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12:20:29
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试论述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论
1、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儒家对"德"的继承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二是提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表现在法律思想上,儒家进一步发展了"明德慎罚"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1)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儒家认为德和刑都是主要的统治方法,但应该以德为主、刑罚只是德教的辅助.孔丘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
孟轲将德治思想发展成为更加完整系统的"仁政"学说.
荀况对于"德治"思想也有新的发展.他一方面认为道德准则高于一切,应该按照德行的高低来分配权力和财产,主张君主应该严格服从德行.另一方面认为统治者只有减省刑罚,注意教化,施以恩惠,即以德服人,才能富国强兵,成为霸主.
儒家虽然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从不否定刑罚的必要性,当教化不起作用时仍主张诉诸暴力,使用刑罚.孔丘的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同时,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提倡"君子"既要"怀德",又要"怀刑",怀即注重之意.还主张根据形势的需要命名用宽、猛两手,"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2)注重教化,以德去刑
儒家所谓的教化,系指向人民灌输宗法伦理和等级观念.孔孟从性善论出发强调教化的功能.孔丘认为人生来便具有相似的本性,君子小人的道德区别是后天习染而形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礼义教化使小人弃恶从善,成为君子.孟轲进而将性善、道德与政治一体化.
荀况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强调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为了使人改恶为善,就必须通过礼义教育来"化性起的",防止恶性发作.
在儒家看来,教化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防止和消灭犯罪现象,巩固封建统治.孔丘期望通过"德治","胜残去杀",达到"无讼"的境界.
强调审判案件不仅仅是惩罚制裁,而且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这种"以德去刑"的教育预防思想,是儒家的创造的贡献.
(3)儒家慎杀,先教后刑
儒家提倡"仁政",因此反对酷刑滥杀.儒家的恤刑和慎杀,主要表现于按照礼义原则对于犯罪行为从宽处理.恤刑慎杀还基于儒家对犯罪根源的认识.他们认为由于执政者往往不能先教后刑,使民众出于无知而身陷其罪,所以应该从轻论处.民众犯罪是"上失其道"的结果,因而对刑罚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