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展开联想,改写一篇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8:48:26
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展开联想,改写一篇文章
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展开联想,改写一篇文章
读《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展开联想,改写一篇文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读后感
以前,我读辛弃疾的词都是愿意从他词里去感受“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那种慷慨激扬的爱国之气.
今天所读的这首西江月却是他描写农村夏夜的词作,在这首词里句句都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视觉、细腻的感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明月别枝惊鹊”我读到的词解是:从山后升起的明月惊动了枝头的喜鹊而飞到别的树枝上去.而我却认为这句词解应该是:突然从云层中路出的明亮月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喜鹊而使它飞到了别的树枝上去,这样正好与下一句“清风半夜鸣蝉”中突然骤起的风将树枝上饱睡得夏蝉惊飞,留下一声蝉鸣而吻合;同时“稻花香里说丰年”词句里那稻花的香气也正是因为天上飘动的乌云所带来的风而钻到作者的鼻孔里,使作者从稻花的香气中仿佛闻到了丰收的气息,也许还有作者对因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能有一个解决温饱的丰收之年所赋予的一种期盼吧!而下一句“听取蛙声一片”一是写因大雨将至时的一种自然现象,我想作者还想借欢腾的蛙声,来比喻百姓期盼着这个丰收年时的欢悦心情呢!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看着原是两句各不相干的对仗句,实际它们却和上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仗句中所埋下的伏笔正好对接:从云层缝隙中看到的闪烁星光和从云层后突现的明月、山前滴落的雨点和惊飞鸣蝉的骤风都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因果关系.而这上下两片中的对仗句同样体现出了复杂多变的夏夜天气特点,也正好说明作者是经常生活在百姓身边,熟悉农村百姓生活以及农村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结果.
因骤起的风、风飘过来的稻花香气还有只能看到几颗星星的乌云,作者就已经感觉到了雨的脚步正一步步的逼近,而“两三点雨山前”中的雨点更加重了作者的担心,使他产生了急于寻找避雨地方的渴望.而正是这种大雨将至的情形与投店的急迫心情才引出“旧时茅店社林边”这句词,本来经常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他,对沿路的景物记忆犹新,想到土地庙旁边的那家小店应该离此不远了,可因为他心情急迫,恨不得马上就赶到小店中.
“路转溪桥忽见”恰恰是在作者急于赶到小店的迫切期望中,忽然在转过一道弯,踏上架在潺潺溪水的小桥就看到了那家小店时,从着急转为喜悦的心情转换,在这句词中,一个“忽”字,就把作者急于见到小店到见到小店后之间的心情变化,巧妙而又生动的联系起来了,仿佛让人都能听到他那一路提着的心,因突然看到小店而放回去的声音.
这首词作者仅仅用了五十个字,就把一个农村多变的夏夜中各种能看到、听到、闻到和感觉到的自然现象,生动、细致的描绘了出来,使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明月别枝惊鹊”中“惊”字,它不单单仅是与“清风半夜鸣蝉”中“鸣”字作为对仗句中的平仄韵对仗;我理解也有:在突然露出光辉的明月惊飞树上喜鹊的同时,而因喜鹊的惊飞产生的响动,同样使作者心里也是一惊的情绪在里边吧!
我喜欢这首词,不单因为它是有别于其他词人那些风月之作,而是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的作品,只有通过对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对农村各种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了解才能写得出来,不像有些作品只是华丽词藻的堆砌,细读起来反是空洞无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