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辞藻越华丽越好,最好不是百度里现成的,因为我已经看遍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9:52:03
论语感悟辞藻越华丽越好,最好不是百度里现成的,因为我已经看遍了
论语感悟
辞藻越华丽越好,最好不是百度里现成的,因为我已经看遍了
论语感悟辞藻越华丽越好,最好不是百度里现成的,因为我已经看遍了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领导.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