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谈一下你对[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的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01:32:21
孔子家语谈一下你对[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的看法
孔子家语
谈一下你对[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的看法
孔子家语谈一下你对[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的看法
选择朋友时,只有接触他/她,才能知道他/她的分量,
只有了解他/她,才知道他/她的内涵!
有些人只注重表面,内里毫无内容.
有些人外貌虽然平凡,胸中却含蕴博大.
在这个纷乱的社会里,只有经常擦亮自己的眼睛.
才能把世间百态放在心中.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不管性别,大家都一样!
人生在世,总希望能结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青年人热情纯朴,血气方刚,尤其喜欢交朋友。当你伸出友谊之手,换取了一颗真诚的心,可以与他倾吐知心的话,做起事来在人相帮,这时候,你会获得一种幸福感。
然而,结交朋友,不可不察交友之道。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这是因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全部展开
人生在世,总希望能结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青年人热情纯朴,血气方刚,尤其喜欢交朋友。当你伸出友谊之手,换取了一颗真诚的心,可以与他倾吐知心的话,做起事来在人相帮,这时候,你会获得一种幸福感。
然而,结交朋友,不可不察交友之道。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这是因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无数的事例证明:朋友的好坏,对青年人的品行影响极大,有的甚至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古之君子,对于交朋友这件事总是认真对待的。魏晋时有个叫管宁的读书人,与华歆在园中种菜,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锄地不停,华歆却拾起来看了看才扔去。后来两人在一起读书,门外恰好驶过大官的马车,管宁仍然专心致志读下去,华歆却丢掉书出门观看。通过这两件事,管宁觉得华歆这个人贪慕钱财,热衷功名,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便与他绝交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当然,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不给教育帮助,单纯地用绝交的办法对待华歆,似乎有点过分,但管宁选择朋友时这种严肃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管宁为保持自己纯正的节操,避开了名利思想严重的人,这正是交友之道的第一要义。现在有的青年人只讲义气,不重志向,谁给我好处,就跟谁好,甚至在公共场所遇到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就轻率相交,由于不善于识别那些假朋友,受骗上当之事屡屡发生。希望青年们能记取这类教训。
对于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应该如明代学者苏浚所说,做“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而不能当“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王安石有个好朋友叫孙少述,素来交情很深。王安石曾以诗相赠:“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更几人?”引为知己。但当王安石当了宰相后孙少述却一直不与他往来,大家议论纷纷,以为他们断交了,孙少述却自有想法。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丢掉了宰相职务,到地方上做小官,这时孙少述又对他热情相迎。两人见面,互相宽慰致意,彼此谈经学,乐而忘返,直到暮色苍茫,方才依依惜别。事情传开,人们才知道孙少述对朋友高尚真挚的情谊。
朋友间由于各自个性、习性、特点不一样,在交往中要绝对不发生分歧、摩擦是极为罕见的。
如果发生了矛盾怎么办?
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向来为人称颂,可是由于生活遭遇和性格上的不同,这两个同时代的大诗人的最初关系并不是融洽的。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当席勒还是一个小青年的时候,歌德已名扬天下。但是后起之秀的才华并不亚于当年的歌德,二十一岁就以剧作《强盗》一举成名,接着又写了。〈阴谋与爱情〉等三个风靡一时的悲剧,成为有名的青年悲剧诗人。文人难免相轻,两人相处但不如从前那样长期共存自如,感情上也产生了距离。不过歌德毕竟具有伟大的胸怀,他钦佩席勒的长处(席勒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努力创作)他决心追上同时代的年轻人。五年之后,他与席勒重新相会,并以诚挚的心灵开始深交。他对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此后,两人在写作上多次合作,成为终身好友,死后还同葬在一起。歌德的虚心好学、克己待人,弥合了他与席勒之间的裂痕,使他们的友谊的基础打得更深更扎实。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