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想如何实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0 18:24:30
谁知道“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想如何实现谁知道“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想如何实现谁知道“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想如何实现——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青铜峡市一中夭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

谁知道“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想如何实现
谁知道“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想如何实现

谁知道“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想如何实现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青铜峡市一中 夭夭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明确要求.所以,怎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使之成为师生学习的得力工具,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实施新课程对我们每位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巨大挑战.另外,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思想展开的,这样,以这一思想为出发点,指导我们在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就不至于使多媒体只是一个形式和花架子了.二者结合,不仅能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且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作用,增加课堂的活力. 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尝试来谈谈对此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活力,使课堂生动有趣起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是因为生动有趣本身就是课堂活力的外显特征,同时,它还意味着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主体性的真正解放.”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体验.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编有三个单元的诗歌,根据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对诗歌根本不感兴趣,所以,从拿到教材起就头痛,不知近半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该如何“打发”.但当我参加完新课程、课标培训,学完《新课程的教学观》后,终于有了灵感一一就利用一下这个“多媒体”吧!意想不到的效果来了,它让我兴奋难抑,不吐不快,才有了现在这篇东西. 第一课舯乙园春·长沙》的教学就让学生兴趣倍增.教学取得了成功.这节课是边放著名播音员方明深情并茂的朗诵,边欣赏毛泽东的书法艺术,边浏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面.当放第二遍录音的时候,教师原来只是想再听一遍而已,学生却情不自禁的跟着小声吟咏起来.教师乘兴第三遍放起录音,学生竞跟着一起高声朗诵起来.因为这样的诵读课件,音、像、画一体,比教师的范读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已经积累起一种对于朗读的期待,产生出一种期盼体验朗读的情绪.同时,教师没做任何正音、释词的工作,没有疏通文意,学生当堂就完成了朗读背诵的学习目标,课下完成的“赏析短文”也是见仁见智,令人刮目.据专家研究,好的朗读不仅可以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还可以读出它所蕴藏着的意义,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而多媒体诵读课件正是最“好的朗读”. 这一节课的成功,鼓舞了我的“士气”,一鼓作气,接下去又制作了其它篇目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在《再别康桥》 这一课件中,不仅有朗诵,有与诗句风格、意境一致的画面,还有截取自反映徐志摩一生的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的同诗题歌曲演唱的视频和英语朗诵.学生在看、在听、在读、在唱,亦汉亦英,虽无足蹈,却人人“神采飞扬”.手舞头动不已.不断地要求“再放一遍”.一节课下来,满走廊都是《再别康桥》的歌声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吟咏之声.而实际上,这一课并不要求背诵.但我相信,学生们会永远记住这动人的诗句,动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定会使他们“内心澄明、视界敞亮”,定会相信“康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条水”,“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课件中,我为诗歌朗诵配上了一幅幅不同构图的长城的画面.学生在不自禁的跟着录音诵读的同时,自发地搞起了朗诵比赛,男女分声诵读等.那深情并茂的“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的诵读之声,可让天籁之音为之逊色三分.尤其是男女分声朗诵,事先并没有作过演练,却配合地那样默契、那样和谐.心之灵犀就这样轻松自然地被点化了. 在《我愿意是急流》的背景音乐结束近一分钟时,学生还沉浸在那纯美的意境中“悠然神会”,久久地品味着“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崖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这人世间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 、一周的教学结束后,那一周的周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用了诗歌的形式来写作.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学生自发地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会.这应该是“怦然心动”的最佳境界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了吧! 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多媒”性,引导学生接受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去感悟民族传统文化的美.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从发生论的角度看,人有爱美的天性.因此,凭借“多媒体”引导学生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欣赏诗词的同时,品味传统艺术而获取美感,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一大重要手段. 在学习古诗词单元时,结合诗的意境,在课件中链接了各种民族风格的演唱,如在《琵琶行》和《扬州慢》中,柔媚优美的苏州评弹,把白居易和琵琶女遭贬、沦落的凄凉、郁闷和姜夔为山河破碎、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到三弦、琵琶、月琴加吴越软语,是对白居易“同情”“伤感”之泪和姜夔的“黍离之悲”的最完美的诠释.而只有京剧中的铿锵雄壮的鼓、锣、铙、钹和婉转优美的京胡、二胡、笛子、唢呐才能把波澜壮阔的长江的非凡气象、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英雄豪杰的气宇轩昂、丰功伟业与《赤壁怀古》中的诗人的壮志难酬的苦闷,镶嵌、焊接得天衣无缝:才能表现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忧愤深广、作者要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和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沉缓的幽幽之音,如水一样泅漫开来,如泣如诉,古老而又神秘的古埙把《雨霖铃》中缠绵悱恻“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离愁别绪阐发得入木三分,令人魂悸魄动,“心有戚戚焉”.在其它篇目中,结合诗词内容,又欣赏了《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队《广陵散》、《彩云追月》、《梅花三弄》、《平湖秋月》、《春到湘江》、《鱼舟唱晚》等等古典名曲.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曲调曲谱,让学生尽享了一次民族精神大餐,让他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民族文化的洗礼.无需再拚命呼吁,大肆宣传,民族音乐的灵魂,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这样渗透到了每个人的骨子里. 实际上,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同时轻松地完成了大量的背诵任务.因为学生“心动”之后,就要“行动”.在学诵、学唱中,轻而易举的就记住了学习的内容.记歌词可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强项.把这些称为“寓教于乐”也好,“快乐学习”也罢,总而言之,学生是在有诗有画、有景有乐的情景中,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美的熏陶,又实现了学习目标.如此完美的学习形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的学习自主、自觉、轻松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因为,仅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育环境、建立学习体验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力工具,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被动、单一,费时费力;而是轻松、主动.古语说“在做中学得最好”,所以,有些课,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比如可以让他们自己上网查询搜集下载有关资料,写一些能阐明自己观点的小论文,甚至可以让学生也来学习制作有关课件,实施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在学完了高中第二册教材时,我让学生写过《有关序》的小论文.第三册写过《毛泽东的诗词创作》、《陶渊明其人其诗》.这些论文可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常规形式了,它们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齐领风骚,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作品.学习《神奇的极光》、《空间和时间的旅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制作相关课件,要求是变课文的抽象说理为形象理解.学生据此制作了《霓裳羽衣一一千姿百态的极光》、《航天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巨龙飞天——驰骋天地“任我行”》等课件.在重现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学习过程:课件上有“材料搜集人”、“材料整理人”、“制作人”、“讲解人”等等.相信学生在此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是时时都会“擦出思维的火花”,“感受发现的欣喜”. 实际上,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实现的不仅仅是“全程参与”和“轻松、主动”,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学会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达到培养大批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这就是我要谈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的第四个方面的效果. 在查询搜集下载整合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充分利用电脑这个工具.去研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即形式是写“论文”,做“课件”,但实质上是“学习”.因而,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论文”与“课件”,而是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增强能力.具体来讲,它实际上是利用多媒体这个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身参与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全方位的实现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同时,在“论文”写作和“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是分小组进行的,小组内成员又是各司其职,最后合作的.直至在交流和表达时,这一过程方告一段落.所以,学生们直到最后才能获得有关知识内容的完整信息,这时才分享了合作的果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出教室,进入社会”,从课堂教学走向了社会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出他们将怎样在未来的社会中学习、生活、生存、发展. 总之,把多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可以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意识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它提高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自由度和练习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它的整合度和延展度.因为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学习的重要意义取决于学生发展的课堂体验”,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和发展”,而这些高难的目标,在多媒体环境下都得到了圆满的实现. 当然,这些做法还只是些初探,现阶段发达地区的“网络教学”,尤其是“网络作文教学”的巨大功能更是不敢小觑.不过,我想,只要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虽处边远地区,也照样可以迎头赶上,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2003.6.16 (注:引文除注明出处的两处文字外,其余均引自“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