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13:57:2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可以通过:搭建平台,营造融洽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抓住契机,适时开拓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对话”
可以通过:搭建平台,营造融洽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抓住契机,适时开拓等途径实现.【关键词】: 搭建平台 创设情境 适时开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然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假“对话”现象开始纷纷涌现.比如,从对话内容上看,有“空谈式”和“预设式”.“空谈式对话”就是没有主题的对话,学生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这种对话虽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但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领悟,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预设式对话”就是教师设计好了走向预定目标的路子,教师围绕某一话题拼命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感悟”,“启发”少数尖子生回答预设的答案,获得教师既定的答案.这样的阅读对话,多数中下学生成了课堂遗忘的角落,成了对话的旁观者,个别学生成了教师思想和教参、标准答案的代言人,背离了“对话的主体是每一位学生”的对话原则.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我浅谈几点策略: 一、搭建平台,平等对话,营造融洽氛围 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氛围时,他的生理机能将大大弱化,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一种僵化的状态.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营造具有民主、平等、合作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教学对话氛围.1、平等、民主,营造对话氛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活跃的两个条件是自由、安全”.课堂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法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学习伙伴”努力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学生心理只有在平等、安全,毫无束缚的前提下,才会把教师作为交流伙伴畅所欲言.师生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灵、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2、倾听、表达,引入课堂机制 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一个侧面,一个点,并未能全面深入地领悟.倾听时,不同的对话者将各自的“视角”打开,将其所含的内容与同伴的“视角”交叉、碰撞、融合,使学生借助别人“眼睛”,看到更多文本所含的“风景”.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表达.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建立倾听与表达的机制.1、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个性观点、看法表达完整.3、教会学生耐心地倾听同伴的意见.4、在倾听中认真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3、公平对待,尊重生命差异 学生生命本身的差异性造成课堂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等存在差异.阅读对话中不管生命体的“前期水平”有多少,也不管对个体的“私有感情度”有多少,我们教师都应公平对待每一个生命体,尽可能让每一个对话者机会均等,珍视课堂中生命意识的“真本性”和“真个性”.既要请上举手的学生,又要照顾到不太爱举手的学生,切莫让遗忘的个体在课堂中“诞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加深学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的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深切感人,不舍杀害大黑骡子却又不得不杀这一矛盾的情感贯穿故事始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的情感变化,在对话中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师:战士们都舍不得杀大黑骡子,作为大黑骡子的主人彭德怀舍得吗? 生:舍不得. 师:是啊,彭德怀更加舍不得呀!既然舍不得,为什么又要杀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师:是啊,纵有万般的不舍,但为了战士们能走出草地,彭德怀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战士们仍在请求,彭德怀只得下了第二次命令.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大家每求一次,其实就让彭德怀的心痛一次,彭德怀的心里比谁都难过…… 师:然而,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愿意开枪,彭德怀不得不第三次下命令.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彭德怀的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也许怕自己会改变决定,所以他已是非常恼火.…… 课堂上,学生与彭德怀一起经历了“爱”与“痛”的心路历程,整个教学成了学生心灵中难以遏止的“情感之旅”.师生动心动情,师生间的对话更是为体验文中的情推波助澜.这样的心灵对话,对学生来说,绝对是深刻的. 三、抓住契机,适时开拓,维系师生对话 课堂中,对话无处不在,提升对话质量关键是教师抓住对话契机,引导学生不断开拓对话真度、深度、广度和效度,维持对话,让课堂“对话”展现生命的精彩.1、紧扣疑点,适当点拨,实现对话的真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如《李时珍》一课学习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张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学到此,有学生问:“为什么李时珍知道良方还要轻声地对父亲说?”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所有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同伴对话: 生1:我认为李时珍怕给父亲丢脸.在当时父亲已小有名气,而那天却遇到了杂症.他怕说响了父亲不开心,影响他的地位. 生2:我觉得李时珍“轻声”说,只是想帮父亲的忙,不想表现他的本领比父亲强.因李时珍的良方是他“偷学”来的,只能轻轻地说.如果大声说,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况且父亲还不同意他学医,令父亲不开心. 师:(追问)你怎么说“是他偷学来的”? 生3:因上文说“那时侯,行医是受人鄙视的.李时珍的父亲不让儿子再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偷偷留心学习父亲的本领,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生5:李时珍也不想让人们现在就看不起他,其实他也想当医生. 生6:因为李时珍如果“大声”说话,会影响旁边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如果声音很大,受了刺激会更糟糕. 生7:我也这样认为,况且这病人还是疑难杂症,病人心情本来就糟,如果他还大声说,或许不但惹父亲生气,还令病人心情郁闷烦躁.他心里一直替别人着想的呀!…… 这里,教师抓住了学生疑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同伴对话,从而使学生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并通过不同角度的再读、再解,思维从疑点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对话提升了真实性.2、巧抓浅点,引导感悟,开掘对话的深度 学生解读文本因生活、阅历、知识的有限,其阅读对话质量有时肯定与文本真正含义有所差距.此时教师应持着“珍视孩子内心独特感受”的原则,及时抓住学生理解上的浅点,适当引导感悟,让学生的感悟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提高语文能力,开掘对话的深度.3、善捕难点,联系生活,拓宽对话的广度 “生活即教育.”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阅读中的难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储备,帮助提炼生活经验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阅读对话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课本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不断建构更深、更广的对话体系. 如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学生提出:“蜜蜂明明在为人类酿蜜,可课文却说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这时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蜜蜂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生活中,你知道蜂蜜的哪些用处?”因为架设了问题与生活的桥梁,思维在已有生活经验积累基础上绽放,精彩对话展开.有的说,蜂蜜可治疗便秘,还可消炎止痛;小孩子的药里添加蜂蜜,所以还可入药;有的说,喝蜂蜜可强身健体;有的说,蜂蜜可增加家庭财富,带来幸福;还有的说,喝蜂蜜是解除酒后头痛的好方法…… 因为对话源自于学生生活,所以虽是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但经教师的点拨,学生不但认识了蜂蜜的用处,还清楚理解了文中说“蜜蜂酿造最甜的生活”的真正含义,对话也自然提升了广度.4、珍视个性,遵从文本,提升对话的效度 “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阅读教学完全应当给学生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鼓励学生有个性地阅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动态的建构文本意义.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个性化追求自己独特地理解而置文本价值取向于不顾,甚至有时扭曲了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