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2000字谢了啊!速来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6:19:46
论语心得 2000字谢了啊!速来啊
论语心得 2000字
谢了啊!速来啊
论语心得 2000字谢了啊!速来啊
浅谈《论语》
诸子百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儒家.
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论语》.
中国人对于孔子的记忆,大多是他的一些话,而不是他这个人.
他这个人由于被历朝历代供奉推崇了一千多年,也就失去了一个活生生的他.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没有很强的逻辑性,许多都是就事论事,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
简约,但是,不简单.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对于现代,仍有其积极意义.
孔子的“仁”
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他反对过度地剥削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残暴统治.《礼记》记载他周游列国时,与学生从泰山经过,有一个妇女在哭,因为老虎吃掉了她的公公和丈夫,现在又吃掉了她的孩子.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搬走呢?”她说:“这里没有恶政与税收.”孔子马上对学生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他让学生记住,残暴的统治比老虎吃人还要厉害.由此,他进一步确立了以“仁”为中心的政治观念.
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他的学生颜渊曾问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克制自己,使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言行与礼相符合,天下人就会说你仁了.要实现仁在于你自己,而不是在于别人.颜渊又问“仁”的具体内容,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情不做.这也就是说,人要善于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制.
孔子讲“仁”的最基本意思是爱人.孔子讲的爱人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自己的亲属、亲族,还包括社会上的所有人.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须尊敬兄长,为人要严谨守信,广泛地去爱别人,就逐渐接近仁了.孔子的学生子夏还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说的也是广泛地去爱别人.
孔子的教育实践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实践主要是:因材施教.他认为中等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而中等以下的人,便不可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因此,他能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施以不同的教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又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先进》)
冉求为人谦虚,缺乏闯劲,遇到事情,孔子便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总喜欢抢在别人前面,遇到事情,孔子让他征求父母和兄长的意见后再去做.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变,他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诱导,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一次,孔子带学生到郊外,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他想到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会,便指着松林对他的学生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经过最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只有松树是最经受得住寒冷考验的.意思是要他的学生能够经得起各种严酷环境的考验,并通过考验认识一个人的品质.又一次,孔子来到河边,看到滚滚而去的河水,对他的学生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消失的时光就像滚滚的河水,昼夜不停.这是想提醒他的弟子们,时光一去不复返,要及时进取,奋发图强.
孔子鼓励学生要勇于思考问题,将思考问题看作学习的一部分.他告诉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他还以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心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结果没有好处,不如去学习.也就是说,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
《论语》的另一特点是格言化.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等等,不胜枚举.这样的语言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多数都成了格言,活跃在古今文章中,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成了永久的、不朽的语言,这也是《论语》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重大作用以及人们对《论语》的推崇.
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
但中华文化之精神,并非所言儒家唯此,启自三皇五帝,我中华文化之根源在于人与自然,内化以儒为主显的人伦道法派系,外化以道为著称的天人通透派系,然则又外内相透,互通神灵.中华文化之流传发展,在各代各有潮落,千百思想,竞相争取,终造就中华传统精髓.
或许,批判地继承,才是我们最应采取的态度.
主要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
百度百科•孔子
《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 余秋雨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语》心得 于丹 著 中华书局
《论语通译》 延边人民出版社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三秦出版社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
全部展开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收起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阐明:“《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
全部展开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阐明:“《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有着“和”的品性,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