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 振兴中华的作文500字 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0:04:43
纪念辛亥 振兴中华的作文500字 急
纪念辛亥 振兴中华的作文
500字 急
纪念辛亥 振兴中华的作文500字 急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晚期,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悄然成立了一个个革命的团体.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的火种,成了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的骨干.其次,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第三,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宣传与组织工作.这样,武汉成了辛亥革命的摇篮.
文学社与共进会时那时的秘密革命团体,在湖北地区特别是湖北新军中积极活动,经过他们的争取,1911年,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团体的达到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成为起义的主要力量.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组成起义的领导机关,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任军事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十月九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发生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来,将起义用的旗帜、印信、书稿和革命党人的名册全部搜去,转交给清政府.革命党人彭楚潘、刘复基等被捕就义,蒋翊武幸免于难.
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在武昌实行全城戒严,按名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革命正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形式极为严峻.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继续发动起义.当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领士兵鸣炮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震动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经过一夜的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是他们为革命献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青年一代要牢记历史,放眼未来,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为了将来,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纪念辛亥 振兴中华
一个世纪,这,是多久?一个世纪前的事情也许太遥远了,遥远的让我们很唯想象那时候中华民族的悲惨处境。
辛亥革命的出发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可我觉得,这次革命虽然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但辛亥的失败,同样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找到足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
全部展开
纪念辛亥 振兴中华
一个世纪,这,是多久?一个世纪前的事情也许太遥远了,遥远的让我们很唯想象那时候中华民族的悲惨处境。
辛亥革命的出发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可我觉得,这次革命虽然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但辛亥的失败,同样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找到足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力量源泉。
所以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但从它们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很值得我们赞扬的,而不是像许多人说的那样,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觉得,我不应该灰心,只要把它不断地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
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好,我们可以尽情在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游戏,我们可以在家中享受一切美好的待遇,可是,我们还记得那一个世纪前发生的一切一切吗?
一个坚强不息的民族永远矗立在了东方的大地上,一头睡醒的雄狮终向世界发出了怒吼。让我们永远记住,国弱必被欺,国破则家亡,落后就得挨打。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收起
我也要查啊~~~~~~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大事,其爆发已经被当作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是,革命为什么发生,又为什么失败?对于这样的问题,似乎真应了黑格尔的话,“熟知并非真知”,越过主流的教科书似的答案,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始终纷繁芜杂、扑朔迷离。不过,周锡瑞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正试图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为我们解开这一团乱麻。
在周锡瑞看来,革命发生的原因应该从国家内部去寻找。在这个观念的...
全部展开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大事,其爆发已经被当作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是,革命为什么发生,又为什么失败?对于这样的问题,似乎真应了黑格尔的话,“熟知并非真知”,越过主流的教科书似的答案,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始终纷繁芜杂、扑朔迷离。不过,周锡瑞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正试图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为我们解开这一团乱麻。
在周锡瑞看来,革命发生的原因应该从国家内部去寻找。在这个观念的指引下,他刻意避开了对海外革命党的研究,而将目光锁定在两湖地区。自甲午战争之后,从1897年至1898年的改良运动、1900年以汉口为中心的自立军起义、1905年至1906年的大规模学生运动、1906年的萍浏醴暴动、1904年至1911年的保路运动、1910年的长沙抢米风潮,到最后也最重要的辛亥革命,两湖地区竟从保守主义和排外主义的中心变成了革命的急先锋。原因在哪里?显然,线性的大事年表并不足以解释革命的起源。通过对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深入探讨,作者要为我们解读的,是汇成革命这一巨大漩涡的一股股潜流。
改良派上流阶层
周锡瑞用“改良派上流阶层”这个糅合了政治属性(改良者)和社会属性(城市精英)的概念,来描述清末最后十年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改良势力。这个阶层通常来源于绅士家庭,但有别于保守的旧式士绅阶层,他们广泛参与了与新兴商业、工业、教育以及立宪运动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并逐渐在地方的经济与政治事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改良派的政治理论是改良主义的和宪政主义的,其政治理念基于这样的假设:获得立法权力的咨议局的模式能够挽救中国。在经济领域,他们运用咨议局影响地方官僚政权的经济政策,常常通过增加赋税来为改良提供资金帮助。
周锡瑞指出,改良派对地方权力的干预和争夺一方面是清末中央权力衰弱和地方势力崛起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是披上了宪政主义和代议制政府这一西方学说外衣的地方自治思想的重新抬头。而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其与中央集权的冲突并加剧了改良派及其附庸对于中央政权的疏离,与此同时,也消解了中央政权为防止地方上流阶层过分压迫社会底层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周锡瑞看来,改良派的一系列新政措施,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也加快了革命的爆发。
改良带来的不满
改良带来的教育新政策结束了科举制度,堵死了读书人传统的荣身之途,而政治、经济、文化上更加活跃的大城市,以最好的学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聚集于此。可以说,改良运动为一个自觉的学生阶层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创造了前提条件。辛亥之前的大规模学生运动和萍浏醴暴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正是这一后果的直接体现。
新教育政策的另一个后果在于,新学堂的经济门槛将穷困学生挡在门外,这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只能加入新军寻求发展的机会,从而为学生阶层建立与军队的密切联系创造了条件。在军队方面,其中有文化的人,即使是张之洞的湖北陆军小学的毕业生,其上升之途往往又被稍老的在职军官所阻。这就造成新军中有文化的底层士兵与上层军官之间的分裂与冲突。在集中于城市的湖北新军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严峻。愿望受挫、心怀不满的年轻士兵为革命党人对军队的渗透提供了条件和土壤。
与教育改良的直接影响还仅限于学生阶层和部分新军不同,改良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席卷了整个社会。推行新政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依靠的是财政拨款,而禁烟等新政策实际上又废除了包括烟税在内的旧有税课,那么,财政缺口就只能通过加税和铸币来弥补。这一后果是严重的:士绅阶层通过增加盐税而不是房税和田赋,将大部分的赋税负担从自己转嫁给一般百姓,同时,地方自治的名义也给予士绅们随意增加各种苛捐杂税的理由;铜币铸造量的迅速增加则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但是,劳民伤财的新政,其受益者始终都是上流阶层,甚至原本拟定用于帮助穷人的资金也转移到了上流阶层的改良计划上。对于升斗小民而言,新政费而不惠,除了更多的穷困与压迫,新政并没给他们带来任何别的东西。1910年的长沙抢米风潮,正是老百姓的愤怒情绪在长时间压抑后的强烈喷发。
在辛亥前的十年间,社会的各个阶层都逐渐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情绪:满清王朝在抵抗帝国主义中的无力表现让学生从反帝走向了反满;官兵矛盾、克扣军饷和物价的飞涨加深了军队的不满;赋税的日益增长和经济形势的恶化引发了农民、工人、商人对帝国主义和与帝国主义并至的新政的不满。如果说在辛亥年之前工、农、兵、学、商等阶层对现状的不满还没有波及到上流阶层的话,那么到了这一年的春天,政府又一次借外债修铁路的计划和满清“皇族内阁”的粉墨登场则彻底打破了改良派上流阶层对于清廷的幻想。终于,各个阶层在反对举债这个爱国主义的大旗下走到了一起,一致将不满指向了满清朝廷,而反满革命成为被人们寄予希望解决所有问题的新的灵丹妙药。
革命向右转
毫无疑问,仓促之间突然爆发的辛亥革命凭借着各阶层对清政府的普遍不满才得以迅速成功。但是,辛亥革命的反满主义并没有统一的理论含义,即使是革命派自己,其所主张的新政权的性质也是相当模糊的。在意识到满清政权就要寿终正寝时,每个集团和阶层都试图通过加入和控制革命政府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与其说是各阶层的合作,倒不如说是各集团利益的博弈。但是,这是一场极不公平的博弈,改良派上流阶层以其在清末新政中获得的权力、财产和威信,依靠新军的力量,迅速掌握了革命后的新政权。在湖北,改良派和革命党人在革命后的第二天就共同选择了并非革命党人的原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的最高领导,在湖南,新政府成立后的第九天,改良派就刺杀了自封为都督的革命党人焦达峰,夺取了领导权。
通过对新的地方政府的掌控,上流阶层有效压制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暴民”骚动,保护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时,革命后的地方自治在实质上更给予士绅们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以实现和扩大他们的改良主义纲领。而原有的社会秩序一旦重新稳定,革命对于贫苦大众而言,就不再令人欢欣鼓舞,正相反,它带来了更多的赋税与压迫。这正如周锡瑞所说:“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在这之后,新政权的逐渐右转并最终走向军阀割据,就毫不足怪了。
辛亥革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事实上,本书涉及了两湖地区的教育改良、政治改良、经济发展、军事现代化、新闻业务、秘密会党、学生运动、帝国主义、反帝激情、革命预谋以及人民暴动等诸多方面。然而,对社会阶层及其力量的透彻分析贯穿全书,经济利益被视为解读各阶层政治情绪变化的关键,通过这个视角,作者真实可信地展现了革命的整个过程与走向。
但是,一方面,对阶层整体性的强调多少削弱了对其中个体的考察,同时,对经济方面的关注也弱化了对改良和革命舆论影响下的参与者心态变化的分析。这也就难怪作者会忽视海外革命党对革命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军方的势力在革命后迅速增强,其与上流阶层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里德认为,“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在于为当前而解释过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辛亥革命的重新考察,或许还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起
一踏进大门,印入眼帘的,是用铁制成的革命者画像。孙中山先生手持拐杖,微笑着。那又黑又粗的胡子相隶书的“一”字。他仿佛代表着什么,他仿佛代表革命的胜利,代表新中国的成立,代表着希望……
266平方米的纪念馆,仿佛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那“国魂不死”的雕画,是那些革命者的信心。跟随导游阿姨的脚步,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一些革命先驱的名字一一让我牢记在心——他们痛斥清政府,却被政府还死。
全部展开
一踏进大门,印入眼帘的,是用铁制成的革命者画像。孙中山先生手持拐杖,微笑着。那又黑又粗的胡子相隶书的“一”字。他仿佛代表着什么,他仿佛代表革命的胜利,代表新中国的成立,代表着希望……
266平方米的纪念馆,仿佛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那“国魂不死”的雕画,是那些革命者的信心。跟随导游阿姨的脚步,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一些革命先驱的名字一一让我牢记在心——他们痛斥清政府,却被政府还死。
这便是“钱江涌起革命潮”。
在1904年11月中旬,在上海成立了光复会,它象征着武装起义的一个新的台阶。
我走进了另一个展厅。随着“江湖女侠”秋瑾的出现,我深知起义人员就对了另一位豪杰。秋瑾是绍兴人,在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回国执教。但在1907年7月13日,被清政府逮捕。他在监狱中写下了7个大字“秋风秋雨愁煞人”,以表达自己的忧国之情,多好啊!
同月15日,他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这么一位烈士……我不由得深深惋惜起来。
6日,徐锡麟刺杀了安徽巡抚,起义达到了高潮。爱国人士用那自己珍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实在可贵。
光复会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在“皖浙起义”后,在辛亥1911年5日,浙江终于光复了,并“为建设和保卫共和而奋斗”。
中华民国成立了,这一段血与火的战斗硝烟慢慢散去。当我走出纪念馆,心情无比沉重。孙中山、秋瑾、徐锡麟等一些烈士的名字不停地在我心中回荡……
——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有感
仅供参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