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咏柳》抓住了柳树的什么特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道理?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1:42:25
曾巩的《咏柳》抓住了柳树的什么特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道理?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的《咏柳》抓住了柳树的什么特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道理?咏柳曾巩

曾巩的《咏柳》抓住了柳树的什么特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道理?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的《咏柳》抓住了柳树的什么特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道理?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的《咏柳》抓住了柳树的什么特证?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和道理?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曾巩公(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1057),曾奉召编撰史馆诸籍,官至中书舍人.乃宋代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藏书家,系唐宋“八大家”之一.
《咏柳》,旨在托物言志,引人深思,千古绝唱也.其一、二句描写凌乱柳枝,虽“未变初黄”, 方吐新芽,却凭借春风吹拂而乱舞狂飘.诗中巧用比拟之修辞手法,抨击、嘲讽、蔑视其“乱条”,即所谓趋炎附势,得志一时之小人.其三、四句描写飞花(柳絮)既飘忽
摇摆,亦妄图遮天蔽日.殊不知秋季清霜降临,岂不枯萎凋零乎?!
公,身处北宋中叶,际此民族、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复杂之时.虽纵有满意腹经纶,亦未能力挽狂澜.且眼观世风日下,人情刻薄;又目睹封建官吏,互相倾轧.争名夺利人,乃蝇营狗苟;忧国忧民者,则其志难伸.故而以诗抒情,以物明理,鞭笞一种现象:盖因奸佞误国,小人当道.其得意忘形,犹虫蚀良木、蚁毁长城……..以致社会黑暗,民生凋敝.然夕阳西山,终究为历史所唾弃,“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诗句),其下场可耻可悲也!
此诗格调超逸,形象逼真.咏柳而刺世,言简而意深.催人警醒,读者叹服.诗曰:
倚势飞花傲一时,拟人状物斥狂痴.
清霜秋日扫残叶,哲理深含品妙诗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说明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赏析: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省.宋仁宗时官至中书舍人.他是北宋散文家,诗也写得有特色.所写七言绝句,不乏清新可喜的好作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41211.html
参考资料:艺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