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好人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3:52:24
扬州好人有哪些扬州好人有哪些扬州好人有哪些2010年度“十大扬州好人标兵”候选好人事迹简介1.王文清:救助他人是他“痴迷的事业”.他捐款的范围很广,地震了,他捐款;希望工程,他也捐;艾滋病、白血病患者

扬州好人有哪些
扬州好人有哪些

扬州好人有哪些
2010年度“十大扬州好人标兵”候选好人事迹简介 1.王文清:救助他人是他“痴迷的事业”.他捐款的范围很广,地震了,他捐款;希望工程,他也捐;艾滋病、白血病患者,他同样捐;流浪人员、遇到困难的陌生人,他也慷慨解囊……扶贫帮困22年,他捐助的对象多达200多名.从他参加工作至今,至少捐出50万元,而他一直过着节俭、清贫的生活.去年12月28日,他从江苏高速石油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双沟加油站调至东台任站长时,几件衣物、40多本义务献血证、数百张汇款收据就是他的全部行囊.他还“痴迷”于无偿献血.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参加无偿献血.10多年来他累计献血超7万毫升,相当于体内的鲜血换了15遍,可挽救70条生命!(“中国好人榜”8月上榜好人)
2.王德琴(女):扬汽集团吉祥分公司司机.深夜,她将迷路的高龄老人免费送回家.年初,她成为一名孤女的“爱心妈妈”.13年来,她在车上捡到的物品有手提电脑、手机、上万元现金等,她都一一交还失主.别人开出租都是为了赚钱,她有时候还要贴钱.有一次,她在路上碰到一对从合肥来扬州投靠亲友的小夫妻,身无分文,她载他们到达目的地后,还掏出10块钱给他们买快餐.为了照料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朱永清,她曾经错过两次姻缘.她说:“我开出租13年,没啥大本事,只想热心对待身边每个人,大家都好.”
3.冯伯来刘逸蓉夫妇:21年前,20岁的她是曲江邮电支局的临时工,在投递邮件时,结识了扬州食品公司良种场的门卫谢孝水老人.21年,她和丈夫默默无闻地照顾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平时常给他洗衣做饭,每到春节,还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为老人烧一锅他最爱吃的蹄子汤.在老人生命最后4个月住院期间,冯伯来刘逸蓉夫妇轮流守在老人身边,精心伺候,端屎倒尿,为老人擦洗身体.最后,就像亲生儿女一样为老人送终.老人在弥留之际郑重立下遗嘱,将4.3万元遗产全部留给他们.而他们却将这带着“爱的温度”的4万多元变成助学基金,先后资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孩子和宝应鲁垛镇的贫困儿童.(“中国好人榜”8月上榜好人)
4.刘小琴(女):她是江都市环卫处城南公司的一线清扫工.效率高、标准高、肯吃苦、讲奉献是干部职工对她工作的普遍评价.生活中的她朴实憨厚,家境并不富裕,日子很清贫,但她一直坚守道德底线,一颗金子般的心感动了很多人.2010年12月6日,她在建都路清理垃圾时,捡到一只黑色皮包,内有现金1万元、黄金手镯一只、金项链两根、戒指一枚及银元数枚.面对钱物,她不为所动,主动迅速地向经理汇报并寻找失主.面对失主的感谢,她只说了一句:“这是我作为环卫工人应该做的.”她用朴实的言行展现了环卫工人高尚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5.孙云凤(女):她25岁那年,与当兵的张永宽订婚.张永宽回到部队的第四天,在执行某国防施工现场排哑炮任务时,不幸被炸,双目失明,少了一只胳膊.命运的残酷,让年仅28岁的铁骨铮铮的汉子陷入极大痛苦.就在张永宽最为痛苦的时候,她不顾街坊邻居的议论和父母家人的劝告,毅然走进了张永宽的生活,让他过上普通人应有的幸福生活.她坚信:爱,能弥补生命的残缺.她说:“他没有眼睛,我就是他的眼睛;他没有胳膊,我就是他的胳膊.”35年来,他们患难与共、相濡以沫;35年来,他们不离不弃,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真情故事.(“中国好人榜”9月上榜好人)
6.孙程:他从2001年开始加入无偿献血者行列,至今已献血7.5万毫升,相当于15个健康人的全部血量.为此,他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05年,他从中心血站工.余下全文>>
一一tong 4-05 16:55
民警徐兆华现在成了“名人”.他二十多年如一日,一直工作在城市的最基层——社区.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为居民办实事、做好事、解民困、排民忧.平凡的“好事”积累多了,便成了不平凡的“好人”.“好事”、“好人”,渗透着敬业爱民的精神.教师殷小平现在也成了“名人”,她是一名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的普通教师,三十多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事业上.她像母亲一样关爱学生,在她那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她的行动准则是“工作第一”,为实践这个准则,她长期超负荷地工作,病倒了住在医院里仍然念念不忘她的学生、她的班级、她的教学.
敬业为民的“扬州好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勤奋敬业而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而又绝不张扬、兢兢业业而又默默无闻.他们有勤奋为民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他们无惊天动地壮举,有润物无声善行.因此,“敬业为民”这一类“好人”往往难以被发现,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好事”积累到一定的量或因为某种原因才被人们认识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