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建设新成就(短一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5:02:44
祖国建设新成就(短一点)
祖国建设新成就(短一点)
祖国建设新成就(短一点)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
2008: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
哭,mki
青藏铁路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纪录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今日全线开通试运营,并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上的纪录。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在这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上,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
全部展开
青藏铁路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纪录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今日全线开通试运营,并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上的纪录。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在这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上,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自二00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开工以来,铁道部根据由北向南,逐步推进,分段建设,分段铺轨的总体部署,二00一年在格尔木至望昆段展开施工,在南山口建成世界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冻土工程试验段开始建设,首战告捷;
二00二年展开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和西藏段部分重点工程施工,铺轨到达望昆站,取得了重点突破;
二00三年展开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无人区”和唐古拉山以南工程施工,唐古拉山以北桥隧路基工程完成,全面攻坚年喜获全胜;
二00四年全线路基桥涵隧道基本完成,并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安多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整体推进年再传捷报;
二00五年站前工程全部完成,铺轨架梁全线贯通,全线决战年胜券在握,为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00六年三月一日,青藏铁路货物列车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五月一日旅客列车(不载客)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部分地段达到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七月一日全线开通试运营时速线路要求冻土地段每小时一百公里,非冻土地段全部达到一百二十公里。
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在冻土攻关、卫生保障、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屡创佳绩。
青藏铁路七月一日投入试运行,届时可望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三峡工程造福百姓
在世界能源日益紧缺、江河开发与保护备受重视的今天,三峡大坝横空出世,再次显现出决策者的高瞻远瞩。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浇筑到185米设计高程,主体工程提前9个月完工,这一跨越世纪、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伟大工程,开始显现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防洪:抑洪驱兽,安澜兴邦
洪水,一直是长江中下游人民的“心腹大患”。富饶的粮棉油基地、密布的村庄城镇、密集的工矿企业以及近8000万人口,长期被长江水患所困扰。特别是荆江险段,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一到汛期就成了水位高出两岸地面6米~10米的“悬河”。
兴建“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工程,首要出发点就是为了根治长江水患,推进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防洪库容高达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连带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如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区,可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他分蓄洪区。
——提高对城陵矶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分蓄洪区的运用,可避免武汉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对武汉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三峡工程能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有效减轻洪水威胁,还可延缓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寿命。
——增加了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即可为分蓄洪区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按1992年价格水平计算,三峡工程防洪多年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每年22亿~25.2亿元。除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可避免因大堤溃决而造成的人口伤亡、铁路干线中断、灾区生态恶化、疾病流行以及灾民安置、家园重建等其他连带损失。
依据今年汛期三峡水库的调度方案,仅2006年,三峡水库就可在需要时提供至少72.9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尽管这一防洪库容只是三峡工程完建后总防洪库容的1/3左右,但已超过了荆江分蓄洪区调蓄洪水的能力。
发电:电出高峡平湖,光照半壁河山
华东、华中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一直依靠“北煤南运”来维持。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开发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2万亿度。然而,在近十几年,我国水电所占比重却每况愈下,水电占发电总装机的比重已降到14%,远远低于22%的世界平均水平。水电作为清洁环保的生态型工业,其与火电的不均衡发展现象,显示了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不合理。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7亿度。这就相当于建设一座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煤矿或年产2500万吨的特大型油田,相当于10座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以及相应的运煤或运油的铁路。无论从装机总容量来看,还是从多年平均年发电量来看,在一定时期内,三峡水电站都将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面向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三峡水电站的供电距离都在400公里~1000公里的经济输电范围以内。三峡水电站全部投入发电后,可以把华中、华东、华南电网联成跨区的大电力系统,可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仅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就可取得300万~400万千瓦的错峰效益。同时,还具备了北联华北、西北,西联西南,组成全国联合电力系统的条件。
三峡水电站的环境效益更是难以估量。与燃煤发电相比,每年可少排放大量二氧化碳、1万吨一氧化碳、37万吨氮氧化合物、数百万吨二氧化硫和大量灰尘、废渣,将减轻环境污染和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
航运:渠化下川江,天堑变通途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历来就是沟通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动脉,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河航运体系。但在修建三峡大坝以前,宜昌至重庆航道仍然处于航行条件极为复杂的天然状态,水流湍急,险滩密布,仅可通行1500吨级船队。
据统计,在上述长约660公里的航道上,共有滩险139处。此外,沿线还有27处不能夜航或只能单向夜航的河段。尤其是下川江河段,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仅1000万吨,抵不上一条江南运河的货运量,大大制约了“黄金水道”运能的发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对外物流交流猛增,原来川江的航运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地处葛洲坝上游的三峡工程,与葛洲坝工程联合运行,将渠化下川江,全面改变川江航运条件,航运效益十分显著:
——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到重庆,形成深水航道,平均水深为70米,最大水深达170米,水库平均宽度约1100米,比建库前航道宽度拓展约1倍。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可使库区航道成为深水航道,保证了万吨级船队从武汉直达重庆的通行,使这一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1亿吨。
——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充分发挥水运优势。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长江上中游航道和水域条件的改善,将促进船型、船队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每马力拖载量提高近10倍,船舶运输耗油量降低70%,综合运输成本降低35%~37%。
——有利于库区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天然情况下,重庆至宜昌间航道在一年内洪、枯水位最大变幅达60米以上,给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水位变幅在30米以内,水深增加、水域扩大,可撤销所有绞滩站,滩险的整治、疏浚、维护费用大大减少。
——大大促进长江上游支流航运事业的发展。三峡工程可与重庆以上长江干流的小南海工程、乌江的大溪口工程、嘉陵江井口工程等相衔接,使长江干流及几大支流的航运事业进一步发展。据介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内仅大宁河、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就将增加约550公里。
深圳特区建设 时空印记
1982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79年1月31日,招商局正式进驻蛇口,独立开发和经营蛇口工业区。当年8月,蛇口工业区开始建设首个码头。
1982年,为了激励工人,袁庚想在蛇口码头贴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当时他想的原文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是皇帝。”考虑再三,把后面两句删掉了。即使这样,这句口号当时还是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它触动了计划经济平均主义思想。有人讽刺袁庚说他“要钱又要命”。
1984年,小平第一次来深圳视察,就参观了蛇口码头。袁庚向小平汇报情况时说:“我们有个口号,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小平说:“对!”一语双关地给与肯定。从此关于这句口号的正义才总算告一段落。
1984年
深圳速度
1981年,刚建立一年的深圳特区就想建一座可以和香媲美的摩天大楼。在设计图上,这是一座53层(顶层是旋转餐厅,即后来著名的“邓公厅”),高达150米的摩天大楼。53层是什么概念?1981年,全国最高的建筑是南京的金陵饭店,高37层。
为了赶工期,承建方中建三局决定采用“滑模方案”,当时在如此高的建筑上全部采用滑模法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中建三局的“滑模”试验接二连三地失败了。1983年9月,工程甲方——深圳物业公司下了最后通牒。幸好当时中建三局已经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久便试验成功。之后的施工越来越顺利,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奇迹。1984年4月30日,国贸大厦正式落成。
“深圳速度”不仅是指建筑速度,更是指深圳创业时期的超高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到90年代小平南巡前后是深圳的创业时期,这一时期本市生产总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长,经过9年突破100亿,再经过5年突破500亿。
1995年
二次创业
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开花,深圳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特区不特”的说法应运而生。199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全国在发展,深圳怎么办?》的长文。
1994年,一场关于特殊政策的论战爆发了。学者胡鞍钢撰写文章指出,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央政府不能带头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他主张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深圳立即反击,双方你来我往,这场论战持续了一年半。
1995年召开的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深圳提出进行产业调整的基本方针,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方针。
2005年
效益深圳
2005年1月13日,深圳召开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彻底摒弃传统发展观念,下一个25年,要向全国贡献“效益深圳”发展模式,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跃进。
深圳勇敢自剖,目前深圳的发展已经明显受到“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黄丽满说,深圳将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不和别人拼总量、拼速度、拼规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
收起
青藏铁路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纪录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今日全线开通试运营,并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上的纪录。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在这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上,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
全部展开
青藏铁路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纪录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今日全线开通试运营,并创造中国乃至世界多项铁路史上的纪录。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在这世界高原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上,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自二00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开工以来,铁道部根据由北向南,逐步推进,分段建设,分段铺轨的总体部署,二00一年在格尔木至望昆段展开施工,在南山口建成世界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冻土工程试验段开始建设,首战告捷;
二00二年展开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和西藏段部分重点工程施工,铺轨到达望昆站,取得了重点突破;
二00三年展开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无人区”和唐古拉山以南工程施工,唐古拉山以北桥隧路基工程完成,全面攻坚年喜获全胜;
二00四年全线路基桥涵隧道基本完成,并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安多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整体推进年再传捷报;
二00五年站前工程全部完成,铺轨架梁全线贯通,全线决战年胜券在握,为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00六年三月一日,青藏铁路货物列车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五月一日旅客列车(不载客)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部分地段达到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七月一日全线开通试运营时速线路要求冻土地段每小时一百公里,非冻土地段全部达到一百二十公里。
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在冻土攻关、卫生保障、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屡创佳绩。
青藏铁路七月一日投入试运行,届时可望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三峡工程造福百姓
在世界能源日益紧缺、江河开发与保护备受重视的今天,三峡大坝横空出世,再次显现出决策者的高瞻远瞩。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浇筑到185米设计高程,主体工程提前9个月完工,这一跨越世纪、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伟大工程,开始显现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防洪:抑洪驱兽,安澜兴邦
洪水,一直是长江中下游人民的“心腹大患”。富饶的粮棉油基地、密布的村庄城镇、密集的工矿企业以及近8000万人口,长期被长江水患所困扰。特别是荆江险段,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一到汛期就成了水位高出两岸地面6米~10米的“悬河”。
兴建“截断巫山云雨”的三峡工程,首要出发点就是为了根治长江水患,推进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时,防洪库容高达221.5亿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连带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如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区,可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他分蓄洪区。
——提高对城陵矶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分蓄洪区的运用,可避免武汉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对武汉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三峡工程能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有效减轻洪水威胁,还可延缓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寿命。
——增加了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即可为分蓄洪区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
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按1992年价格水平计算,三峡工程防洪多年平均直接经济效益为每年22亿~25.2亿元。除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可避免因大堤溃决而造成的人口伤亡、铁路干线中断、灾区生态恶化、疾病流行以及灾民安置、家园重建等其他连带损失。
依据今年汛期三峡水库的调度方案,仅2006年,三峡水库就可在需要时提供至少72.9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尽管这一防洪库容只是三峡工程完建后总防洪库容的1/3左右,但已超过了荆江分蓄洪区调蓄洪水的能力。
发电:电出高峡平湖,光照半壁河山
华东、华中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一直依靠“北煤南运”来维持。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开发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2万亿度。然而,在近十几年,我国水电所占比重却每况愈下,水电占发电总装机的比重已降到14%,远远低于22%的世界平均水平。水电作为清洁环保的生态型工业,其与火电的不均衡发展现象,显示了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不合理。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7亿度。这就相当于建设一座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煤矿或年产2500万吨的特大型油田,相当于10座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厂以及相应的运煤或运油的铁路。无论从装机总容量来看,还是从多年平均年发电量来看,在一定时期内,三峡水电站都将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
面向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三峡水电站的供电距离都在400公里~1000公里的经济输电范围以内。三峡水电站全部投入发电后,可以把华中、华东、华南电网联成跨区的大电力系统,可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仅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就可取得300万~400万千瓦的错峰效益。同时,还具备了北联华北、西北,西联西南,组成全国联合电力系统的条件。
三峡水电站的环境效益更是难以估量。与燃煤发电相比,每年可少排放大量二氧化碳、1万吨一氧化碳、37万吨氮氧化合物、数百万吨二氧化硫和大量灰尘、废渣,将减轻环境污染和因有害气体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
航运:渠化下川江,天堑变通途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历来就是沟通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动脉,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内河航运体系。但在修建三峡大坝以前,宜昌至重庆航道仍然处于航行条件极为复杂的天然状态,水流湍急,险滩密布,仅可通行1500吨级船队。
据统计,在上述长约660公里的航道上,共有滩险139处。此外,沿线还有27处不能夜航或只能单向夜航的河段。尤其是下川江河段,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仅1000万吨,抵不上一条江南运河的货运量,大大制约了“黄金水道”运能的发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对外物流交流猛增,原来川江的航运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地处葛洲坝上游的三峡工程,与葛洲坝工程联合运行,将渠化下川江,全面改变川江航运条件,航运效益十分显著:
——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到重庆,形成深水航道,平均水深为70米,最大水深达170米,水库平均宽度约1100米,比建库前航道宽度拓展约1倍。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可使库区航道成为深水航道,保证了万吨级船队从武汉直达重庆的通行,使这一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1亿吨。
——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充分发挥水运优势。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长江上中游航道和水域条件的改善,将促进船型、船队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每马力拖载量提高近10倍,船舶运输耗油量降低70%,综合运输成本降低35%~37%。
——有利于库区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天然情况下,重庆至宜昌间航道在一年内洪、枯水位最大变幅达60米以上,给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水位变幅在30米以内,水深增加、水域扩大,可撤销所有绞滩站,滩险的整治、疏浚、维护费用大大减少。
——大大促进长江上游支流航运事业的发展。三峡工程可与重庆以上长江干流的小南海工程、乌江的大溪口工程、嘉陵江井口工程等相衔接,使长江干流及几大支流的航运事业进一步发展。据介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内仅大宁河、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就将增加约550公里。
深圳特区建设 时空印记
1982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79年1月31日,招商局正式进驻蛇口,独立开发和经营蛇口工业区。当年8月,蛇口工业区开始建设首个码头。
1982年,为了激励工人,袁庚想在蛇口码头贴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当时他想的原文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是皇帝。”考虑再三,把后面两句删掉了。即使这样,这句口号当时还是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它触动了计划经济平均主义思想。有人讽刺袁庚说他“要钱又要命”。
1984年,小平第一次来深圳视察,就参观了蛇口码头。袁庚向小平汇报情况时说:“我们有个口号,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小平说:“对!”一语双关地给与肯定。从此关于这句口号的正义才总算告一段落。
1984年
深圳速度
1981年,刚建立一年的深圳特区就想建一座可以和香媲美的摩天大楼。在设计图上,这是一座53层(顶层是旋转餐厅,即后来著名的“邓公厅”),高达150米的摩天大楼。53层是什么概念?1981年,全国最高的建筑是南京的金陵饭店,高37层。
为了赶工期,承建方中建三局决定采用“滑模方案”,当时在如此高的建筑上全部采用滑模法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中建三局的“滑模”试验接二连三地失败了。1983年9月,工程甲方——深圳物业公司下了最后通牒。幸好当时中建三局已经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久便试验成功。之后的施工越来越顺利,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奇迹。1984年4月30日,国贸大厦正式落成。
“深圳速度”不仅是指建筑速度,更是指深圳创业时期的超高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到90年代小平南巡前后是深圳的创业时期,这一时期本市生产总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长,经过9年突破100亿,再经过5年突破500亿。
1995年
二次创业
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开花,深圳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特区不特”的说法应运而生。199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全国在发展,深圳怎么办?》的长文。
1994年,一场关于特殊政策的论战爆发了。学者胡鞍钢撰写文章指出,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央政府不能带头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他主张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深圳立即反击,双方你来我往,这场论战持续了一年半。
1995年召开的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深圳提出进行产业调整的基本方针,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方针。
2005年
效益深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