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2:09:15
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
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
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
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
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
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为他这样做会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为.让人们为之钦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苟同的理由是因为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况且,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没有战争,没有痛苦,过着美好的生活.所以,用不着轰轰烈烈的去死.其次,不用,有时也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然而有时,即使你轰轰烈烈的去死了,也不一定会得到“英明一世”,“千古流芳”,反而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有一句成语说的好“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每天在吃饭和睡觉前,总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借以不忘亡国之恨.最后,不也是把吴国给打败了吗!
越王并没有因一时之恨而“飞蛾扑火”,即没有去“轰轰烈烈的死”,但是结局仍旧还是随了他自己的意愿.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并不都须非要以轰轰烈烈的死来换取成功.
这是我的一孔之见,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我的确是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