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04:45:29
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韦应物

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
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在他后期的作品里,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其中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滁州西涧》是其中的佳作.

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早期写了一些关心国家安危、社会治乱及下层百性疾苦的诗,显示了一个诗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作品也不乏昂扬开朗的人
韦诗的特点,其实是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的,所谓“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语),不过是一种笼统的说法,韦诗有许多微妙之处,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如下面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后面那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最富神韵,所有言之不尽的感情,都在不言之中渗透出来了.乍看时我想起了贾岛那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当然这两句诗是大不相同的,只是字面上接近一点而已,且一个是古诗,一个是律诗,很多地方不能简单地对比,我只能说,我更喜欢前一句的空灵曼妙.对这首诗,苏东坡很是推崇,他曾依韵作诗云: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这首和诗显然是有些做作的,后人也多不予认可,如《许彦周诗话》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聊戏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岘傏说诗》:“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旨也.”绝唱不当和,固然,但为什么不应当和,谁也说不清楚,这就是微妙. 说到这里,又牵涉到一个模仿的问题.自五四以来,为文大多崇尚个性,模仿似乎是件失身份的事,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不能完全抹掉前人的痕迹.明朝的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固然不对,但一味地追求个性,刻意去摆脱前人留下的烙印,也同样让人感到做作,在《个性的文学》里,周作人提出四点结论,其中第二点、第三点分别是“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与“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上的共通点.”出之自然而又与前人有共通之处,这才能算是好的文学. 我的意思则是“寓创造于总结”,或者说是“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做学问的路其实有大半就是在总结,然后根据经验谨慎地创造.不会总结的人,恐怕也创造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模仿也是一种总结,人的个性多有相近相通之处,只要能模得其神而不拘于形,就值得称赞,或者在前人的路上又多走出一段来,那就更是不凡的艺业了.在古诗方面,是有先例的,我记得李商隐有一首七律《杜工部蜀中离席》,乃模仿杜甫风格而作,沉郁雄浑,得其神髓,其中亦自有一段不同于杜甫的妙处: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全诗对仗工稳,衔接自然,无一字不佳妙,正是老杜风范,但细细品味,确实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微妙之别,其中缘由,就是他们性格的问题了.此外印象较深的,还有顾炎武的《海上四首》,像极了杜甫的《秋兴八首》,也同样是众口赞颂的佳作,但因篇幅的考虑,就不再引用了. 韦应物写诗也爱模仿,主要是模仿陶渊明,可能二人的禀性也很相近吧,比如下面这首《与友生野饮效陶体》: 携酒花林下,前有千载坟.于时不共酌,奈此泉下人. 始自玩芳物,行当念徂春.聊舒远世踪,坐望还山云. 且遂一欢笑,焉知贱与贫. 又如《效陶彭泽》: 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这两首诗都是可以学陶的,无论语言还是思想,都与陶渊明相似,对此,邢昉评曰:“体质自与陶近,不拟肖而合矣.”(见《唐风定》),周紫芝曰:“古今诗人多喜效陶渊明体者,如和陶诗非不多,但使渊明愧其雄丽耳.韦苏州诗云……非惟语似,而意亦大似,盖意到而语言随之也.”(见《竹坡诗话》),陆时雍则看到了陶韦内在的差别,在《唐诗镜》中,他提出:“陶澹而深,韦澹而浅.”这句话说的很妙,但诗之深浅不代表其高下,陶诗哲思深邃,寄意邈远,固然非凡,如韦诗之清浅可爱,亦自有它的一番韵致,不可等闲视之.此外韦诗中也有“不曰效陶,实自真意”(刘辰翁语)的,如下面这首《郊居言志》: 负暄衡门下,望云归远山.但要尊中物,馀事岂相关. 交无是非责,且得任疏顽.日夕临清涧,逍遥思虑闲. 出去唯空屋,弊箦委窗间.何异林栖鸟,恋此复来还. 世荣斯独已,颓志亦何攀.唯当岁丰熟,闾里一欢颜. 模仿的问题说完了,再回到篇首提出的“琐屑”上来,我觉得有两种“琐屑”,一种是感情上的,一种是生活上的.感情方面,就是一些生活化的细微的感触和情怀,这种感情必须是平淡有味可以反复咀嚼的,像李白那样的大悲大喜,则不免做作而失实.王维对此则特别擅长,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渭州曲》,都是典范,难以企及,杜甫的《羌村三首》、《赠卫八处士》亦复如此.韦应物在这方面也有佳作,但比之王杜,终归是略逊一筹,较好的诗有《京师叛乱寄诸弟》: 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 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 忧来上北楼,左右但军营.函谷行人绝,淮南春草生. 鸟鸣野田间,思忆故园行.何当四海晏,甘与齐民耕. 《喜于广陵拜觐家兄奉送发还池州》: 青青连枝树,苒苒久别离.客游广陵中,俱到若有期. 俯仰叙存殁,哀肠发酸悲.收情且为欢,累日不知饥. 夙驾多所迫,复当还归池.长安三千里,岁晏独何为. 南出登阊门,惊飙左右吹.所别谅非远,要令心不怡. 《出还》: 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 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 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感情往往因为平淡而愈显得真实,韦应物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不管经历多么坎坷,打击多么沉重,他都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来述说,这种精神略有点像莫扎特.其实不仅感情平淡,无论是谴词还是布局,韦诗都以澹泊质朴见长,韦应物之后,韩愈剑走偏锋,喜用一些怪的字句,感觉不免逞奇;白居易的诗虽平易,但在布局上往往过于讲究回环曲折,殊少古朴温厚之气,又有些轻熟了,所以中唐诗人,我觉得韦应物是最好的.其实我特别喜欢的,是韦诗结尾处所惯有的一种苍茫的感喟,这大约也是一种感情上的“琐屑”吧,如: 旧交日千里,隔我浮与沉.人生岂草木,寒暑移此心.(出自《拟古诗》其六)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出自《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 存者邈难见,去者已冥冥.临风一长恸,谁畏行路惊.(出自《四禅精舍登览悲旧,寄朝宗、巨川兄弟》) …… 此外还有一首《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是我最爱读的,其中有一段难以言传的妙处,大约也是妙在苍茫邈远吧: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我曾说过谈草木虫鱼比谈高深哲学更有用,这个观念我至今坚持,所以一个文人如果能够关注生活中的琐屑与常识,我就会觉得十分可贵.孔夫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个“鄙事”,实在有趣.好在中国的文坛上也不尽是《原道》和《朱子语类》,还有《陶庵梦忆》、《帝京景物略》之类的好书,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缺乏文采和思想内涵,我读后还是觉得十分有趣,试摘引两段: 上元设供蜡高烧,堂屋光明任早朝. 买得鸡灯无用处,厨房去看煮元宵. ——《知堂杂诗抄·儿童杂事诗·甲之四,上元》 中元鬼节款精灵,莲叶莲华幻作灯. 明日虽扔今日点,满街望去碧澄澄. ——周作人:《知堂杂诗抄·儿童杂事诗·甲之二三,中元》 韦应物的“杂事诗”当然比周作人要富于文采,但比之同时代人,仍远为质朴,如这首《种瓜》: 率性方卤莽,理生尤自疏.今年学种瓜,园圃多荒芜. 众草同雨露,新苗独翳如.直以春窘迫,过时不得锄. 田家笑枉费,日夕转空虚.信非吾侪事,且读古人书. 这诗很有一种自嘲式的幽默感,谭元春以为“心口无饰”,是有道理的.此外又有《咏春雪》、《对萱草》、《见紫荆花》、《玩萤火》、《种药》、《西涧种柳》、《喜园中茶生》、《种海榴》、《题桐叶》、《始闻夏蝉》……约五十首之多.韦应物写“琐屑”与周作人“儿童杂事诗”的根本区别在于,韦诗重在借物寄意,而周诗只是就事论事,所以读韦诗常能感得一些言外的东西.周诗的高明处则在于不动声色、不寄感慨、屏弃文采,除了本身的内容之外,无可揣摩,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也,只是此中的妙处,不是常人可以领悟的,韦应物既为文人,就更有他的局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