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禅 什么是禅什么是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6:22:49
佛禅什么是禅什么是禅佛禅什么是禅什么是禅佛禅什么是禅什么是禅【禅】  梵语dhya^na,巴利语jh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

佛禅 什么是禅什么是禅
佛禅 什么是禅
什么是禅

佛禅 什么是禅什么是禅
【禅】
  梵语dhya^na,巴利语jh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为禅定;又或以禅为一种定,故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
  盖佛道修行之纲要为戒定慧三学,持戒清净始可得禅定寂静,禅定寂静始能得真智开发.因禅定为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经论皆广为说示之,而其种类亦繁多.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将禅以寻、伺、喜、乐之有无,而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色界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处;为生于四禅天而修之四禅,称定静虑;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禅,则称生静虑.又有漏静虑与无漏静虑混合共修,谓杂修静虑,俱舍论卷二十四主张此乃限于阿罗汉或不还果位者所修.
  于大乘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静虑波罗蜜).乃菩萨为获般若之实智,或为得神通所修者.关于菩萨之禅波罗蜜之修相及静虑之种别,可见之于诸经论,如菩萨地持经卷六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等载,禅波罗蜜有九种相:(一)自性禅,又作自性静虑.指静虑之自性,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观心之自性所得之禅.(二)一切禅,又作一切静虑.为摄尽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禅.(三)难禅,又作难行静虑.难修之禅之意,为利益无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乐,还生欲界,乃至依止静虑,证悟无上菩提.(四)一切门禅,又作一切门静虑.门乃出入之意.一切禅定以此四禅为门,而自此出与入.(五)善人禅,又作善士静虑.不爱着禅定之乐,而与四无量心俱行之禅.此乃具有殊胜善根之众生所修,故称善人禅.(六)一切行禅,又作一切种静虑.摄尽大乘一切行,故称一切行禅.此有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等十三种.(七)除烦恼禅,又作遂求静虑.除去众生种种苦恼之禅.(八)此世他世乐禅,又作此世他世乐静虑.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一切快乐之禅.(九)清净净禅,又作清净静虑.已断尽一切惑、业,得大菩提果,故谓清净,此又分为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等十种.以上唯菩萨所修之殊胜禅,称九种大禅.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载,成就静虑波罗蜜有五种相:(一)摄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愿解脱,不执着于二边.(三)愿得神通,成就众生诸善根.(四)为净法界,蠲除心垢.(五)为断众生烦恼根本.此乃说明菩萨修静虑波罗蜜时所期之意愿.
  法华玄义卷四上载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禅之说.其中,出世间上上禅复分为九种,即九种大禅.对此,出世间禅有如下四种禅:(一)观禅,如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皆为观禅.即观照不净等境相之禅.(二)练禅,如九次第定.即锻炼有漏之禅,使其成为清净之无漏禅.(三)薰禅,如师子奋迅三昧.即薰熟诸禅,使其通达无碍、转变自在.(四)修禅,又作顶禅.即顺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三昧.以上之四种禅简称为观练薰修.其中以修禅为最殊胜.又同书将根本旧禅、练禅、薰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为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称四禅、四无量、四无色等三种禅定为十二门禅(天台宗仅言‘味等至’为十二门禅).此十二门禅为世间禅中之根本味禅;对此,天台宗以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又作通明观、通明观禅.通观息、色、心三者,使之明净,又得六通与三明之四禅、四无色、灭尽定等九者)为世间之根本净禅.
  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集一切法品谓,禅分四种:(一)声闻悟‘人无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二)菩萨悟‘法无我’之理,而观察其义之‘观察义禅’.(三)超越思虑及分别,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实悟真如之‘攀缘真如禅’.(四)入如来之菩提,为众生而显示其不可思议作用之‘诸如来禅’等.此外,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载,禅可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上禅等五种.注维摩诘经卷九举鸠摩罗什之说,谓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三种.
  中国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亦有行菩提达磨所传之禅.后者系源于楞伽经等之思想,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释尊以来以心传心之法.意即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众生悟其本来面目.此即禅传入中国后所成立之禅宗.唐代有牛头禅、北宗禅、南宗禅等流派;其后,南宗禅曾盛极一时.至临济、曹洞等宗,则各有其独特之宗风.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为三派(禅三宗):(一)么息妄修心宗,谓不顾外境,藉观内心,以灭除妄念之宗.(二)泯绝无寄宗,主张凡圣等一切法如梦如幻,而达于‘无’之智亦不可得,故心无所寄,而本来为无;体达此理,即得解脱.(三)直显心性宗,体达一切现象之空、有悉为真如本性之宗.
  又宗密自教禅一致之立场,而主张菩提达磨所传之禅为最上上禅,或称如来清净禅.但主张教外别传之禅门祖师认为称呼达磨所传之禅为如来禅并不适当.盖自中唐以降,达磨禅为祖师传祖师之禅,依之则可谓祖师禅;又称为一味禅,意为纯粹之禅.而将宗密所立,贬为如来禅、五味禅.又祖师禅之徒,将诸善万行悉贬斥为有相,然亦因此产生反动思想,而有事理双修、禅净共行之主张.
  禅宗各派有互评宗风者,如临济大慧宗杲批评曹洞宏智正觉固守默念不动之禅风,缺乏活泼锐利之作用,乃为一种默照禅;而宏智则批评宗杲之禅风为滞于公案工夫之看话禅.宋末时,以坐禅期待开悟之待悟禅盛行,然宏智及日本之永平道元均教诫此风,认为坐禅即为佛行,乃是第一义.又如木头愚痴坐禅,唯默然而坐,心地未开者,被评为痴禅.[道行般若经卷二、六度集经卷七、六十华严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十二、卷六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八、摩诃止观卷九上、卷九下、卷十上、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大众章、宗镜录卷三十六、万善同归集卷一、卷二、往生集卷下](参阅‘四禅’1843、‘如来禅’2360、‘定’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