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4:23:50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感悟新课程,我们一定要强化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感悟新课程,我们一定要强化政治课教学中的导学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新课程的本意所在.结合许多学校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使用导学案的情况,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感悟和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导学,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
首先,教学活动是双边的,不仅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水平,是师生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默契配合.学习有一般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和学双边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对学生而言,积极性指学习的态度,科学性指对学习内容的准确掌握与对学习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利用.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外因能影响而不能代替学生体验事物.因此,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学生认识和发展任务与他们现实的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并且学会学习.教师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后者是更重要的事情,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如果我们的教学能恰当的用好导学案,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很快.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要适应这个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学会自己去获得知识,并具有运用知识创造未来的本领,这就要学会学习.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使用好每节课的导学案,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的规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从高中政治学科角度和目前学习的情况看,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政治知识很空洞,尽管学了不少政治知识,但遇到实际问题时想不起来,课本上的概念、观念、原理都会背了,但做作业,考试时常常不会用,做题时认为有的题目很眼熟,一看就会,事实上一做就错,在关键的解题思路处卡壳,出现思维盲点等等.从以上情况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导学点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提高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分析能力的评价.政治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政治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时学生面对政治问题,首先想到是套课本哪个概念,哪段话,模仿那道做过的题,对没见过或背景微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感到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政治意识不强的表现.政治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政治意识的导学,引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政治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如因果关系意识、辩论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识、利益立足点意识等的导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内动力,在于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主要是认为政治课讲的都是一些大而空的道理,没什么实际用处.对此,教师要下功夫去有的放矢地转变学生这各认识.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其一是老师做专门的准备,联系大量的事实和切身体会,例举学生身边的,能体会到的政治现象,说明学习政治课对人生、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其次是教师有意识地以自己的学科知识,能力及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便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其三是兴趣是学生内动力的重要方面,而培养兴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老师要有这种自觉的意识,时时事事给予足够的关注.增强政治课导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
三、注重培养学生动起来的心理品质.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导学方法各有千秋,最常见的是以提问题为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著名的助产术之核心,是最古老、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布鲁纳也曾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运动.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若能以问题为引导,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思考新的未知问题的氛围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讲选举方式的选择: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与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这一框题时,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要学习的新内容,并把预习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整理成问题.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学生一共提出六个与教材有关又颇有深度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逐个解决.在学生实在无法解答的情况下,我再适时点拨.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学生在当主角,我在教学活动中只是导学者(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设计者(设计教学情境、过程、手段和方法)、组织者(调控教学进度、难度和协助学生学习).
以问题为引导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从而获得知识和方法.但在以问题为引导组织导学教学时要取得最佳效果,老师必须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而有偏见,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答错,积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乐于赞赏学生富于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可能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讨论过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回归到课本的有关知识点,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出知识结构.
四、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学习习惯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它具有主导性和长效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导学的基础性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预习,后听课,预习时标出重点,划出重要论点,提出懂的问题,用小纸条写好夹在书里,然后带着问题听课,加强学生听课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要求学生先复习,后做作业.做作业前,要看一遍书,想一遍书,写一遍要点,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要求学生先思考,后提问.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演讲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的时机,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问题的概括综合能力.例如,下面一段教材:村民参加选举的热情如此高涨,是因为他们能够亲自投票选举出自己的村民委员会成员.这种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称为直接选举.它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但是,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往往选 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这种选举方式,叫作间接选举.(《政治生活》P16页)当要求学生阅读这段教材时,教师提出问题:第一、这段话论证的中心是什么?第二、在这里你发现有哪些信息要点?第三、你可以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进行比较吗?第四、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概括综合能力.人们正是借助于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各种概念和原理,形成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心理学在说明思维的基本过程时指出: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政治教材中的概念、原理的本质,一般是不能通过直观演示、实验观察等手段来揭示的.必须以经验和社会现象为材料,经过抽象与概括来揭示.因此,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导学,也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结合表面上看来不相关的几个具体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抽象出共同本质,也可以结合具体材料,总结中心思想.
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理解知识、审题答题,以及今后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政治课教学有自己的规律,对学生的导学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