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春节作文一定要写今年的春节内容,不要写家乡的那些,要写城市的,最好写得像初二的水平,不是也没关系,最好写广东的习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9:53:55
2011年的春节作文一定要写今年的春节内容,不要写家乡的那些,要写城市的,最好写得像初二的水平,不是也没关系,最好写广东的习俗,
2011年的春节作文
一定要写今年的春节内容,不要写家乡的那些,要写城市的,最好写得像初二的水平,不是也没关系,最好写广东的习俗,
2011年的春节作文一定要写今年的春节内容,不要写家乡的那些,要写城市的,最好写得像初二的水平,不是也没关系,最好写广东的习俗,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大家对过年没有太大感觉了;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时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光.怀念,并不是因为觉得那时过年有很多美好,可能只是一种怀旧的情愫而已.
儿时的过年时光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尽管那时年味十足.所谓的年味都体现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的忙忙碌碌中.虽然年龄不大,可我却得和大人一起为过年忙碌着.父亲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弟妹都小,作为姐弟四个的老大,繁重的劳动自然而然就落在我和母亲的肩头.过年了要忙年货.那时的年货全都是自己家里亲手制作的.蒸米糕,蒸馒头,做豆腐,烙煎饼,样样都是细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道道程序,有的要用平板车把东西拉到磨坊磨成粉再开始着手做,有的甚至就是推着石磨一点点磨出来的,繁琐而又复杂.我就这样跟母亲后面忙碌着,起早贪黑,直到大年三十才能忙完了所有活,然后再忙着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这些活简单,都是我一个人忙的.
三十晚上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包饺子,其实主要是我和我妈在忙活.印象最深的是那时饺子馅都是素菜,有的是大白菜加粉条,有的是酸菜加粉条.因为家里穷,过年难得称上几斤肉,母亲舍不得吃,留着年后家里来客人吃.那时心里总是想,哪年过年时能吃上顿加肉馅的饺子该多好啊.包完饺子,妈妈在家里再收拾收拾,我就领着弟妹去邻居家里看晚会了.我家买得起电视是我上高中时,那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了.之前我们看晚会只能到邻居家里去看.
如果说过年还有快乐,那就是大年初一去串门拜年,能讨回很多零食吃,什么油条啊,糖果啊,瓜子啊,花生啊,能吃到这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家里穷,过年是穿不上新衣服的,所以直到现在,我对过年穿新衣服都没有什么概念.那时更拿不到压岁钱,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从父母那儿得过压岁钱.是穷人孩子早当家吧,我那时从不羡慕那些能拿到压岁钱的伙伴,我能理解父母的难处.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过年绝对是没有现在过年有意思的.比起那时,现在过年简直就像在天堂里一样舒服.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年味淡了,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呢?可能是我们的心淡漠了吧.物质的富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忙碌的节奏,扰乱了我们心境.我们耐不住寂寞,也受不了忙碌.太忙了,我们会抱怨太累;太闲了,我们会觉得太无聊.我们物质上什么都有了,到头来却发现心里是空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也许是自己小时候过年总是有很多遗憾,所以虽然现在过年味道不浓,但我依然很珍惜很享受这种感觉.每天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自己的心情,这是多么好的享受啊.不管别人怎样,年味儿是自己过出来的.享受假期的快乐,留一份闲心,有一份静心,多一点精心,加一点热心,照样可以过一个身心享受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
全部展开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收起
过春节的作文
过春节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金色的“福”字贴起来,节日的锣鼓敲起来!信步街头,陡然发现城里的年味已渐渐浓起来,离过年的日子也不久了,家乡的年糕又要飘香了……
记得儿时,过春节每户人家都要打年糕。我只见过一次用石臼打年糕的场景。将煮熟的糯米饭放入石臼中,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一人一锤,锤打着石臼中的糯米饭,另一个人则双手沾水,不断地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团,这...
全部展开
过春节的作文
过春节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金色的“福”字贴起来,节日的锣鼓敲起来!信步街头,陡然发现城里的年味已渐渐浓起来,离过年的日子也不久了,家乡的年糕又要飘香了……
记得儿时,过春节每户人家都要打年糕。我只见过一次用石臼打年糕的场景。将煮熟的糯米饭放入石臼中,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一人一锤,锤打着石臼中的糯米饭,另一个人则双手沾水,不断地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团,这样不停地锤打翻转,将糯米饭团打得是又白又嫩、又细又软,从石臼中取出,用手搓成各种形态的年糕:有圆饼形的、有长条形的、有方块形的,更有的做成了一条条的鱼,以庆贺来年的收成“年年有余”。
记忆中,每逢过年,除了要吃年夜饭,收压岁钱外,还一定要吃年糕。年糕最地道的做法便是白水煮了。雪白的年糕在翻滚的水中,柔情地舞蹈着,从锅底开出一朵又一朵水芙蓉,晶盈剔透。经过沸水的煮养,等到起锅,年糕已是滑溜溜、白嫩嫩的了。此时再蘸上一点糖,送到嘴里,甜在心里,寒冷的冬天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了。
继续向前走。我看见一个小摊贩正做着一串串的油炸年糕,小摊主红光满面,连做生意的小车上也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不一会儿,有几个人围在他摊前吃炸年糕了。来的人是越来越多, 炸年糕是越吃越香。
我最向往的吃法便是火煨年糕了。大冬天的,最好是雪花纷飞的,生一火炉子,看着通红的炭火,置一铁架子在炭火上,再把切成薄片的年糕放在铁架上,慢慢地用炭火煨。此时的年糕便像极了一只小羊羔,小羊羔的肚子越膨越大,越膨越大,简直成了一个白色的小气球。然而只要你用筷子捅破它干脆的皮儿,一下子,它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去。煨熟的年糕,里嫩外焦,烫得你是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就是不愿放手。就着松脆的皮,馋嘴急忙想尝一口,咬到嘴里还不停地翻动着,生怕烫到了……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烤着火,吃着煨年糕,更是一番温馨的滋味。
关于年糕的回忆着实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温暖了不少。那些祥和的人与事,那些温馨的人与事,永远为家乡的春节营造了温暖、热闹而又和谐的气氛。
收起
你真是我的先知啊!!!!!!!!!!!~~~~~~~~~~~~~~~~~~~~~
哈弗玩哈uih
您不登录也可以回答问题
过年了 2011年来了
时间如水,光阴似箭,一年又一年飞快地过去了。马上我们就要“告别”2010年,向2011年的春节迈进。我心里可是高兴得不得了。
在春节里,外婆一定会把我从南郊接到乡下去和我的姐姐玩。我每次都会带去许多礼花。礼花种类繁多,有“月旅行”、“金色菊花”、“朵朵花开”。而我最喜欢得要数“黄金瀑布”了,你只要一点火,它就会从礼花筒里“飞”出一个大圆球,然后圆球就会越飞月高越来越大,最后会变成...
全部展开
时间如水,光阴似箭,一年又一年飞快地过去了。马上我们就要“告别”2010年,向2011年的春节迈进。我心里可是高兴得不得了。
在春节里,外婆一定会把我从南郊接到乡下去和我的姐姐玩。我每次都会带去许多礼花。礼花种类繁多,有“月旅行”、“金色菊花”、“朵朵花开”。而我最喜欢得要数“黄金瀑布”了,你只要一点火,它就会从礼花筒里“飞”出一个大圆球,然后圆球就会越飞月高越来越大,最后会变成一条2米左右的金线。正当你觉得无聊准备走开时,它会突然涌出一股金色的“水”,可美丽啦,会令你大吃一惊。我们还会在半夜时放鞭炮。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放鞭炮前必须准备一杯温茶和一只面包。一边吃,一边喝,一边看爷爷奶奶放鞭炮。瞧,多自在。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能在春节吃到许多好东西。也许这些菜的味道不会亚于5星级饭店。有红烧丸子,清蒸甲鱼,红烧大排等可口的饭菜。我或许还能和姐姐收到人家送得许许多多的巧克力、糖果和零食。现在你一定和我一样,已经在擦那欲垂三尺的口水了。
我爱过春节,它不但让我长了一岁,还能给我我快乐。我爱过春节!
收起
cvxvcxv
春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那一天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年夜,我和爸爸、妈妈回到老家泰兴过年。一到家,爷爷、奶奶已经开始装饰房子了。窗户上贴着窗花,大门上贴着对联,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到处是新年的“味道”。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中的很多小品、相声都逗得我哈哈大笑。过了许久,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五、四、三、二、一。”我正当数...
全部展开
春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那一天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年夜,我和爸爸、妈妈回到老家泰兴过年。一到家,爷爷、奶奶已经开始装饰房子了。窗户上贴着窗花,大门上贴着对联,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到处是新年的“味道”。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中的很多小品、相声都逗得我哈哈大笑。过了许久,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五、四、三、二、一。”我正当数到“一”时窗外响起了一阵鞭炮声。我知道这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便大声说道:“新的一年到来了!要过年喽!”外面的烟花也很漂亮。有时像一朵花一样,有时像流星洒落,有时又像五颜六色的布拼在一起。大家都看着外面美丽的烟花,开怀不已地谈论着新的一年有什么打算。
大年初一到了,我一看到爷爷和奶奶便对他们说:“新年快乐,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奶奶 听了亲切地对我说:“龚克,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学习天天向上考到一个好中学!”接着奶奶把红包给了我。在家里我们都互相拜年。在新年的第一天里我们要吃青菜炒豆腐,这寓意着做人要清清白白的。吃完饭我们就到亲戚家去拜年。
新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不仅让我为他人送去了祝福,还给我带来了压岁钱和最真诚的祝福。
收起
彼此彼此
2011年的春节
此处略去600字!!!!!!!!!!!!!!!!!!!!!!...
全部展开
2011年的春节
此处略去600字!!!!!!!!!!!!!!!!!!!!!!!!!!!!!!!!!!!!!!!!!!!!!!!!!!!!!!!!!!!!!!!!!!!!!!!!!!!!!!!!!!!!!!!!
收起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全部展开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收起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大家对过年没有太大感觉了;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时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光。怀念,并不是因为觉得那时过年有很多美好,可能只是一种怀旧的情愫而已。
儿时的过年时光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尽管那时年味十足。所谓的年味都体现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的忙忙碌碌中。虽然年龄不大,可我却得和大人一起为过年忙碌着。父亲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弟妹都小,作为姐弟四个的老大,...
全部展开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大家对过年没有太大感觉了;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时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光。怀念,并不是因为觉得那时过年有很多美好,可能只是一种怀旧的情愫而已。
儿时的过年时光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尽管那时年味十足。所谓的年味都体现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的忙忙碌碌中。虽然年龄不大,可我却得和大人一起为过年忙碌着。父亲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弟妹都小,作为姐弟四个的老大,繁重的劳动自然而然就落在我和母亲的肩头。过年了要忙年货。那时的年货全都是自己家里亲手制作的。蒸米糕,蒸馒头,做豆腐,烙煎饼,样样都是细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道道程序,有的要用平板车把东西拉到磨坊磨成粉再开始着手做,有的甚至就是推着石磨一点点磨出来的,繁琐而又复杂。我就这样跟母亲后面忙碌着,起早贪黑,直到大年三十才能忙完了所有活,然后再忙着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这些活简单,都是我一个人忙的。
三十晚上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包饺子,其实主要是我和我妈在忙活。印象最深的是那时饺子馅都是素菜,有的是大白菜加粉条,有的是酸菜加粉条。因为家里穷,过年难得称上几斤肉,母亲舍不得吃,留着年后家里来客人吃。那时心里总是想,哪年过年时能吃上顿加肉馅的饺子该多好啊。包完饺子,妈妈在家里再收拾收拾,我就领着弟妹去邻居家里看晚会了。我家买得起电视是我上高中时,那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了。之前我们看晚会只能到邻居家里去看。
如果说过年还有快乐,那就是大年初一去串门拜年,能讨回很多零食吃,什么油条啊,糖果啊,瓜子啊,花生啊,能吃到这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家里穷,过年是穿不上新衣服的,所以直到现在,我对过年穿新衣服都没有什么概念。那时更拿不到压岁钱,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从父母那儿得过压岁钱。是穷人孩子早当家吧,我那时从不羡慕那些能拿到压岁钱的伙伴,我能理解父母的难处。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过年绝对是没有现在过年有意思的。比起那时,现在过年简直就像在天堂里一样舒服。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年味淡了,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呢?可能是我们的心淡漠了吧。物质的富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忙碌的节奏,扰乱了我们心境。我们耐不住寂寞,也受不了忙碌。太忙了,我们会抱怨太累;太闲了,我们会觉得太无聊。我们物质上什么都有了,到头来却发现心里是空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也许是自己小时候过年总是有很多遗憾,所以虽然现在过年味道不浓,但我依然很珍惜很享受这种感觉。每天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自己的心情,这是多么好的享受啊。不管别人怎样,年味儿是自己过出来的。享受假期的快乐,留一份闲心,有一份静心,多一点精心,加一点热心,照样可以过一个身心享受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过春节的作文
过春节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金色的“福”字贴起来,节日的锣鼓敲起来!信步街头,陡然发现城里的年味已渐渐浓起来,离过年的日子也不久了,家乡的年糕又要飘香了……
记得儿时,过春节每户人家都要打年糕。我只见过一次用石臼打年糕的场景。将煮熟的糯米饭放入石臼中,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一人一锤,锤打着石臼中的糯米饭,另一个人则双手沾水,不断地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团,这样不停地锤打翻转,将糯米饭团打得是又白又嫩、又细又软,从石臼中取出,用手搓成各种形态的年糕:有圆饼形的、有长条形的、有方块形的,更有的做成了一条条的鱼,以庆贺来年的收成“年年有余”。
记忆中,每逢过年,除了要吃年夜饭,收压岁钱外,还一定要吃年糕。年糕最地道的做法便是白水煮了。雪白的年糕在翻滚的水中,柔情地舞蹈着,从锅底开出一朵又一朵水芙蓉,晶盈剔透。经过沸水的煮养,等到起锅,年糕已是滑溜溜、白嫩嫩的了。此时再蘸上一点糖,送到嘴里,甜在心里,寒冷的冬天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了。
继续向前走。我看见一个小摊贩正做着一串串的油炸年糕,小摊主红光满面,连做生意的小车上也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不一会儿,有几个人围在他摊前吃炸年糕了。来的人是越来越多, 炸年糕是越吃越香。
我最向往的吃法便是火煨年糕了。大冬天的,最好是雪花纷飞的,生一火炉子,看着通红的炭火,置一铁架子在炭火上,再把切成薄片的年糕放在铁架上,慢慢地用炭火煨。此时的年糕便像极了一只小羊羔,小羊羔的肚子越膨越大,越膨越大,简直成了一个白色的小气球。然而只要你用筷子捅破它干脆的皮儿,一下子,它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去。煨熟的年糕,里嫩外焦,烫得你是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就是不愿放手。就着松脆的皮,馋嘴急忙想尝一口,咬到嘴里还不停地翻动着,生怕烫到了……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烤着火,吃着煨年糕,更是一番温馨的滋味。
关于年糕的回忆着实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温暖了不少。那些祥和的人与事,那些温馨的人与事,永远为家乡的春节营造了温暖、热闹而又和谐的气氛。
时间如水,光阴似箭,一年又一年飞快地过去了。马上我们就要“告别”2010年,向2011年的春节迈进。我心里可是高兴得不得了。
在春节里,外婆一定会把我从南郊接到乡下去和我的姐姐玩。我每次都会带去许多礼花。礼花种类繁多,有“月旅行”、“金色菊花”、“朵朵花开”。而我最喜欢得要数“黄金瀑布”了,你只要一点火,它就会从礼花筒里“飞”出一个大圆球,然后圆球就会越飞月高越来越大,最后会变成一条2米左右的金线。正当你觉得无聊准备走开时,它会突然涌出一股金色的“水”,可美丽啦,会令你大吃一惊。我们还会在半夜时放鞭炮。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放鞭炮前必须准备一杯温茶和一只面包。一边吃,一边喝,一边看爷爷奶奶放鞭炮。瞧,多自在。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能在春节吃到许多好东西。也许这些菜的味道不会亚于5星级饭店。有红烧丸子,清蒸甲鱼,红烧大排等可口的饭菜。我或许还能和姐姐收到人家送得许许多多的巧克力、糖果和零食。现在你一定和我一样,已经在擦那欲垂三尺的口水了。
我爱过春节,它不但让我长了一岁,还能给我我快乐。我爱过春节!
春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那一天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年夜,我和爸爸、妈妈回到老家泰兴过年。一到家,爷爷、奶奶已经开始装饰房子了。窗户上贴着窗花,大门上贴着对联,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到处是新年的“味道”。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中的很多小品、相声都逗得我哈哈大笑。过了许久,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五、四、三、二、一。”我正当数到“一”时窗外响起了一阵鞭炮声。我知道这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便大声说道:“新的一年到来了!要过年喽!”外面的烟花也很漂亮。有时像一朵花一样,有时像流星洒落,有时又像五颜六色的布拼在一起。大家都看着外面美丽的烟花,开怀不已地谈论着新的一年有什么打算。
大年初一到了,我一看到爷爷和奶奶便对他们说:“新年快乐,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奶奶 听了亲切地对我说:“龚克,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学习天天向上考到一个好中学!”接着奶奶把红包给了我。在家里我们都互相拜年。在新年的第一天里我们要吃青菜炒豆腐,这寓意着做人要清清白白的。吃完饭我们就到亲戚家去拜年。
新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不仅让我为他人送去了祝福,还给我带来了压岁钱和最真诚的祝福。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大家对过年没有太大感觉了;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时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光。怀念,并不是因为觉得那时过年有很多美好,可能只是一种怀旧的情愫而已。
儿时的过年时光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尽管那时年味十足。所谓的年味都体现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的忙忙碌碌中。虽然年龄不大,可我却得和大人一起为过年忙碌着。父亲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弟妹都小,作为姐弟四个的老大,繁重的劳动自然而然就落在我和母亲的肩头。过年了要忙年货。那时的年货全都是自己家里亲手制作的。蒸米糕,蒸馒头,做豆腐,烙煎饼,样样都是细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道道程序,有的要用平板车把东西拉到磨坊磨成粉再开始着手做,有的甚至就是推着石磨一点点磨出来的,繁琐而又复杂。我就这样跟母亲后面忙碌着,起早贪黑,直到大年三十才能忙完了所有活,然后再忙着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这些活简单,都是我一个人忙的。
三十晚上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包饺子,其实主要是我和我妈在忙活。印象最深的是那时饺子馅都是素菜,有的是大白菜加粉条,有的是酸菜加粉条。因为家里穷,过年难得称上几斤肉,母亲舍不得吃,留着年后家里来客人吃。那时心里总是想,哪年过年时能吃上顿加肉馅的饺子该多好啊。包完饺子,妈妈在家里再收拾收拾,我就领着弟妹去邻居家里看晚会了。我家买得起电视是我上高中时,那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了。之前我们看晚会只能到邻居家里去看。
如果说过年还有快乐,那就是大年初一去串门拜年,能讨回很多零食吃,什么油条啊,糖果啊,瓜子啊,花生啊,能吃到这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家里穷,过年是穿不上新衣服的,所以直到现在,我对过年穿新衣服都没有什么概念。那时更拿不到压岁钱,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从父母那儿得过压岁钱。是穷人孩子早当家吧,我那时从不羡慕那些能拿到压岁钱的伙伴,我能理解父母的难处。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过年绝对是没有现在过年有意思的。比起那时,现在过年简直就像在天堂里一样舒服。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年味淡了,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呢?可能是我们的心淡漠了吧。物质的富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忙碌的节奏,扰乱了我们心境。我们耐不住寂寞,也受不了忙碌。太忙了,我们会抱怨太累;太闲了,我们会觉得太无聊。我们物质上什么都有了,到头来却发现心里是空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也许是自己小时候过年总是有很多遗憾,所以虽然现在过年味道不浓,但我依然很珍惜很享受这种感觉。每天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自己的心情,这是多么好的享受啊。不管别人怎样,年味儿是自己过出来的。享受假期的快乐,留一份闲心,有一份静心,多一点精心,加一点热心,照样可以过一个身心享受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回答者: 紫凌雪蕊 | 四级 | 2011-1-31 09:37
哎,我也在寻找啊! 同病相怜,握个手吧!………………
过春节的作文
过春节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金色的“福”字贴起来,节日的锣鼓敲起来!信步街头,陡然发现城里的年味已渐渐浓起来,离过年的日子也不久了,家乡的年糕又要飘香了……
记得儿时,过春节每户人家都要打年糕。我只见过一次用石臼打年糕的场景。将煮熟的糯米饭放入石臼中,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一人一锤,锤打着石臼中的糯米饭,另一个人则双手沾水,不断地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团,这样不停地锤打翻转,将糯米饭团打得是又白又嫩、又细又软,从石臼中取出,用手搓成各种形态的年糕:有圆饼形的、有长条形的、有方块形的,更有的做成了一条条的鱼,以庆来年的收成“年年有余”。
记忆中,每逢过年,除了要吃年夜饭,收压岁钱外,还一定要吃年糕。年糕最地道的做法便是白水煮了。雪白的年糕在翻滚的水中,柔情地舞蹈着,从锅底开出一朵又一朵水芙蓉,晶盈剔透。经过沸水的煮养,等到起锅,年糕已是滑溜溜、白嫩嫩的了。此时再蘸上一点糖,送到嘴里,甜在心里,寒冷的冬天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了。
继续向前走。我看见一个小摊贩正做着一串串的油炸年糕,小摊主红光满面,连做生意的小车上也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不一会儿,有几个人围在他摊前吃炸年糕了。来的人是越来越多, 炸年糕是越吃越香。
我最向往的吃法便是火煨年糕了。大冬天的,最好是雪花纷飞的,生一火炉子,看着通红的炭火,置一铁架子在炭火上,再把切成薄片的年糕放在铁架上,慢慢地用炭火煨。此时的年糕便像极了一只小羊羔,小羊羔的肚子越膨越大,越膨越大,简直成了一个白色的小气球。然而只要你用筷子捅破它干脆的皮儿,一下子,它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去。煨熟的年糕,里嫩外焦,烫得你是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就是不愿放手。就着松脆的皮,馋嘴急忙想尝一口,咬到嘴里还不停地翻动着,生怕烫到了……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烤着火,吃着煨年糕,更是一番温馨的滋味。
关于年糕的回忆着实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温暖了不少。那些祥和的人与事,那些温馨的人与事,永远为家乡的春节营造了温暖、热闹而又和谐的气氛。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收起
去你妈
家张很烦的
新年
时间如流水,放假没几天,已经有年味了。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腊八粥令人垂涎欲滴,腊八醋令人胃口大开。腊月27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用的干粮、年货。大年三十是最忙的了,上午,我和大哥二哥扫院子,我家、奶奶家、大哥家、伯伯家、大爷家。下午我们一起贴对联,挂灯笼、扫街道。当太阳亲吻西山时,我们家所有男人去请爷爷娘娘。回来后,天色已晚。这时全村人都来到大街上,聚在一起放鞭炮。二踢脚、烟花、震天雷,噼...
全部展开
新年
时间如流水,放假没几天,已经有年味了。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腊八粥令人垂涎欲滴,腊八醋令人胃口大开。腊月27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用的干粮、年货。大年三十是最忙的了,上午,我和大哥二哥扫院子,我家、奶奶家、大哥家、伯伯家、大爷家。下午我们一起贴对联,挂灯笼、扫街道。当太阳亲吻西山时,我们家所有男人去请爷爷娘娘。回来后,天色已晚。这时全村人都来到大街上,聚在一起放鞭炮。二踢脚、烟花、震天雷,噼里啪啦、砰砰呛呛,那声音,绝不亚于二战战场。
饱了耳福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过年,最重要的是“吃”。年夜饭上,什么排骨,鸡鸭鱼肉应有尽有,看都看不过来,只能静下心来,一道菜一道菜的品尝。在春晚、大餐和家人的陪伴下,我们快乐的送走了憨厚的金牛,迎来了威猛的玉虎。
大年初一我们都早早的起床了,就连我这经常睡懒觉的,也赶在太阳公公前起床了。给父母,亲朋好友拜年,一声真诚的祝福,在寒冷的冬天里温暖了他人的心。拜完年,我们召集全村小孩,兜里装着家长给的零花钱,一手拿着火柴,一手拿鞭炮,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再之后的几天里,是走亲访友的日子。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就算零花钱不多,也可以在亲戚家大饱口福。反正过年就是好。好吃好喝好玩~~~~~
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虎虎生威,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收起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大家对过年没有太大感觉了;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时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光。怀念,并不是因为觉得那时过年有很多美好,可能只是一种怀旧的情愫而已。
儿时的过年时光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尽管那时年味十足。所谓的年味都体现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的忙忙碌碌中。虽然年龄不大,可我却得和大人一起为过年忙碌着。父亲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弟妹都小,作为姐弟四个的老大,...
全部展开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觉得大家对过年没有太大感觉了;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时常怀念儿时过年的时光。怀念,并不是因为觉得那时过年有很多美好,可能只是一种怀旧的情愫而已。
儿时的过年时光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快乐,尽管那时年味十足。所谓的年味都体现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的忙忙碌碌中。虽然年龄不大,可我却得和大人一起为过年忙碌着。父亲是一个非常懒惰的人,弟妹都小,作为姐弟四个的老大,繁重的劳动自然而然就落在我和母亲的肩头。过年了要忙年货。那时的年货全都是自己家里亲手制作的。蒸米糕,蒸馒头,做豆腐,烙煎饼,样样都是细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道道程序,有的要用平板车把东西拉到磨坊磨成粉再开始着手做,有的甚至就是推着石磨一点点磨出来的,繁琐而又复杂。我就这样跟母亲后面忙碌着,起早贪黑,直到大年三十才能忙完了所有活,然后再忙着炸丸子,炒花生,炒瓜子。这些活简单,都是我一个人忙的。
三十晚上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包饺子,其实主要是我和我妈在忙活。印象最深的是那时饺子馅都是素菜,有的是大白菜加粉条,有的是酸菜加粉条。因为家里穷,过年难得称上几斤肉,母亲舍不得吃,留着年后家里来客人吃。那时心里总是想,哪年过年时能吃上顿加肉馅的饺子该多好啊。包完饺子,妈妈在家里再收拾收拾,我就领着弟妹去邻居家里看晚会了。我家买得起电视是我上高中时,那已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了。之前我们看晚会只能到邻居家里去看。
如果说过年还有快乐,那就是大年初一去串门拜年,能讨回很多零食吃,什么油条啊,糖果啊,瓜子啊,花生啊,能吃到这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家里穷,过年是穿不上新衣服的,所以直到现在,我对过年穿新衣服都没有什么概念。那时更拿不到压岁钱,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从父母那儿得过压岁钱。是穷人孩子早当家吧,我那时从不羡慕那些能拿到压岁钱的伙伴,我能理解父母的难处。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过年绝对是没有现在过年有意思的。比起那时,现在过年简直就像在天堂里一样舒服。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年味淡了,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呢?可能是我们的心淡漠了吧。物质的富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忙碌的节奏,扰乱了我们心境。我们耐不住寂寞,也受不了忙碌。太忙了,我们会抱怨太累;太闲了,我们会觉得太无聊。我们物质上什么都有了,到头来却发现心里是空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也许是自己小时候过年总是有很多遗憾,所以虽然现在过年味道不浓,但我依然很珍惜很享受这种感觉。每天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自由支配自己的心情,这是多么好的享受啊。不管别人怎样,年味儿是自己过出来的。享受假期的快乐,留一份闲心,有一份静心,多一点精心,加一点热心,照样可以过一个身心享受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春联里。同学们,说起春联,还有一个故事呢!春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春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小孩子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过春节的作文
过春节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金色的“福”字贴起来,节日的锣鼓敲起来!信步街头,陡然发现城里的年味已渐渐浓起来,离过年的日子也不久了,家乡的年糕又要飘香了……
记得儿时,过春节每户人家都要打年糕。我只见过一次用石臼打年糕的场景。将煮熟的糯米饭放入石臼中,两个年轻力壮的男子,一人一锤,锤打着石臼中的糯米饭,另一个人则双手沾水,不断地翻动石臼中的糯米饭团,这样不停地锤打翻转,将糯米饭团打得是又白又嫩、又细又软,从石臼中取出,用手搓成各种形态的年糕:有圆饼形的、有长条形的、有方块形的,更有的做成了一条条的鱼,以庆贺来年的收成“年年有余”。
记忆中,每逢过年,除了要吃年夜饭,收压岁钱外,还一定要吃年糕。年糕最地道的做法便是白水煮了。雪白的年糕在翻滚的水中,柔情地舞蹈着,从锅底开出一朵又一朵水芙蓉,晶盈剔透。经过沸水的煮养,等到起锅,年糕已是滑溜溜、白嫩嫩的了。此时再蘸上一点糖,送到嘴里,甜在心里,寒冷的冬天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了。
继续向前走。我看见一个小摊贩正做着一串串的油炸年糕,小摊主红光满面,连做生意的小车上也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不一会儿,有几个人围在他摊前吃炸年糕了。来的人是越来越多, 炸年糕是越吃越香。
我最向往的吃法便是火煨年糕了。大冬天的,最好是雪花纷飞的,生一火炉子,看着通红的炭火,置一铁架子在炭火上,再把切成薄片的年糕放在铁架上,慢慢地用炭火煨。此时的年糕便像极了一只小羊羔,小羊羔的肚子越膨越大,越膨越大,简直成了一个白色的小气球。然而只要你用筷子捅破它干脆的皮儿,一下子,它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去。煨熟的年糕,里嫩外焦,烫得你是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就是不愿放手。就着松脆的皮,馋嘴急忙想尝一口,咬到嘴里还不停地翻动着,生怕烫到了……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烤着火,吃着煨年糕,更是一番温馨的滋味。
关于年糕的回忆着实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温暖了不少。那些祥和的人与事,那些温馨的人与事,永远为家乡的春节营造了温暖、热闹而又和谐的气氛。
时间如水,光阴似箭,一年又一年飞快地过去了。马上我们就要“告别”2010年,向2011年的春节迈进。我心里可是高兴得不得了。
在春节里,外婆一定会把我从南郊接到乡下去和我的姐姐玩。我每次都会带去许多礼花。礼花种类繁多,有“月旅行”、“金色菊花”、“朵朵花开”。而我最喜欢得要数“黄金瀑布”了,你只要一点火,它就会从礼花筒里“飞”出一个大圆球,然后圆球就会越飞月高越来越大,最后会变成一条2米左右的金线。正当你觉得无聊准备走开时,它会突然涌出一股金色的“水”,可美丽啦,会令你大吃一惊。我们还会在半夜时放鞭炮。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放鞭炮前必须准备一杯温茶和一只面包。一边吃,一边喝,一边看爷爷奶奶放鞭炮。瞧,多自在。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能在春节吃到许多好东西。也许这些菜的味道不会亚于5星级饭店。有红烧丸子,清蒸甲鱼,红烧大排等可口的饭菜。我或许还能和姐姐收到人家送得许许多多的巧克力、糖果和零食。现在你一定和我一样,已经在擦那欲垂三尺的口水了。
我爱过春节,它不但让我长了一岁,还能给我我快乐。我爱过春节!
春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那一天全家都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年夜,我和爸爸、妈妈回到老家泰兴过年。一到家,爷爷、奶奶已经开始装饰房子了。窗户上贴着窗花,大门上贴着对联,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到处是新年的“味道”。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其中的很多小品、相声都逗得我哈哈大笑。过了许久,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五、四、三、二、一。”我正当数到“一”时窗外响起了一阵鞭炮声。我知道这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便大声说道:“新的一年到来了!要过年喽!”外面的烟花也很漂亮。有时像一朵花一样,有时像流星洒落,有时又像五颜六色的布拼在一起。大家都看着外面美丽的烟花,开怀不已地谈论着新的一年有什么打算。
大年初一到了,我一看到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