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道德课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7:40:01
构建道德课堂,
构建道德课堂,
构建道德课堂,
田局长在报告中说:课改深处是课堂,我们要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以构建道德课堂、实现理性教学为引领.让教师
迈上理性教学之旅,实现“智慧教师,生命课堂”
.他强调教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三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第三种境界.当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时候,也就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他告诉我们:高效的课堂必须是有道德的课堂.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也同样离不开道德.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与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在课堂之中,课堂必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惫、厌烦、焦虑等.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师生鲜活的生命质量,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常说的是理想课堂,高效的课堂,可道德课堂却让我思考了很多,我想如果按照三维目标来说,肯定是情感态度目标,如果按师生生命质量来说: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快乐成长的乐园,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要让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中善待.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怎样落实在每节课中,怎么落实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呢?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我们不能忽略这点,而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学生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人格上与老师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牵挂,会激发出学生无尽的潜能.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往往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
二、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的叔叔于勒》用夸张的手法记叙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化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不刻意追求所谓的分数,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三、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喧声——莲动——舟行,我们以为作者是为热闹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情趣.“蝉噪林逾静”
,莲动并不与幽静相抵触,反而有摇曳生姿的动人神韵.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感知以动写静的手法,及王维诗中有画的特征.词语是美的,画面也是清新、淡雅的,学生感性认识因此而得以丰富.
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教育就是唤醒”
,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从而使他们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包括德育在内的诸育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