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6:16:51
明朝灭亡原因
明朝灭亡原因
明朝灭亡原因
财政危机
明中叶,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足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流民现象的加重
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估计,当时全国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地处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交界的荆襄山区,是当时流民的重要去所,这里山谷厄塞,川险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垦,封建统治也比较薄弱.从正统以来,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间,大约聚集了几十万.
明中叶的农民起义
明代中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多样,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
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广大流民的坚持斗争下,明朝政府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
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起义.这些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