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5单元卷子!5单元这单元全部都是新闻,消息之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13:50:34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5单元卷子!5单元这单元全部都是新闻,消息之类的!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5单元卷子!5单元这单元全部都是新闻,消息之类的!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5单元卷子!5单元这单元全部都是新闻,消息之类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5单元卷子!5单元这单元全部都是新闻,消息之类的!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5单元卷子!
5单元这单元全部都是新闻,消息之类的!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5单元卷子!5单元这单元全部都是新闻,消息之类的!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7--8题.(4分)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7. “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2分)
8.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以后,从第四句中的“归”可以看出,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面的字词.(1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 劳:
10.翻译下列的句子.(2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作者又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分)
12.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再谈谈我们中学生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3分)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25题.(共29分)
(一)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15分)
不久前,中国和美国爆出了关于各自国民素质的新闻.
我们的新闻是: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为51.7%.然而,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而美国的新闻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41个国家的调查,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在各国平均线下.其实,这在几年前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实际上,美国八年级学生的表现和以前相比,这次还有所提高.但这个消息还是很有爆炸性.主要报纸连篇累牍地讨论,仿佛全国陷入危机.……
看来,人家对这个坏消息本能的反应是:没有数学,国民丧失了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的混合.
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观众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就很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中国人是否阅读,将从某种层面上说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13、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花边新闻:
(2)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
白领:
(3)国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
异想天开:
14、开头引用了中美两国有关国民素质的新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5、作者认为阅读的特点可概括为哪两种?(2分)
16、第9段“这对能保持自己的工作就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2分)
17、联系全文,作者认为读书率下降将会导致什么危机?请作概括说明(要求在20字以内)(2分)
18、全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用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2分)
19、你认为提高读书率的有效途径有哪些?请列举出你认为可行的两条措施来.(2分)
(二)草 莓 (14分)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 ,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斯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宇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20.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空格中.(3分)
21.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在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里,作者笔下的秋天又有什么特点?(用4个字概括)(2分)
22.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3.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2分)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24.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4分)
“有所剥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增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作文(5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含,处处显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便可“滥施于人”?
“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
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就不会是“失败之母”?
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
根据材料的提示,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以“走出哲理的误区”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可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情感等.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
五、附加题(10分)
2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⑴--⑶题.(5分)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⑴ 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1分)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期:( )
⑵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⑶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乃往,身自罢之.
28、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5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
韶关市200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答题卷)
说明:
1.全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满分为120分.
2.考生答题必须全部在答题卷上作答,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按要求写、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2B铅笔将试室号、座位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4.做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按各题要求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不能用铅笔、圆珠笔或红笔作答.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和涂改带.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7分)
1、( )(2分)
2.( )(2分)
3、(共10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 (4分)
人有悲欢离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共6分,每小题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分)
人物姓名 相关情节(10字以内) 被感动的原因(15字以内)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7、(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分) ①鸿儒: ②劳:_____________
10、(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13、(3分)
(1)花边新闻:
(2)白领:
(3)异想天开:
14、(2分)
15、(2分)
16、(2分)
17、(2分)
18、(2分)
19、(2分)
20、 (3分) □□ □□ □□
2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 ](2分)
24、 (4分)
“有所剥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增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附加题(10分)
27、⑴(1分)期:( )
⑵(2分)( )
(3)(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5分)下联: __
四、作文(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