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添两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6:25:57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添两个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添两个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添两个二、“举贤才”与“有教无类”——教育的普及及全民素质的提高中国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已推行“选贤与能”的任用制度.进入阶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添两个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添两个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添两个
二、“举贤才”与“有教无类”——教育的普及及全民素质的提高
中国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已推行“选贤与能” 的任用制度.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从历代打天下到坐天下的政治实践中,深深感到重用贤才的重要性.伊尹讲的“任官惟贤材”[1],周武王讲的“建官惟贤,位事惟能”[2],都体现了“任贤”精神.而且自商代至春秋,还有不少君王破例从出身低微的人群中选拔贤才,并予以重用.伊尹、傅说、胶融、管仲、孙叔敖、百里溪等就是这样被选用的.正因为这些君王知人善任,才创造了“三代”的辉煌和春秋的“霸业”.
但是,“三代”的任用制度主要还是宗法等级世袭制.宗法贵族为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工之于恒为工,农之于恒为农”,平民百姓是与官无缘的.孔子幼时家境贫寒,自称“吾少也贱”[3].十七岁时,“尚未获得一般士的资格,不过是有自由身份的庶人而已”[4](P207).若不是当时用人制度的改变,孔子也就无法脐身于士大夫之列.为此,他主张“举贤才”,[5]以便为平民进入官宦阶层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同时他意识到:平民要进入官宦阶层,就必须提高其德才素质;而要提高其德才素质、就必须接受教育.正如其高徒子夏所说:“学而优则仕.”[6]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8]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启发”与“笃行”——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知识教育中,孔子不仅要求博学多闻,还要求学生将“学”与“思”相结合.孔子在施教中,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好学”的精神.孔于主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而且更要使学生乐于追求知识.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乐之”可以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最高体现.在道德教育中,孔于强调“为仁由己”[16],要求学生将外在的规范变成内在的自觉,并在“安仁”和“好仁恶不仁”[17]中表现其道德主体性.
颜回称赞孔子“循循然善诱人”[3].而孔子“善诱人”的绝招就是他所首创的启发式方法.他说:“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8]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精神,一方面表现为让学生先动脑筋思考,教师在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仍然不能搞懂的情况下才去启发他们;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经过启发后应能够举一反三,施教者如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即使讲得再多也没有用.
在启发式教学中,孔子提倡学生碰到问题就问“如之何”(怎么办).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7]即对于一个从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怎么去教他.他反对学生惟师是从,对额回“于吾言无所不说”[9]的学习方法提出了委婉的批评.甚至他还提出了“予欲无言”的教学思想,这意味着教师少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甚至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方法似乎更接近现代教育中的“发现法”.
孔子不仅引导弟子从历史文献中获取知识,而且在 “礼失而求诸野”和“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历史背景下,他把弟子引向民间、引向蛮夷.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为此,他常带学生出游,远至列国,在出游之中体验生活,培养处事应变的能力.可见,从社会中学习,是孔子教育的一大特色.
孔子还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孔子特别重视 “行”,把“行”观为“四教”(文、行、忠、信)之一.他认为,在“文”与“行”之间,“行”比“文”更重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9].对于做人来说,要“油于言而敏于行”[17];对于察人来说,要“听其言而观其行”[20].关于“用”,孔子常以学诗与学礼为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只有用来指导实践,产生实际效果,才能显示其价值.不能在实践中发挥效益,学得再多也没有用.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游历中教学的方法,是典型的素质教育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即使在实行现代化教学的今天仍然不会过时.
http://www.pep.com.cn/xgjy/jyyj/jykx/llqy/llts/200409/t20040926_126113.htm
是一整篇复制了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