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斯洛的“存在性需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8:26:43
什么是马斯洛的“存在性需求”什么是马斯洛的“存在性需求”什么是马斯洛的“存在性需求”朋友所问的“存在性需要”即常说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概念及理论介绍如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

什么是马斯洛的“存在性需求”
什么是马斯洛的“存在性需求”

什么是马斯洛的“存在性需求”
朋友所问的“存在性需要”即常说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概念及理论介绍如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
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什么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2、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点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
马斯洛将需求划分为五级: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附加马斯洛个人及成就简介:
一 生平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和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1964)、《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的境界》(1970)等.
二 人格自我实现论
(一)需要层次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 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
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
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
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二)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3、行为的自然流露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
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7、体验的时时常新
8、社会感情
9、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10、民主的性格结构
11、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
12、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3、创造力
14、对文化适应的对抗
(三)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
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
三 教育心理学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 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 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 超越性原则
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 价值原则
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四 以人为本的管理
马斯洛很早即关注人的因素.当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马斯洛最早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 他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新方法来加以解决,建立起某种环境条件,使个人目标与该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即,无论何种管理都应以人为本.
首先,他尊重个人,强调自我实现,主张以最简单的方式,对人类劳动、生活和谋生的方式进行合适的管理,认为合适的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的或革命性的技巧.
其次,他认为,推进健康管理和协同管理,要修改在大型组织里一直在起作用的那种顺从性的行为,让人们在一个公司里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工作不成为一种工作,而成为自己喜欢的娱乐.
第三,他盛赞协同,主张一个追求自身利益的人,同时也自动地帮助了别人;无私奉献帮助他人的人,同时也得到自我需要的好处.
最后,他极力主张不要将权力赋予给“为得到权力而追求权力的人”.
马斯洛的观点很具有颠覆性、穿透性和准确的预见性.几十年过去了,其有关要求自我实现的员工、培养客户忠诚、树立领导风范以及把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创造力源泉的主张等等,描绘了我们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图景,显得非常深刻.
五 评价
人本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
1 理论体系不够严谨,缺乏对基本观点的明确目标和充分论证,一些概念也描述得很模糊.
2 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忽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
3 人格问题研究方法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排除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和分析方法不足以说明人的精神生活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其不足之处,但它探讨了人的本性和价值,试图提供心理学的证明,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并且加强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联系,也促进了心理学向高级发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开创了认识人生,改善人生的新天地,它研究的问题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够尽善尽美,但这是积极的,对社会的个体,民族乃至人类整体的生活提高都是有益的

马斯洛认为匮乏性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物,安全等都属于人类的匮乏性需求的内容.当匮乏性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会产生满足感,并不会一再的寻求需求的继续.而存在性需求则与匮乏性需求有本质的不同,也称之为超越性需求.比如:成长性需求.并认为成长性需求表现在人类决不会出现对成长性需求的满足.举例:假如你喜欢吃牛排,你可以不断的品尝,一块,两块,三块,但最终肯定会感觉反胃.爱也是如此,包括肉体和精神...

全部展开

马斯洛认为匮乏性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食物,安全等都属于人类的匮乏性需求的内容.当匮乏性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会产生满足感,并不会一再的寻求需求的继续.而存在性需求则与匮乏性需求有本质的不同,也称之为超越性需求.比如:成长性需求.并认为成长性需求表现在人类决不会出现对成长性需求的满足.举例:假如你喜欢吃牛排,你可以不断的品尝,一块,两块,三块,但最终肯定会感觉反胃.爱也是如此,包括肉体和精神上的.到了一个限度则不在需要肉体上的爱和绵绵的情话.而存在性需求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你绝对不会对自己说:我不想再知道任何真理了.或者"我不想再看到任何正义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