  张飞不满地说:“一小小乡下村民;哥哥何必亲自会见,派人去叫来就是了.”
  刘备责备道:“诸葛亮是当代贤人,岂能召唤!”说完上马,关、张只好相随.
  当时正值严冬,乌云密布.走了几里,北风劲吹,雪花飘落.张飞说:“天寒地冻,不如回去避避风雪.”
  刘备说:“我正要使诸葛亮知我真诚重视贤才的心愿,这是用人的第一要着.如你们怕冷,先回去好啦.”
  张飞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吗?只是伯哥哥空劳神思,徒费精力罢了.”
  刘备说:“不必多说废话,只相随同去就是.”
  三人走进茅庐,又没遇见诸葛亮,只看到他的弟弟诸葛均.
  诸葛均说:“昨天家兄与友出外闲游去了.”
  刘备说:“何处闲游?”
  诸葛均说:“往来奠定,不知去所.家兄返家,当来回礼.”
  刘备说:“怎能劳驾诸葛先生?过几天,我还要来.”说完,借了纸笔手写留言,以表敬慕诸葛亮之心.写罢,递与诸葛均,辞别返回新野.
  光阴如箭,很快到了新春.刘备选择黄道吉日,斋戒三日,沐浴换衣,再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关公说:“兄长两次亲去,礼节算是到顶了,想来诸葛亮有名无实,故意回避.”
  张飞叫道:“何劳哥哥去,我拿根绳子把他捆来就是了.”
  刘备斥道:“不要无礼!古代齐桓公拜访东郭野人去五次才见一面,何况我要见大贤人呢?你今天不要去,我带二弟去.”
  张飞说:“哥哥们都去.小弟怎敢落后?”
  刘备说:“你要去,不可失礼!”
  三人快近茅庐时.碰见诸葛均,说诸葛亮正在屋里.刘备大喜,书僮却说:“先生在草堂睡觉.”
  刘备关照书僮不要惊动,只是下马站在门口石阶下等候,等了好久还不见诸葛亮起床.
  张飞大怒道:“这家伙如此傲慢,待我去屋后放把火,看他醒不醒.”
  关公再三将他劝住.刘备足足等了两三个时辰,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的诚心和谦恭所感动,与刘备进行一番关于天下大势的隆中对策后,终于答应出山辅助刘备.
  刘备善于让贤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用人之道,真是大智大谋啊!
  诸葛亮初次用兵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这时,他只有26 岁.而且,刘备只有3000 兵马,回旋于新野弹丸之地.可刘备得了诸葛亮高兴不已,总说:“我如鱼得水.”关羽、张飞不服,诸葛亮装作不知,让刘备招募民兵3000 人,自己亲自教练,充实兵力.
  不久,探子飞报说,曹操派大将夏侯敦、于禁领兵10 万,杀奔新野来了.关公、张飞嘲讽说:“让‘水’去抵抗好了.”诸葛亮便向刘备要了尚方宝剑,升堂调度:“博望左边有座山,叫豫山;右边有树林,叫安林.可以埋伏兵马.关羽可领1000人在豫山埋伏,敌军来就放过,他们的粮草辎重一定在后面,只等南面火起,就可驱兵出击,烧毁粮草.张飞可带1000人去安林背后埋伏.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击.关平带500人,预备引火之物,到博望坡后两边等候,到初更天敌人到来,便可放火.樊城赵云速回,让他作先锋;交战时只要败,不要胜.主公自带一支军队作赵云后援.你们各各按计划行事,不得有误.”
  关羽说:“我们都出战,不知军师做什么?”
  诸葛亮说:“我坐守县城.”
  张飞大笑道,“我们去厮杀,你在家里好自在!”
  诸葛亮喝道:“剑印在此,违令者杀!”
  关、张冷笑而去,诸将都心里疑惑不定.诸葛亮对刘备说道:“主公今天便带兵到博望山下屯驻.明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撤退,见火起就回军掩杀.我在此准备庆功宴等你.”
  刘备心下也疑惑不安.
  且说夏侯敦、于禁率大军到达博望,忽见前面尘头飞扬.夏侯敦命军队摆开阵势,问向导:“这是何处?”
  向导说:“博望坡.”
  夏侯敦大笑道:“亏得徐庶在丞相前夸口说诸葛孔明如何了得,我看他也是蠢物一个.他派出这等人马与我对阵,不等于是驱狗羊同虎豹决斗吗?”
  说完,赵云领兵来战,夏侯敦与之交战儿个回合,赵云且战且退.
  部将韩浩说:“恐有埋伏.”
  夏侯敦说:“敌军兵力如此微弱,就是十面埋伏,我怕什么!”
  直追至博望坡,忽地一声炮响.刘备领兵来战,夏侯敦对韩浩笑道:“这就是所谓伏兵.今晚我不踏平新野,誓不收兵.”催促队伍前进.刘备、赵云一路撤退.
  天色渐渐昏黑,夜风愈大.夏侯敦只顾催促部队赶路.行至两边都是芦苇的狭窄山路,护送粮草的于禁、李典率领后卫赶到,见此状大叫:”前面夏将军慢走.”于禁还赶到前边阻止.夏侯敦猛然省悟,正要退兵,却听背后喊杀声起,早有一派大火烧着,两边芦苇也着火,一刹那,四面八方都是火,风大火猛.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三回军赶杀,夏侯敦冒烟突围而逃.李典见势不好,往博望坡奔回,却被关羽的军队拦住厮杀.于禁见粮草车辆烧了,便从小路逃命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却被张飞伏兵拦住,张飞一枪刺落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逃脱.一直杀到天明,刘备才胜利收兵,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夏侯敦收拾残部;狼狈返回许昌.
  关羽、张飞相互惊赞道:“孔明真是英才啊!”一齐拜伏在坐于小车里前来犒军的孔明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