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如何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9:42:14
《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如何理解?这句话主要比较了向“外”和向“内”的不同,再次表明

《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如何理解?
《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如何理解?

《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如何理解?
这句话主要比较了向“外”和向“内”的不同,再次表明了向“外”只是枝叶、发展,向“内”才是根本、源头的思想.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是向外的.“知人”是一切人际关系开展的基础.《红楼梦》里有副著名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知人”.“知人”才能“善用”.“知人”就是“识人”,有句古话叫做“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识人”是为人处世的头等大事.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不能不“知人”,否则简直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知人”是每个人都会一点的基本生存技巧,人和人的区别只在于“知人”的水平有高低.所以,善于“知人”的人当然是智者,有智慧的人才善于“知人”.
“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是向内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了解别人,首先要对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但是最难透彻了解的也是自己,因为太主观了,就象一面镜子,可以照尽天下万物,却独独照不到本身.所以真正能“自知”的人才是不容易的人,因为彻底的“自知”不仅需要“外照”,而且需要“内照”——更重要的是“内照”.一个懂得“内照”的人才能真正的“自知”,才有资格称为“明”.“明”是“内修”的境界——“心境空明”,“智”是“外学”的范畴,“明”比“智”的等级不知道要高多少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