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佛教众神的介绍~要全的~我想要佛教诸佛的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2:26:59
佛教知识~佛教众神的介绍~要全的~我想要佛教诸佛的介绍~佛教知识~佛教众神的介绍~要全的~我想要佛教诸佛的介绍~佛教知识~佛教众神的介绍~要全的~我想要佛教诸佛的介绍~佛教  佛教(Buddhism)

佛教知识~佛教众神的介绍~要全的~我想要佛教诸佛的介绍~
佛教知识~佛教众神的介绍~要全的~
我想要佛教诸佛的介绍~

佛教知识~佛教众神的介绍~要全的~我想要佛教诸佛的介绍~
佛教
  佛教(Buddhism)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历史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③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④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到了近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罗门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妇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会的内容,对繁琐的宗教仪式进行简化等.使得印度教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此教,但是旧宗教中的种姓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陋习在一些地区仍然有存在.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到传播的,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佛教虽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但是到了9世纪以后,印度教经过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团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又出现了复兴.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 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以后又有几百万“贱民”陆续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版本来传达的.古代佛经的翻译本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最早的佛经的翻译可能是汉明帝时代的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汉桓帝时安息国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谶,译佛经数十部,约一二百卷.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阳宣讲佛教,并著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具传当时为了把印度名僧鸠摩罗什请来宣扬佛教,还发生过几次战争,征灭了几个国家.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在秦始皇时代,始皇帝就派了徐福带领几千人去东海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可以他们是一去不返,始皇帝也没有能长生不死.当时,朝廷听说有位鸠摩罗什在西域龟兹国宣扬佛教.鸠摩罗什是一个年轻的天才,他不仅具有超人的记忆力,而且对佛学也有深刻的理解.秦朝皇帝苻坚听说佛教是如此好的仙法,鸠摩罗什又是一位佛法大师,于是就派遣将军吕光率领大军,西征龟兹去抢鸠摩罗什大仙.等到吕光征服了龟兹,请到鸠摩罗什准备返回秦朝,不料这时秦朝发生内乱姚苌杀了苻坚自己当了皇帝.于是吕光就乘机据姑臧自称凉国,鸠摩罗什也就留在了凉国.后来姚苌的儿子姚兴当皇帝,打败了凉国,吕光的儿子吕隆投降,这才把鸠摩罗什请进入中原.皇帝姚兴亲自迎接他到长安,并封他为国师,为了尽快把佛教的仙法在中国施展,还专门派了几千人协助他翻译佛经.最后,皇帝没有来得及得到长生不老的仙法,而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了.在鸠摩罗什主持下翻译的佛经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佛经的翻译中有大量的中原文化人参加,其中不乏儒家和道家学者,所以在佛经的语言和解释中就融入了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思想.加上佛教本身的培养和教育人的社会性的一些思想,也与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很吻合,所以在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两种思想也不断交映,相互融通.有一个传说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孔、孟、老、庄的思想.当时艰巨的佛经的翻译工作还在进行中,佛经《涅盘经》还只翻译了一半,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进行研读.在经文的前部分对“一阐提”(指有破戒、作五逆罪,不信佛法、因果、诽谤佛法,断灭善根、不作善法,破坏僧团纲纪等极端罪恶的众生)的问题,佛祖严厉地说他们会在轮回中永远不得超生,一再出现排除“一阐提”成佛可能性的经文.而有一位文化修养非常高的道生法师从中国的哲理考虑,认为这不符合佛教的完整思想.应该无任对什么样的人,只要悔罪自新便可成佛.就是提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顿悟成佛”思想.这样就受到只学了一半经文的其他佛教徒们的激烈的反对,大家都不能接受与所见经文意思不同样的观点.于是道生法师就到南方的虎丘山隐居,没有人接受他的观点,他就对着山上的石头解使佛法.后来经文翻译完了,果然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便是所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就是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这个禅宗就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老子、庄子和部分儒家思想)很吻合.我们从梁武帝接见达摩时的谈话就可以知道这个问题.梁武帝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中国大力推介佛教,甚至压制道教等其他宗教.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当时中原出现五里一庙,十里一庵的佛教盛况.他听说从印度来了位高僧,马上就召见达摩.梁武帝问达摩:“朕造了许多寺庙,选送了好多僧人,还亲自抄写经文,大力弘扬佛法,这算不算有了功德?”达摩回答:“没有功德.你这些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就是说:你这是有心行善,没有出自本心的行为.就好像一个影子会随着东西走,但是影子是看起来有,实际上是摸不到,拿不走的.有就等于没有.梁武帝又问达摩:“那么,真实的功德是什么呢?” 达摩说“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真正的佛学思想是非常微妙、高深的,是没有一种确定的方法就可以学到的.所以功德,也绝对没有什么明确的做法就可以求得的.这一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道教的《老子》的思想非常相似.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所以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的老子、庄子和儒家思想是很一致的.这个禅宗就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派,直到今天它还对世界佛教思想起着深刻的影响.到唐朝时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等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工作.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紧密结合的另一个有力的例证是观音菩萨的中国化.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今年,应该是三千零十五年,虚云老和尚以及我们中国从前的古大德们,都是用中国的记载.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虽发源于中国社会,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成分,并把它们改造为自己的组成方面.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正式传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还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这是正式的,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他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的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国.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竺法兰和摩腾,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相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寺,要知道这个寺的来源?它是皇帝下面办事的机关,它所办的事?第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它实在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一定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过去中国人对于教育非常重视,自古以来我们即晓得教育的重要,礼记学记篇所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政治要能上轨道,人民要能过真正安和乐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教育.中国近百年来,遭受这么大的灾难,原因就是教育失败,教育政策错误了,所以才有这么大的苦难.中国过去帝王对教育非常重视,教育部在一切政治设施中列于第一,名为礼部,宰相下面六个部是以礼部为第一,把教育摆在第一,佛教也是教育,是外来的教育,但是它的教育的思想基础,跟我们中国教育的理想完全相应,中国儒家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是孝亲尊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样一来,东西方的圣人就不谋而合,如中国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当时的礼部负责一般的教育,替国家选拔人才.皇帝下面就增加了一个佛教教育部,白马寺实在讲就是佛教的教育部,是归皇帝管的,而不是宰相管辖的,因此中国有了二个教育部,而佛教的教育以后比儒家教育更是普及,这是由于皇帝提倡,上行下效,没有多久,佛教教育就传遍了整个国家,对于我们的生活文化思想起了融合作用,与我们中国儒道思想融成为一体,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实在讲,佛教到中国的发展,是远远超过了印度,历代修学成就之人非常之多,比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所以佛教教育从汉朝起一直到清朝,国家社会以及全国老百姓都非常喜爱与认真的学习,带给中国几千年来的长治久安,是个很大的稳定力量,这是我们应当要认识与不可忽视的.当时的佛寺是佛陀教育的机关;唐朝以前佛寺的主要工作都是从事经典的翻译、经典的讲解、以及指导大众修行.以上是佛法传来中国的情形,我们了解以后,再介绍佛法二字的释义.藏传大悲咒2.梵唱3.大悲咒(藏)4.八十八佛大忏悔文5.寒山僧踪6.轮回7.大悲咒(韵曲)8.梵唱大悲咒9.观音圣号10.大悲咒11.佛说阿弥陀经12.五音念佛13.念佛曲-思乡14.忏悔偈 声15.佛陀的爱16.毗卢遮那佛17.自如 返回首页
  --------------------------------------------------------------------------------
  什么是‘佛法’?
  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当年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为智觉?而用这个佛字?这是因为中国文字中没有相当的字汇能够对等的翻出来,因为‘佛’这个字含有多义;它所含的智慧之义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而我们中文里‘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些都是佛学专有的名词,这三种智,以现代哲学名词来说,一切智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对于宇宙万有本体彻底明了通达,而且非常正确,这种智慧,佛教里称为一切智.第二种智叫做道种智,道种智是知道宇宙一切现象,这个现象太多,例如:动物、植物、矿物、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这些东西从那里来?什么道理来的?怎样演变的过程成为现在这个状况?将来的演变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完全明了与通达的智慧叫做道种智,也就是知道宇宙万有的现象.第三种智慧讲一切种智,就是本体与现象,它是一不是二,这个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智慧,它不是偏在一边,而是对整体完全通达明了,这样的智慧才是圆满的智慧.智慧的作用就是觉悟,就是觉而不迷,对于人生宇宙、过去、现在、未来,通通明了一点都不迷惑,这才叫觉,所以智是体,觉是用,在生活起作用,我们称之为觉,觉是智的作用.以上是对佛这个字简单的说明.起作用是觉,那么觉必定有对象,所以觉是能觉,能觉是自己有智慧,大智大觉,所以佛寺有很多名‘大觉寺’,大觉就是佛的意思,觉的对象我们用一个总代名词,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法’字的内容就包含宇宙万有,用一个代名就统统把它包括尽了.佛法简单讲,有四种:心、境、事、理,这四大类把宇宙一切万法都包括在里面;心就是思想、见解,例如我们讲心理,精神这部份.除此之外,境就是境界,例如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精神物质,现代科学把一切万法分为这两大类,就是佛法里讲的心、境,或者是心、色,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这个色指的就是境界,也就是物质,与一切事,一切道理,所以这个‘法’字可以说把宇宙万法都涵盖尽了,这是我们觉的对象,叫做所觉.我记得大约在民国十二年时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发表一篇讲演,那次讲演当时在国内起了很大的震撼!当时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换句话说‘佛法’是现代人所必须要学习的,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学,这在当时的确引起很大的震撼,因为一般人不是把它看成宗教,就是把它看成哲学.欧阳先生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他提出很多理由来证明,的确也是如此,这篇演讲我们在台湾也曾经翻印流通.佛法为什么不是哲学呢?哲学都是二元的,有能有所,佛法没有能所!能所不二,这是中外哲学所没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有能觉,有所觉,这些都是属于哲学的范围,而佛法讲能觉与所觉是一不是二,是很难理解的,这个道理在佛教唯识经论中讲的非常透彻,它讲的三细相,无明不觉生三细,其中第一个是无明业相,无明就是动,这一动就有能见相,经中叫做见分,由能见相变现出来的所见就是相分,见相同源,是同一个本体,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这些就不在哲学范围之内,讲的很有道理,是佛教的一个特质,所以佛教是佛陀智觉宇宙人生的教育,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信仰任何宗教,都应该学佛,因为它是智慧觉悟的教育,一定要认真地去学习与研究,这些是‘佛教’的定义,我们要把它搞清楚.
  今天的社会中,佛教有四种不同的形态,我们要辨别清楚,而我们今天所讲的是传统的佛教,原本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但是大约在一百五十年至二百年前之间,佛教变质而成为宗教,例如我们在台湾可以看到一些佛寺,它不是教学或讲经说法,也不是指导大家修行,经常都是拜忏、祈福、超荐亡灵,因此就变成宗教,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佛教是宗教的佛教.在日本有少数佛教寺院所办的私人佛教大学,他们把经典当做学术、哲学来研究,形成学术的佛教或哲学的佛教,专讲佛教的理论而不重视修行.最近还有一种更糟糕,扛著佛教的招牌,做些与佛教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这是邪教的佛教,不伦不类连宗教都不如.宗教不会叫人做坏事,学术也还不错,探讨理论,邪教就很糟糕,甚至做出很多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明了现在佛教在世界上有四种形态,我们真正要学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目的是使我们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得到生活上真实的利益.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证到阿罗汉果;‘阿罗汉’,‘菩萨’实质上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学位名称相同,例如大学毕业,授给您一个学士学位,在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因为您已经真正证得正觉,正觉就是您对宇宙人生,思想,见解,行持,绝对是正确的,正如三皈所说的‘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时就得到正觉的果位,尊称为阿罗汉.再升一级是‘正等正觉’,等于佛而不是真正成佛,比佛差一级,由此可知正等正觉虽然觉悟没错,但跟佛还是不能相等,正觉是小乘,正等正觉是大乘.大乘学位的名称是‘菩萨’,再往上去就是成佛,‘佛’也是学位的名称,是佛陀教育中最高的学位,在得到最高究竟圆满的智慧,丝毫缺陷也没有,就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更上了,所以这个学位的名称为‘佛陀’,如我们现代教育所称的博士.‘佛’是博士,‘菩萨’是硕士,‘阿罗汉’是学士,这是三个阶段修学的果位,也就是佛法修学的目的.总而言之,我们把它归结起来讲,它是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通达,具有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我们谁不想求智慧呢?有了智慧,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所以佛法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您有智慧,不论您在社会从事任何行业?决定都是第一,因为您不迷惑,所作所为都会是胜利的正确的,所以行行都是第一,这是佛教教给我们的,‘目标’明了以后,再谈它的教学方针,它用什么方法教给我们?使我们才能真正达到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呢?这就是修学纲领!有两点,我们要特别重视,就是‘菩萨道’、‘菩萨行’.
  自古以来,大家最重视的佛经是华严经,称为经中之王,华严又称为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法轮,一切经,一切法门,都是华严眷属,好像一棵树中,华严是根,是主干,一切经是枝枝叶叶,枝枝叶叶再多也不能离开根本,所以华严称为根本的教法.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佛法修学的一个榜样,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第一句话,他就说:‘我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就如同现代人所说的,我已经立志要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我不知道要怎样修菩萨行?学菩萨道’?请求善知识指导.因此菩萨行和菩萨道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菩萨道?菩萨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菩是菩提,萨是萨埵,中国人简译成菩萨,实际上印度的梵语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众生,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不是迷惑颠倒.‘道’是指‘存心’,换句话就是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什么样的心态来过日子?以什么样的心境生活在这世界?这些的确对我们很重要.如金刚经上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两个问题,
  一个是‘应云何住’?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道就是存‘心’,应以什么样的‘心’修行?这是要明了的,菩萨行,‘行’就是行为,身体的造作,口里的言语,心里的念头都是属于行为.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样的行为才合乎真智彻悟的标准?以上是指导的两个原则.儒家孔子教学中的格物致知就是菩萨行,诚意正心就是菩萨道,所以佛教到中国来,能为中国人欢喜接受,因为它与孔孟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建立在同样的基础上,儒家讲的比较简单笼统,佛法讲的很详细,因为儒家充其量后来结集而成者只有十三经而已,佛法经典不只三千部,佛法讲得太详细了,因此儒佛两家一合作,那便是儒家提纲要,而佛家则详细地来讲解,的确让我们对宇宙人生做到明达不迷,这是它的好处.我们知道它教学的重点,一个是我们的存心,一个是行为,因此我们要讲求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行为太多太多,佛用归纳的方法把它分为三大类:身、口、意.身是我们身体的行为,口是言语,意就是思想,见解.用这三大类就把我们的行为都包括了,这三大类的行为若有偏差,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我们常常听到佛门中讲的‘开悟’,是指某人修学开始觉悟了,您知道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错了,这就悟了,悟了就不迷了.我晓得我今天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晓得今天想问题的思考方式错了,这叫做‘开悟’,也就是觉呀!悟了以后,立刻改正过来,将我的思想、言语、行为,改正过来,过而能改,改过自新,这叫做‘修行’,故佛教的教学,一点迷信都没有,你们不能把它想错了,它的教法非常平实,佛教中称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