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纳顿节共持续多少天?它是怎么由来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4:19:10
土族的纳顿节共持续多少天?它是怎么由来的?土族的纳顿节共持续多少天?它是怎么由来的?土族的纳顿节共持续多少天?它是怎么由来的?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当地

土族的纳顿节共持续多少天?它是怎么由来的?
土族的纳顿节共持续多少天?它是怎么由来的?

土族的纳顿节共持续多少天?它是怎么由来的?
每年农历七月,正是民和三川地区瓜果飘香、新粮入仓、新油入缸的丰收季节.当地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70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生活在这里的土族群众为了庆祝五谷丰登,便在庄稼最先成熟的下川从宋家村开始,一个村一个村地跳起"纳顿".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起源
关于纳顿节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土族人民逐渐摆脱了游牧生活,开始步入农耕生产时期,为了处理农耕生产中的矛盾,协调人际关系,便形成了一种集体庙会活动,即"纳顿".专家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应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对于纳顿节真正的起源,还需要学者专家进一步地考证研究.
主要活动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1、跳会手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大好!大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兴,汇合到一起的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锣喧天,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2、傩戏表演
"会手"歌舞结束后,接着有《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
《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稚气未脱的儿子与他老子的争执,反架格子倒挂犁的滑稽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军傩戏的表演有好几出,比如《三战吕布》,以布阵、对打等动作演绎三国故事,再现三英战吕布的场面,突出了关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气.《杀虎将》一出傩戏古朴粗狂,其中虎与牛的相抵摔跤、人与虎的搏斗,及戴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最后出场降伏猛虎等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透出土族先民远古时期的生活情景.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馨香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纳顿活动就像是一次漫卷过全县的"运动",是一波一波欢乐的浪潮.从粮食成熟最早的下川开始,逐村向西,过中川到上川结束.各村都会将节目提前准备好,当村当日表演欢庆完毕.
会手舞的传说
舞蹈表演的形式一环套着一环,排成龙形的"一字长蛇阵",两行并行的"二龙戏珠阵",变换成四行的"四门斗敌阵"等等,看得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整个会手舞队看起来像一支征战的队伍,那些手持兵器者颇似统领队伍的将领,持箫管者为文官或者军乐队,擎三角旗者像个传令官.
民间传说,最初,土族先民的一支军队曾经为把守黄河岸而来到三川,拒敌作战获胜.为庆祝胜利,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纳顿由此演变而来.
民间还传说:很早以前,三川附近的白塔寺有位技艺超群的木匠,被皇帝召去修造宫殿.木匠同伙伴们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宫殿.皇帝一看,十分高兴,可他转念一想,又放心不下:为建造皇宫,耗尽了天下资材,闹得民怨沸腾.这一切都瞒不过那个木匠,他倘若泄露出去,那人们不是更加愤恨他这个皇帝了吗?于是,皇帝打定主意要加害于木匠.这消息不知谁悄悄透露给了木匠,木匠连夜逃跑,来到三川地方,控诉皇帝劳民伤财、荒淫糜烂的生活.这里的老百姓早就被朝廷逼得没有活路了,木匠振臂一呼,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响应.木匠作为首领,立即拉起了一支农民大军,日夜操练,准备乘机起事.三川百姓造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宫,皇帝惊恐不安,忙派遣暗探前来刺探军情.这当然瞒不过那位足智多谋的义军首领木匠,木匠当机立断,命令士兵们把大兵器统统藏起来,脱下战袍,换上长衫,拿上扇子,打起彩旗,敲起锣鼓,跳起会手舞来.他们一边跳,一边欢呼"大好",精彩的会手舞把个皇帝的暗探看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搞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一问当地人,都说是跳会手舞,庆丰收哩.
从此,跳会手舞的习俗也就留传下来了.
传承价值
土族纳顿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始至终都有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因此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它是活形态的,又是原生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纳顿节特点十分鲜明,它是一种乡人傩民俗活动,以民间信仰为连接村落的纽带,流传历史久远,每次活动延续时间长,参与广泛等.纳顿节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其活动与乡村管理和生产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残影,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于特色.
纳顿是民和地区土族人民最隆重、热烈的节日和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人们访亲探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良机.
纳顿节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形象地表述了土族历史的发展进程,表现了其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这对于从事土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民和三川纳顿的傩戏艺术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远古生活的具体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土族的生活情形,是一种活形态的文化,这个资料对于研究傩文化显得举足轻重.纳顿节作为青海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楼下回答够详细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