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和植物怎样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动物植物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8:23:47
动物和植物怎样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动物植物呢
动物和植物怎样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动物植物呢
动物和植物怎样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动物植物呢
这种现象生物学被称作拟态,是指某些动物在形状、色泽、斑玫等外表特性上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相似的现象.它是自然界生物的一种适应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它对生物的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拟态现象——
海葵和海百合利用酷似植物的外形作掩护而捕捉食物;
角蝉(也叫棘刺虫),可模拟玫瑰刺而取食;
食蚜蝇吸食花蜜,飞行时可在空中停住身体,酷似蜜蜂;
竹节虫模拟竹的枝条,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杜鹃无巢,将卵产在苇莺巢中,与苇莺的卵十分相似,目的是请苇莺代为孵卵;
尺蠖停止不动时,样子呈干树枝状;
虎天牛从大小、形状、色彩以及其他方面拟态为胡蜂;
眼珠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
鲮鲸鱼的背鳍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可以用于吸引以海藻为食小鱼前来美餐;
蝇类和蛾类模仿蜜蜂和黄蜂,可逃避鸟类的捕食;
一种适合捕食者口味的蝴蝶模仿另一种不适口或不可食的蝴蝶亦能逃生;
两种不适口的蝴蝶互相模仿可共同分担被年幼鸟类在学习期间误食所造成的死亡率;
巴西丛林中一些亲缘关系很远的蝶类之间在色斑上的相似性,有些不可食蝴蝶与另一些分类地位相距甚远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
英国博物学家Henrry W.Bates在1862年首先描述的.他观察到南美蝴蝶中某些具鲜艳色彩的种类从外形上看几乎完全相同,但有些是有毒的,而另外一些却是完全无毒的,他由此推测这些无毒的生物伪装成有毒的,以便逃避被捕食的厄运.他称这种现象为拟态,这就是著名的贝氏拟态.
对于动物来说,拟态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有利于逃避敌害;竹节虫飞行时,双翅颜色也很鲜艳,但下降时,双翅收敛,颜色消失,被追赶的色彩鲜艳的昆虫,突然变成了普通的树枝.
第二,有些本身无毒又缺乏抵抗能力的动物,演变成与有毒动物相似的形状或体色,使天敌不敢向其发起进攻.透翅蝶身上黄黑相间的条带,使它看上去像胡蜂;大蚕蛾科的一种蛾,翅上有像猫头鹰眼睛的花纹,可以把一些小鸟吓跑.
第三,有些动物靠它的拟态取食.如太平洋有一种纵带钝齿鲥鱼,其外形酷似袭唇鱼.当袭唇鱼为其它鱼类清除寄生虫时,鲥鱼也从容接近接受清洁的鱼,然后出其不意地从后面咬下一块皮肉或鳍来充饥.
保护色
可是也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隐身帽的问题,就是把物体涂上适当的颜色,使眼睛看不见它.这个方法在自然界是经常使用的:这就是生物的保护色.自然界里有许多生物就是靠保护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当中保存自己的.
战士们所说的“自卫色”,动物学家从达尔文的时候起就把它叫做“保护色”或“掩护色”.这种保护色的例子在动物界可以举出几千个来,我们简直每走一步路都可以遇见它.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作为它们的特征.那里的狮子、鸟、蜥蜴、蜘蛛、蠕虫等等,总之是沙漠动物群当中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这种颜色.相反的,北方雪地上的所有动物,可怕的北极熊也好,不伤人的海燕也好,却都披上了一层白色,它们在雪的背景上简直看不出来.还有生活在树皮上的蝶蛾和毛虫,颜色都非常接近树皮的颜色(如毒蛾等).
每一个捕捉昆虫的人都知道,由于昆虫有保护色,要找到它们十分困难.你不妨试着去捉在你脚边的草地上吱吱叫着的绿色蚱蜢——在掩护着它的绿色背景里,你简直看不清蚱蜢在哪里.
水生动物也是这样.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眼睛无法察觉它们.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银色的鱼鳞也同样具有保护性,它保护鱼类,既使它们受不到在空中搜寻它们的猛禽的伤害,又使它们受不到在水下威胁它们的大鱼的袭击:水面不但从上面往下看像面镜子,并且从下面,从水的最深处向上看更像面镜子(“全反射”),而银色的鱼鳞刚好同这种发亮的银色背景融合成一片.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自然界在这一方面所用的“妙计”,真比人类的发明才能高明得多.许多动物都能按照周围条件的变动来改变保护色的色调.在雪的背景上不易察觉的银鼠如果不随着雪的融化而改变自己毛皮的颜色,那它就会失去保护色的好处.因此在春天,这种白色小动物会换上一身红褐色的新毛皮,使自己的颜色跟那新从雪里裸露出来的土壤的颜色打成一片.随着冬季的来临,它们又穿上了雪白的冬衣,重新变成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