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在古代较早时期的名字多为2个字,而现在多为3个字.春秋战国三国出现的名字基本都为3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7:33:39
为什么中国在古代较早时期的名字多为2个字,而现在多为3个字.春秋战国三国出现的名字基本都为3字
为什么中国在古代较早时期的名字多为2个字,而现在多为3个字.春秋战国三国出现的名字基本都为3字
为什么中国在古代较早时期的名字多为2个字,而现在多为3个字.春秋战国三国出现的名字基本都为3字
先秦时期,「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
那么,为什么汉晋之间的单名会特别多呢?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乃是为了便于避讳.避讳起于西周时期,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或直说,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之.周代起初只避死人之名,《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代用避讳事奉神灵,人死之后,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因只避死人之名,不避活人之名,需要避讳的文字并不多,尚未因避讳而造成人名、物名的混乱,所以复名在两周时期大有人在.如周孝王名辟方,周平王名宜臼,周哀王名去疾,郑庄公名寤生,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进入秦汉特别是汉代就大不同了,为了巩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维护帝王唯我独尊的神圣地位,帝王一即位,就必须避讳,不但死名要避,活名也要避.如秦始皇名政,便改“正月”为“端月”,或读作“征月”.汉高祖名邦,改“邦”为 “国”.东汉光武帝名秀,以“茂”代“秀”,改“秀才”为“茂才”.汉安帝之父名庆,改“庆”为“贺”,于是姓庆的都改成为姓贺.
避讳之制在汉晋时代越来越密,汉律已有触讳犯法的规定,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曾诏日:“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汉书?宣帝纪》)两晋朝廷曾多次讨论避讳,使讳制更趋复杂.东晋避后妃讳特多,并列入讳榜,令天下同讳,是一朝同制.
由于秦汉以来讳制越来越密,这就势必产生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上上下下需要回避更改的文字也必然越来越多,由此造成了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等的种种混乱;甚至追改古书,如将《春秋》改为《阳秋》,《庄子》改为《严子》.
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汉晋时代的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采用单名(单名所讳之字比之复名要少一半).
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
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出现五胡乱华十九国,少数民族纷入中原,避讳制度遭受严重冲击.避讳既无定制,宽严随意而异,这一来,取名字也就不必再顾虑便不便于避讳.于是,神州大地复名又逐渐多了起来.
另外,魏晋以后,人们逐渐又把表示行辈的字从字转向名,这就是现在的家谱中一般的行辈字派了.单名就变得不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