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3Q注意:是真正含义,不是人云亦云的大众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40:22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3Q注意:是真正含义,不是人云亦云的大众解释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3Q
注意:是真正含义,不是人云亦云的大众解释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3Q注意:是真正含义,不是人云亦云的大众解释
清照主张词要讲“故实”(即要用典故),要讲格调高雅、典重.而柳永词喜用口语、用俗语、俚语,再加上柳词内容有许多写下层人物(如演员、妓女等)的情爱,所以出身于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的李清照就认为“词语尘下”.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于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阁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因而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变雅为俗,着意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比较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其中的确有流于庸俗者,但据此而予以全盘否定,这种理解其实是有偏颇之处的,其实柳词当时很受欢迎,有道是“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也!
这是李清照批评柳永的词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代表的是李清照诗词典雅美的观点。 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柳永的词也是和音协律,但是,词的内容确实世俗俚语,轻佻,不典重。虽然李清照对柳永的新声是肯定的,但对于柳词还是有些鄙夷,也许认为柳词中俚语太多,风土味太浓。 柳永何许人呢?柳永(公元987—1053),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其父柳宜,曾任国子博士、工部侍郎等...
全部展开
这是李清照批评柳永的词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代表的是李清照诗词典雅美的观点。 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柳永的词也是和音协律,但是,词的内容确实世俗俚语,轻佻,不典重。虽然李清照对柳永的新声是肯定的,但对于柳词还是有些鄙夷,也许认为柳词中俚语太多,风土味太浓。 柳永何许人呢?柳永(公元987—1053),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其父柳宜,曾任国子博士、工部侍郎等职。而其本人乃北宋颇具开拓性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词多描绘妓人生活,尤擅写羁旅行役之情。所作慢词居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音律谐婉,然其仕途经历,坎坷曲折。后人将其归结为,行为不检点及所作艳词。“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柳屯田,即柳永。景佑元年(公元1034)进士,曾做睦州团练推官、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吹剑录续》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吾词与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柳永与苏轼,分别为北宋婉约、豪放派之代表。费衮《梁溪漫志》曰:“士大夫不能颂坡诗者,自觉气索。”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柳词,流传之广。其所作总是不胫而走,连皇帝亦对其耳熟能详。李易安《词论》:“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其长期滞留京城,多游狭邪,留连坊曲,以小词声传一时, 作为官宦子弟,自然以功名为重。然柳永整日在瓦子勾栏间,依红偎翠。一面渴望通过科举,为帝王师;一面填词著文优游自得,幻想两全齐美的好事。且看其两次落榜之后,如何自我安慰:“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来,柳三变终于考得进士,仁宗御笔圈点时,见其姓名,曰:“此人好‘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临轩放榜,竟黜落之。自称“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只好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以卖词为生,混迹于世。柳永自述:“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美。”妓家有言:“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其缠绵悱恻,可见一斑。有词为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收起
虽然符合音律,但词语太俗 也就是表里不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