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02:34:22
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
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
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从小就很讲究义气,喜欢帮助弱小,时常和豪侠子弟交往,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剑术,青史上记载的许多侠客,都是他模仿的对象.也因为太入迷了,整天和权贵子弟纵酒谈乐,不务正业.这样的生活持续一段时日,直到中年,一事无成,才悔悟先前的颓废无知,从此立志向学,专心於文章写作.他有两个文章写得很出色的哥哥,王之咸、王之贲,在他们的指导下,王之涣不久就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作起文章也不输两位兄长,令人刮目看.由於天性豪迈,对於参加科场考试一点兴趣也没有,学成后到处拜访名人.他担任过主管文书簿记的小官,后来因受诽谤而辞职,过著游山玩水的生活,访寻黄河南北的名胜古迹.
有关他的事迹不多,但「旗亭」宴饮一事,可是流传千古的美谈,提到王之涣,就不能不说旗亭故事.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唐朝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个人名气都很大,谁也不输谁,谁也不服谁.有一日,天气冷下著小雪,三位诗人来到旗亭,小有名气的歌妓,奏起了各种乐器助兴,曲曲动听,都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一向对诗歌颇自负的王昌龄,这时开口说:「我们三人各拥有诗名,谁也不服谁,到底那个人最好?每每争执不下而难以定夺,何不趁著这次聚会,暗地里观看那些歌妓的演唱,看她们所吟唱的诗是谁写的,谁最多,谁就是第一名,以此类推,你们意下如何?」高适和王之涣对自己充满信心,便一口答应.话才说完,就有一位歌妓打著节拍唱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唱的是王昌龄的诗句,王昌龄立刻在墙上画一,并且说著:「绝句一首.」没多久另外一位歌唱著:「开箧泪霑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还未唱完,高适就学王昌龄在墙壁上横手一画,说:「是小弟的绝句.」不久又上来一位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我的!」王昌龄在墙上画上第二画.王之涣自以为得名很久了,不料接连落空,心里不是滋味,赶忙站起来他边说边指著其中最年轻俊美的说:「那位梳著双髻,云鬓像秋水,现在正红得发紫的歌妓,你们看到没有?」高适和王昌龄都点了点头,王之涣继续说:「看她所唱的,一定是我的诗歌」过了一阵,终於轮到那位他们等待的人了,她轻展歌喉,声如黄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焕的诗.
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正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王之涣诗集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
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
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
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唐代边塞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另外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全部展开
唐代边塞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另外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收起
岑参
王昌龄
岑参
高适最为著名
踞教科书说,高适王,王昌龄,岑参,李欣是最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
1王昌龄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 军 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全部展开
1王昌龄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 军 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 东门送 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4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6高适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 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 胡儿十岁能骑马。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从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上,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想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收起
在下以为应该是岑参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
全部展开
在下以为应该是岑参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像炎热逼人。《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这是少数民族的神话,经“好奇”的浪漫诗人加以渲染,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是:“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的陈设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是:“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这些都是习于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很平凡,情意却很深厚。但是,他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
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更表现了他把国事放在首位的动人心情。
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诗说:“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这种心情也可以说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对安史之乱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在他的名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学习。
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夜读岑嘉州诗集》)。评价虽或过当,岑诗感人之深却可以由此想见。
简介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
优钵罗花歌并序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天宝庚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刀众草,势笼众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点评: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信口而成,不假雕琢,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收起
七绝圣手王昌龄
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
高适(公元704-765)的郡望是渤海蓨县,其地唐属德州,今属河北景县。他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父亲高崇文官终韶州长史,韶州即今广东曲江。高适早年便随父亲旅居岭南。高崇文后来死在任上,高适就又回到中原,客居梁宋之间。高适在诗中多称自己住在“宋中”、“淇上”、“濮上”。宋中是当时的宋州睢阳郡,其地为今河南商丘。淇上是当时的卫州,...
全部展开
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
高适(公元704-765)的郡望是渤海蓨县,其地唐属德州,今属河北景县。他的祖父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父亲高崇文官终韶州长史,韶州即今广东曲江。高适早年便随父亲旅居岭南。高崇文后来死在任上,高适就又回到中原,客居梁宋之间。高适在诗中多称自己住在“宋中”、“淇上”、“濮上”。宋中是当时的宋州睢阳郡,其地为今河南商丘。淇上是当时的卫州,今河北卫县;濮上是当时的濮州,今河南信阳,两个地方当时都在黄河以北。位于淇、濮与宋中之间的就是梁,当时为汴州,即今河南开封。高适自己在淇上有一所别业,但收入很有限。父亲死后,高适贫苦无依,靠着向亲朋好友索求借贷维持生计,这就难怪他的行迹会遍及梁、宋、卫这样一片广大的地区了。
高适的性格,拓落不拘小节,务功名,尚节义,喜言王霸大略,衮衮不厌,属于心胸豁达、擅长纵横论辩的一类。他不愿意耕作,不屑于料理他那份田产,也就是“不治生事”。历史上像他那样不治生事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演 。刘邦和他的二哥“刘仲”比,刘演和刘秀比,都是出名的能“不治生事”。当然,高适所生逢的年代天下太平,李唐的运脉正隆,他不可能有什么非分之想。然而自宰辅以下还是可以做的,这个志向也已经不小。偏偏他又耻预常料,不愿参加普通的进士考试。耻预常料,那就是想要考取特科,即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这却要等待机会,因为它不是年年都有。谁知时光飞逝,一等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光阴,即使是从九品的小官做起,熬年头也该熬到郡太守一级了。可是,高适等到两鬓染霜,依旧是两眼空空。万般无奈之下,他就只有效仿他的同乡、汴州雍丘高阳乡的郦食其,做不成儒者,便做酒徒。
《新唐书》说高适“少落魄”,应邵解释“落魄”之义,是“志行衰恶之貌也”。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说高适“隐迹博徒”。那么高适当时的志行之状,就可想而知了。酒之意在于狂,博之意在于赌,高适就在以他的全部生活作赌注,宁愿成为酒徒,宁愿生活一贫如洗,也要赌。凡赌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一朝成名,要么一落千丈。这期间高适的诗中常露出两种口风:一是胸怀大略,显出随时可以身干青云、青紫俯拾的气象;一是甘愿做一个草莽野人,隐迹田园而不求闻达。这就是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之意了。放出这样两种口风有个好处:一是有了功名,足以显示出自己胜人一筹,我本不愿为官,但朝廷圣明,贤才必用,天命下达,我怎忍违之?即使终生不被任用,那也是我性情所好,不是我一心想做官而遭别人嫌弃,不能因此怀疑我的品行才智。
唐风豁达开放,士人求取功名都直言不讳,上书阙下,往往自报家门。李白有《上韩荆州书》,杜甫有《三大礼赋》,高适有《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与《留上李右相(李林甫)》二诗。李白文中说:“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杜甫说:“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他们言语之大,情意之急切,已到了直接伸手要官做的地步。这在后世是不多见的,但在唐代却很一般。从这点来看高适当时的工于心计,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心计归心计,嘴上说归隐,外人看不出,而在高适自己心中却不能不焦急。而且,随着岁月蹉跎,他是越来越急,简直称得上是心急如焚了。古往今来赌输了,徒具英雄气概而老死于妻儿之侧的人,不计其数,高适很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然而,高适赢了。他这一出人博徒,果然才名便远。贾谊说:“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后世的英雄豪杰,又何尝不是如此?高渐离、朱亥隐于市屠,侯生、张耳抱关守门,后来都名扬天下,令有志之士击节扼腕。天宝八载,宋州刺史张九皋荐举高适应制举有道科,高适终于诗名半天下,黄绶翻在身,一举跃登龙门。不过到天宝那个时候,制科已经很平常了,实际上仍是常科。高适也只当上一名县尉,一县之中,居于县令、县丞、主簿三人之下,所以三年后他就辞官了。直到天宝十二载,高适才盼到了他一生进退的第二次契机,就是由田梁丘推荐,到边塞武威(今甘肃武威),在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任掌书记。美中不足的是,这时高适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整整五十岁了。为这人生的一大博,高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历史上年过五十才出头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赵人荀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后独霸稷下,三任祭酒,最为老师;一个是西汉的主父偃,一岁四迁,别人担心他太盛,他就说了那句名言:“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大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到武威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正应了高适自己的一句话:“时平位下,世乱节高。”天下昏乱,忠臣乃见,高适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以功名自许,一年之中,连迁左拾遗、监察御史、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大夫数职,转眼之间,就做到了淮南节度使。有唐以来,诗人显达至节度使者,唯高适一人而已。
历代诗人之中,数唐朝诗人的成就最大,但他们的身世地位也最为卑下。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常建,做官都是做到县尉即止。论其诗则光焰万丈,论其官则不过八品九品,在当时是极其微不足道的。无怪乎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要感叹“才高无贵仕”了。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承平日久,员位已满,官吏滞壅;再一个就是士人自己这方面有了缺陷。唐前期的士人,虽然也参加科举考试,但仅把它看做是一种形式,一种智力标志。考的虽是诗赋,选出来的却都是深明吏治的人物,这些人出将入相,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到后来就不同了,世风浮华不实,口上说有青云之志,实际上缺乏才干,眼高手低。即以李白、杜甫二人而论,其诗歌上的成就固然举世瞩目,但论其政治才能,像李白的终日沉饮傲放,引足令大臣脱靴,实乖大体,自然要遭斥退;杜甫性情褊躁傲诞,清狂龌龊无器度,自以为纯儒,而妻子不保,儿女至饿死,正应了司马迁那句话:“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即从此一方面批评高适说:“意在退处者,虽饥寒而不辞;意在进为者,虽沓贪而不顾,皆一曲之士也。高适尝云:‘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可仕则仕,可止则止,何常之有哉?适有《赠别李少府》云:‘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赠韦参军》云:‘布衣不得干明主,东过梁宋无寸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其生理可谓窄矣。及宋州刺史张九皋奇其人,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曰:‘此时也得辞渔樵,青袍裹身荷圣朝,牛犁钓竿不复见,县人邑吏来相邀。则是不堪渔樵之艰窘,而喜末官之微禄也。一不得志,则舍之而去,何邪?《封丘诗》云:‘我本渔樵孟潴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其末句云:‘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则不堪作吏之卑辱,而复思孟潴之渔樵也。韩退之云:‘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其此之谓乎!”那意思就是说,既然要退隐就不要再有怀怨,既然要求功名就不能耐不住烦嚣,为什么没能做官便牢骚满腹?既已做了县尉,为什么开始那么高兴,后来又轻易舍弃?引韩愈的诗说,像高适这种人,隐居要挨饿,因为不愿躬耕务农;做官又拿不起来,因为缺乏才干,结果就是怎么都不行,怎么都要有怨言。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样一联系起来,葛立方的批评实在是非常苛刻。
不过,葛立方这样批评高适,也不太属实。高适其实是一个十分切于实际,不务虚名,精明能干,不肯妄自菲薄的人。他借助安史之乱的契机,“义而知变”,扶摇直上,就说明了这一点。叔孙通说鲁诸生是“鄙儒,不知时变”。“变”这一个字,不是轻易能做到的。所以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又评价说:“高适,诗人之达者也,其人故不同。甫善房琯 ,适议独与琯左。白误受永王璘辟,适独察璘反萌,豫为备。二子穷而适达,又何疑也。”为什么高适做到了节度使,而李白、杜甫未能?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岑参(公元715-769)的郡望是南阳棘阳县,自南朝梁时迁居荆州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岑参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时的名相,伯祖岑长倩为武则天时宰相,从伯父岑羲为唐中宗、睿宗时宰相。后因岑长倩、岑羲得罪被杀,家道中衰。岑参的父亲岑植,官终仙、晋二州刺史。岑参自己在京畿雩县(今陕西户县)终南山下的高冠谷,有一所别业,但境况不佳。 岑参虽也有功名之心,曾献书长安,但他的性情,却是近于道家清逸的一类。他曾一度在嵩山和终南山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山水诗写得极好。后来高中进士,不久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
岑参一生中五次入戎幕,两次出塞,仅此而言,唐以来的诗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这对于清逸俊秀的岑参来说,实在是难为他了。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岑二人,高适享年六十二岁,岑参享年五十五岁。高适长岑参十一岁,而比他早四年辞世,二人基本上是同时之人。
高适游历河朔的蓟门、卢龙,是在开元十九年他二十八岁的时候。岑参游历河朔的冀州、定州,则稍迟至开元二十七年,当时他二十五岁。开元二十七年岑参游河朔归来作为开始。稍后至开元二十九年,高适则有好友李颀的辞官及走访。天宝三载,岑参进士及第任右内率府参军,同年,高适有与李白、杜甫的梁宋之游。天宝八载,岑参赴安西边塞,同年高适应制举中第任封丘县尉。岑参于天宝十载返回长安,次年,高适辞官。到天宝十一载秋,二人一同参加了长安慈恩寺的诗会。之后,天宝十二、十三载,高岑分别奔赴河西的威武和关外的北庭。唐肃宗至德元年、二年,长安收复,玄宗退位,高适升至淮南节度使,岑参也从北庭回到长安任右补阙。大乱之后,两人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开始,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已告一段落。
高适与岑参相互认识,但是来往不多。天宝十一年秋,八位诗人汇聚长安,同赋慈恩寺浮图诗,岑参所赋的一首就是《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他们二人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如王昌龄、杜甫等人。王昌龄与高适的交往,有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流传;与岑参的交往,有王作《留别岑参兄弟》、岑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并存。杜甫与高适早年在汶上既已相识,其后于梁宋再次相聚,晚年又相逢于蜀中;与岑参也早在天宝八载岑参出塞前已相识,有《九日寄岑参》诗为证。杜甫晚年还有《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一诗,同时写给高岑二人。高适受前辈诗人李颀的影响比较大,岑参受王昌龄的影响也比较大,李颀与王昌龄二人复有来往。
由高适、岑参二人的交往,可以引出当时的许多著名诗人,透视出一个诗人群落。其中,李颀、王昌龄、王之涣、崔颢在开元年间就已成名,都写边塞诗,是盛唐边塞诗人的前辈。常建、薛据、孟云卿均有为人骨鲠、词气伤怨的特点。储光羲、綦毋潜属于恬淡清远的一派。李白的风格迥异于众人,杜甫则在众人中成名最晚,作品大都写于安史之乱以后。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流落不偶”。李颀“惜其伟材,只到黄绶”。王昌龄“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常建“沦于一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薛据“尝自伤不得早达”,“晚岁置别业终南山下”。孟云卿“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栖栖南北,若无所遇,何生之不辰”。李白、杜甫虽有忠孝之心,济世之志,但他们的人生际遇,简直可以用终生未得归宿来概括。所以《唐才子传》评其二人:“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观李杜二公,语语王霸,惜乎奇才并屈,徒列空言”。现在读李白至德二年在浔阳狱中写给高适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其中说“高公镇淮海”、“临歧竟何云”,分明有向高适求助之意。杜甫居蜀落魄,也曾依靠高适,所作《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诗中,有“何时救急难”之句。此等情形,与三人早年同游梁宋,裘马轻狂,慷慨赋诗,简直难以并提。李杜晚年之困顿,于此可窥见一斑。
在唐代中前期,有一批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人,其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蔚为大观,被后人称之为“边塞诗派”,这些诗人被后人称为“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中的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王维、高适、岑参等,以高适和岑参最具代表性,合称“高岑”。
岑参(约715-769),从天宝八年(749)起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八年边塞生活。
高适(约702-765),曾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任掌书记,接触到大漠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为其边塞诗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背景资料:边塞诗人的部分诗作。
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收起
王昌龄
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