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23:34:30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盐铁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

全部展开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收起

文言文里常用(于 见 被 为)表示被动,但是有时被动的意思并无结构上的标志,要通过主语和谓语的意义关系上表现。举例(为)即自已心为形役。(于 见)遂见用于小邑。(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